车运载。临阵不但可以阻挡对方骑军的攻击,而且还能保护己方炮兵免受对方远程火力的伤害。而配属弓箭手,则是因为射速够快,人人皆是强弓,射程也足够远。
对于别人来说,一个弓箭手的培养,特别还是能拉开硬弓的弓箭手,要花的时间太多,成本太高。可对于新军来说,这些能拉强弓的弓箭手都是现成的,只是从各边军抽调出来的而已,在个人弓箭技艺上,并不需要额外培养。在大明这个时候,就算火枪能改进为燧发枪,其临阵威力,也远不及这种用强弓的弓箭手。
当然,这一批新军之后,要再抽调这样的强弓弓箭手来组建军队,就比较难了。毕竟像这种能拉开强弓的弓箭手,本身就数量稀少。那个时候,火枪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只要能下本钱,训练时间够短,能快速形成战力。后续新军远程火力再追加,就得配备燧发枪之类的了。
新军训练的这个战阵,是原本戚继光调到蓟镇之后,在原有“鸳鸯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阵法,初步具备了各兵种协同作战的规模,主要就是用来对付像蒙古人一样拥有大量骑军的敌人。
只是原本的历史上有点遗憾,当戚继光的这支军队训练出来后,大明和蒙古俺答汗已经达成了和解,双方再无大的战事,因此这支有新式阵法的军队,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对于阵法这块,崇祯皇帝并不需要去操心,因为他任命的总教习茅元仪就是专家。由茅元仪训练,他很放心。
相对来说,崇祯皇帝更关心宦官政委的课程安排,以及授课的效果等等。对于宦官政委掌握兵卒思想的汇报总结,他更是关心,亲自查验,决不偷懒。
在新军的装备上,有一点让他有点惊讶。原本他想把燧发枪的构思说出来。但没想到的是,他还没说,新任军器局局长毕懋康就兴致勃勃地主动向他奏明军器局的拳头产品,就是崇祯皇帝想公布的燧发枪。
“陛下,此乃自生火铳也比起之前鸟铳,实在是胜过太多。”
看着毕懋康在秀他的燧发枪发明,崇祯皇帝只是微笑着点头,耐心地听他显摆。
“想当初萨尔浒之战,我明军退守吉林崖之时,大雾弥漫,人物难见。可我军之火炮,火绳铳,皆须事先点燃才能引发火炮火铳,如此一来,火光一起,为虏所见,便成了靶子。”毕懋康在御前侃侃而谈道,“由此臣细心琢磨多年,终得此自生火铳。无须火绳事先点燃,既不用担心火绳燃尽之忧,亦不用担心火绳碰到周边同袍的火药,还能用于大风天征战。臣敢保证,自生火铳装备我大明军队之后,必能灭了建虏,光复辽东”
当年的萨尔浒之战,一直是大明的心中之痛。毕懋康也是那个时代的官员之一,因此也很在意。也因为如此,他在谈起这个自生火铳时,甚至都用了当年萨尔浒的例子。
崇祯皇帝听了毕懋康的话后,其实有点不以为然,能决定战争的,一直是人,而不是武器,除非是划时代的武器,先进到能弥补人的因素。单单只是火绳枪和自生火铳之间的差距,还没能达到这个程度。
在毕懋康期待的眼神中,崇祯皇帝笑着点点头道:“这自生火铳确实不错,毕卿显然是用了心思,朕心甚慰”
听到皇帝的表扬,毕懋康心中开心了,他正待谦虚几句时,却听到崇祯皇帝话锋一转,问他道:“不过每件东西都有优缺点,朕想听听,这自生火铳有什么缺点”
“”毕懋康还来不及谦虚,就楞在那里了。他以前和皇帝接触不多,没想到皇帝这么年轻,可却有如此成熟的思想,还知道每件东西必定有其优缺点。在听了自己的描述之后,还能保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讲自生火铳的缺点。
说实话,毕懋康很是有点震惊。不过他见崇祯皇帝在注视他,便很快回过神来,感觉皇帝那目光很是明察秋毫,便不敢有丝毫隐瞒,连忙禀告道:“陛下所言极是,凡一物,有其利,必有其弊。臣这自生火铳,关键便在这自生系统之上。”
372 燧发枪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其实,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原理,只要后世人,基本上都懂。崇祯皇帝还是要让毕懋康来说,就在于有一点他很奇怪,为什么明末已经有燧发枪,可大明军队最终没有大批量地装备燧发枪呢
应该说,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燧发枪会比火绳枪更为优秀吧“陛下,此种自生系统,乃是燧石点火。击锤嘴上夹着燧石,在这里”毕懋康一边说一边还用手指着道,“扣动扳机,击锤下击,燧石冒出火星,掉于引火药上,便能射出铅弹。”
稍微解释了一遍原理之后,毕懋康似乎有点犹豫,不过最终还是拥手指着那击锤部位,继续介绍道:“此处最为关键,需要这个击锤簧片的力道很足,能保证这撞击力度让燧石撞出足够的火星溅落。如果能保证每次击发都有火星溅落,则这自生火铳威力便能显现出来。”
说到这里,他似乎有点尴尬了:“陛下,臣多次反复试过,目前用于击发的弹簧片,必须要有足够韧性的钢材所制才行。而目前我大明一般的钢材,其韧性不够,击发成功概率只有十之三、四而已。”
说到这里,他又连忙补充道:“陛下,如若用上好钢材的话,却能做到击发成功率在八成以上。”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从自生火铳上离开,看向崇祯皇帝,脸上稍微露出为难之色道:“但这种好钢材,每一斤大概要三、四两白银,且产量不高。”
如果火枪的击发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也就是每三枪才有一枪可能打着火的话,临敌对阵的时候就危险了。这一点,就算没有上过战场的崇祯皇帝,也明白这个道理,就更不用说对火枪很熟悉的毕懋康了。
换句话说,这燧发枪其实很简单,说了就都明白。可要造出合格的燧发枪来,那就难了。用于燧发枪上合格的弹簧钢片,至少要达到后世的中碳钢标准,而此时连钻枪管的钻头都普遍使用低碳钢而已。由此可见,明末发明了燧发枪,却没有大规模列装军队,是有实际客观原因存在的。
这一点,不但是在东方的大明如此,就连西方也差不多。真要说起来,燧发枪还是西方人先发明,可西方大规模列装部队也是要到十七世纪末期。甚至在十七世纪中期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