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7 章(1 / 1)

崇祯聊天群 叫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一会时间,闵洪学首先提出疑问道:“陛下,这军器购买之前,是事先给新军”

“既是也不是。”崇祯皇帝立刻答疑解惑道,“这钱是从纸面上拨给新军,但并不经过新军之手,依旧存在户部。但这钱的使用,将有新军说了算。如果交易顺利,兵仗局和军器局便能从户部凭交易合同领取这笔钱。”

这么一来,可以避免钱直接到新军手中而可能存在被贪腐的情况。闵洪学心中点头,立刻又追问道:“那新军要是故意为难或者根据喜好只挑兵仗局或者军器局的盔甲呢”

也只有他是有领军打仗的经验,地方从政经验丰富,因此这些问题都问得很关键,让其他同僚听了,都不由得点点头,看着皇上怎么答复,会不会被问倒。

然而,崇祯皇帝早有想过,因此立刻便能回答道:“这就要求兵仗局和军器局做出一套检验产品质量好坏的标准,比如说盔甲,重量多重,防御力量多强,都有明确的规范参数,可分合格以及良好,优秀之分。到时样品的挑选和最终产品的检验,都必须根据这些规范参数来,尽量杜绝个人喜好,由某个人说了算,而是参数说了算”

闵洪学一听,心中不由得大赞。刚才这两个问题,其实很可能会出现大的腐败。不过皇上这法子,却能很好地解决他心中所想腐败产生的那几种情况。

比如说,将领不可能再过手这笔钱而捞上一笔;兵仗局或者军器局的人也不可能通过幕后交易,让将领选取自己的盔甲。虽然可能做不到百分百杜绝,但至少在闵洪学看来,这法子胜过以前直接拨款监督之旧法。

工部尚书南居益没见皇帝问责,而是一心讨论这新法,他倒也松了口气,听到辅臣闵洪学和皇上的对话后,忍不住跟着奏道:“陛下,如果军器局一直拿不到订单,这个怎么办”

崇祯皇帝听见,目光转向他道:“除非军器局一直出这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否则定会有订单。另外也有一个思路,比如军器局擅长火器,就专精这块,研发出更为厉害的火器。如此凡大明军队要配置火器,就肯定是向军器局订造了。也就是说,军器局和兵仗局以后各不互通,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自己严格保密,其他人等如若窃取,朕决不轻饶。”

隐含后世专利的这种说法,一下又刷新了这些臣子的认知。不少人互相看看,眼神中都是惊讶。

崇祯皇帝看着工部尚书,继续说些和他相关的内容:“军器局原为大使负责,正九品,这个不行,以后军器局负责之人改称局长,正五品,直属工部尚书管辖,其他人等,不得过问。兵仗局亦是如此,属司礼监掌印太监直管。”

一边的曹化淳听了,心中不由得微微有点惊讶,同时还有点羡慕。那个王德化,倒是让他赚到好处了。

“陛下,这这是否太过重视了”南居益一听,有点犹豫地问道。

大使原为正九品,在工部衙门是很小的角色而已。突然一下变为正五品,最为关键的是,以后直属工部尚书管辖,这地位一下便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崇祯皇帝一听,当即摇头,断然说道:“军器,乃国之重器,以前正九品,是太过忽视了。今后之军器局局长,所领职权更多,必须为军器局自负盈亏负责,只要是为出精良军器,不管人员或者待遇分配上,皆有权力调整奏报于你,最终由朕审阅。职能和官位变化确实有点大,这也是朕要改大使之名为局长的本意。”

南居益听了,眉头微皱,这么一来,另外那些怎么办

298 撤换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么一想,南居益便立刻奏道:“陛下,如此一来,各卫所之军器局该如何处理”

如果军器局大使全都要改为正五品,那这个就有点多了,和地方上的关系如何等等,有不少后续问题的。

崇祯皇帝皇帝一听,想都没想,立刻答复道:“由京师工部军器局进行整编,朕的打算,大明只分京师和应天府两个军器局,且以京师军器局为主。有才能的,技艺有专长的,都安排进这两个军器局,其他冗余无能之人妥善裁撤,具体如何做,需要给朕报备,不能直接抛弃了事”

南居益听了,躬身领旨。他说完之后,其他人一时都没有发言,场面就安静了下来。

对于军器的革新,让首辅温体仁嗅到了一丝与众不同的味道。按他对皇帝的了解,只要这个军器革新通过,并且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恐怕皇上会继续下旨,将工部所属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清吏司都按此模式进行革新。到时候的工部,恐怕和以往将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革新之后,是有利朝廷的,那么这种革新并无不妥,至少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也在变化着。在隋之前,如今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却是没有的。在大明之前,宰相一直是存在的。等等这些,都是在变化着的,如果有一天,工部完全变样,那也没什么

但如果革新后的东西不行,那必然会有反复。温体仁想着,此时的他,没法考虑清楚,这次军器局革新之后,最终的实际情况会呈现什么样一个情况。不过目前听着不错,且看看吧

崇祯皇帝见下面的臣子都没有反应了,便扬声说道:“军器局局长一职至关重要,说严重点的,将负责起军器局的生死。这第一任由诸卿推荐,以后工部再有工部任命。”

置于兵仗局,都是太监掌印,崇祯皇帝打算自己挑选一个,而后直接插手兵仗局的革新,自然不管外面这些臣子的事情了。当然了,他不想兵仗局一家独大,因此军器局那边他也会亲自来管,至少第一任的时候要这样。毕竟这个革新太过新颖,这个时代,估计也就魂穿过来的他知道怎么操作而已。

皇帝的话说到这里,这些臣子能听出,要没有反对意见的话,这事就这么定好了。

如果说军器制度革新,动了谁的利益,自然是原本和军器打造的一系列人员和部门。在场的这些最高官员中,当然也有人牵扯在内。

可他们看着地上的那三具尸体,这可是明晃晃,实实在在地威胁。皇帝还没说怎么处置呢,如果有人反对这个军器革新的话,信不信皇帝立刻下旨彻查这种要挟的手段,崇祯皇帝在之前已经用过几次了

这样的前提下,没人敢出声反对。毕竟人都是自私的,自己能逃过一劫,谁还管后来人还能不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