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家水泥公司终于挂牌成立了。公司董事长由皇帝钦点,六部各自推荐了一名董事,其他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也可以推荐董事,组成了董事会。
对于这些董事,崇祯皇帝有要求,必须要懂得一点做买卖的常识。再下面的工头,掌柜之类,就由董事负责了。
水泥公司之前存在户部库房的银子,重新提取出来,交由董事会清点后押往大明中央银行,换取大明纸币。
光是这些事情,就让京师热闹了一整天,看热闹的不要太多。
而大明建设银行的筹备则还在继续中,应天府那边的结果还没报过来。要等股份统计结果出来后,高级人员就位,这银行才能成立。不过据说大明建设银行的行长已经钦定,是一个叫韩有财的人,这人原先在票号干过,多少有些经验。
另外还有消息,据说这次大明建设银行募集的资金足够多,似乎要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省会建立分行。对于这个消息,许多常年往来各地的商人当即大声叫好。如此一来,他们往来各省的时候,就不用像以往那样带银两上路。
那个时候,就算有票号,也不可能有这个规模,一般都只是京师和应天府有分店而已。可以预见,就算朝廷没有禁止票号经营,在这大明建设银行的挤压之下,也不会有多大生存空间。
新鲜的消息一个接一个,让京师百姓在饭后谈资上,再也不愁没有话题了。
这不,在一座茶馆的二楼,几桌人正在聊着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有一人上楼,看到熟人后,便凑过去说道:“刘老三,你小子竟然有水泥公司的股份,真是好运啊这茶水钱,你得请客吧”
没想到刘老三似乎不怎么开心,兴致不高地说道:“请啥”
这话让那人一愣,正待说话时,和刘老三一起的一人笑着解释道:“刘老三那铺子的掌柜跑了,如今找不到新掌柜,正在发愁呢”
“什么意思”来人不明白了。
刘老三伸手招呼小二又上了个杯子,摆在来人面前,而后自己接话感叹道:“还能有啥意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呗”
似乎出了点郁闷之气,他就解释道:“大明皇家水泥公司和大明建设银行,都要开好多分店,很缺掌柜,正在高价招人呢你说,我那铺面,还能和他们比待遇”
一听是这事,来人一拍桌子道:“还真别说,我家邻居他娘舅的儿子,原本只是个伙计,不过能识得一些字,也会算一算,已经被提升为掌柜了那月钱,涨了三倍还多啊”
听到这话,隔壁桌有人也跟着说话,八卦他听到的消息,和这个差不多。识字机灵的伙计被提拔为掌柜,各店铺有不少又在招新的伙计。
这茶馆二楼这么一聊,忽然发现,这大明皇家水泥公司和大明建设银行还没正式开始营业,就带来了这么多变化。这些人一致认为,这形势变化真快,脑子转得慢点,搞不定就跟不上形势了。
他们正感慨着,忽然又有人上得楼来,神秘地爆料道:“据可靠消息,兵部另外要成立大明路桥公司,负责的是兵部给事中刘懋刘大人”
这消息一爆出,顿时茶馆二楼就炸了。什么,又是一个公司在他们听来,这“公司”两字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肯定和大明皇家水泥公司差不多。
刘老三甚至顾不得喝茶,拔腿就下楼,一边解释道:“不行,我得快点回去,给我家的代掌柜转正,先走了”
众人皆笑,干掌柜这一行的,真是时来运转,太走运了
忽然,有人惊叫起来,大声喊道:“刘老三,你给我回来,茶水钱没付呢,说好了你请客的啊”
287 开旧有学识体系的口
对于人才的需求,崇祯皇帝其实早就料到了。在厂卫消息证实后,他立刻召见礼部侍郎,暂代礼部尚书职务的孙元化。
崇祯皇帝看着这位徐光启的徒弟,笑着问道:“孙卿可知京师茶楼饭馆在聊什么”
“微臣不知。”孙元化也是一个五十岁的老头了,不过他因为老师的缘故,骤得高位,心中有点惶恐,对于皇帝的问话,一时无从回答起,神色都有点慌乱。
崇祯皇帝在上面看到,便开门见山地说道:“生意方面的掌柜、伙计等等人才,应该很紧缺。有关这点,卿可以去街上走走就能知道了。”
“陛下圣明”孙元化不知道皇帝说这是什么意思,但他想皇帝这么说,肯定是不会错的,便小小地拍了个马屁。
崇祯皇帝并没有计较这些,他看着孙元化道:“徐卿走之前应该和卿提及过,他的志向之一是向大明百姓传授新的知识。如今,机会来了”
“”孙元化有点不解,这事他知道,可他想不明白,那些掌柜伙计紧缺,和这有什么关系。再说了,要是朝廷有钱,一样可以向大明百姓传授新的知识。所谓的机会来了,是什么意思
不明白的情况下,他颇有点尴尬,只好一躬身,看向地面,假装在垂听,等待皇帝把话说完。
崇祯皇帝知道自己的思路不是一般臣子能跟得上的,便继续缓缓地说道:“大明皇家水泥公司和大明建设银行需要大量人手,这些人手的招募,必须要合格,要择优录取,这点应该毋庸置疑的”
这个好理解,孙元化点点头。不过他还是不明白,这和那能有啥关系
“但招募人手过多,想要合格的怕是比较少。就算能招到,可这些人原本的东家那不就缺人了,怎么办”崇祯皇帝说到这里,终于说出了他的目的道,“最佳的方法就是短期训练出一些合格的人才出来。”
说到这里,他从御案上拿起一个本子,转手递给身边的内侍,转递给孙元化,同时说道:“这里是一套拼音注解法的规则,卿可以先看看,如果能再简化一些,或者说能再优化点就再优化点,而后把所有汉字按此进行标注,再发行天下。嗯,可以在户部名下成立一个印制词典的公司,专门卖这个。其他如要仿盗印刷的,一律缉拿官办”
在原本的历史上,明末也已出现了拼音注解识字,也就是切韵声原,不过要到崇祯末期。此时切韵声原的作者,以后号称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才十八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正在干些愤青的事情。
崇祯皇帝怕孙元化还不明白,就再解释道:“伙计、掌柜之类肯定是识字的优先,有了这套拼音注解法之后,只要学会了规则,外加一本词典在手,有志气的人,应该能自学。朕相信,有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会去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