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70 章(1 / 1)

异时空—中华再起 中华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召集穷人开会,鼓动大家说说受到的压迫,如地租、驴打滚,穷人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要诉起委屈来自然是眼泪鼻涕一大把。头一天开会诉了委屈,第二天躲在附近山里的青壮年就回了村。

军队还没走,村子里又来了土改队。开头还是老一套,让大家诉苦。接着土改队率领穷人“吃大户”,将地主隐藏起来粮仓里的粮食搬得干干净净。

地主大骂穷小子无赖,跟着造反的泥腿子抢粮食,真是不要脸,等清兵来了,他们要好好跟这些穷小子算帐的。

很可惜,地主指望的清兵再也没来过这里,倒是说了这话的地主让军队给抓了起来,头上扣了顶又高又尖的白帽子,敲锣打鼓拉着在村里游街。说是:死不悔改顽固分子,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只有彻底打倒大家才能安生。

光分粮食,自然与土改队到这里来的目的差了十万八千里,他们来是要帮穷人分土地的。

要分土地自然不是那么好分的。分田地自然需要百姓起来面对面和地主斗争,而几千年的习惯势力使得农民虽然要求拥有自己的土地,并且痛恨地主,可他们就是不敢真的迈出去一步,而是习惯观望,不想得罪任何人。

谁也不想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你当了出头鸟,万一解放军转移了、失败了,等清兵回来,地主还不先报复你?

这些穷人的心思土改队自然都是知道的——土改也不是从这个村子才开始,这样的场面他们经历了多少回?

为了扫除大家顾虑,土改队从部队调来一批武器,成立了穷人自己的自卫队。自己掌握了武器,穷人自然觉得腰杆子硬了许多。

这时土改队又找上地主家门,地主老财看土改队正难看着,只是顾忌到土改队手头有枪,背后还有强大的军队撑腰,地主有什么?前面的战斗中,好不容易拉起来的团练武装不过一个冲锋就让人家打的作鸟兽散,不知逃到什么地方了。纵然看土改队如同有着血海深仇的敌人,地主还是要乖乖将大门打开,迎接土改队上门作工作。

所谓的工作,一是威逼:现在农民手中有武器了,那些泥腿子正红着眼珠子想要将一切挡在土改路上的绊脚石全部扫除呢!要是不将土地让出来,只有死路一条。一是利诱:温州一带工商业者就是榜样,只要愿意离开农村,将财产转为工商业,那么这些财产土改队将不会给予没收处理,企业办的大了,政府还有奖励。当然,如果只是打着办企业的幌子,想将财产转移,这是不允许的,查实了照样是没收。据说军队财政不是很好,对没收这种浮财,军队一向是很感兴趣的。

又是威逼又是利诱,中间再穿插几个邀请过来,用来现身说法的浙江商人描绘一下投资工商业是如何一本万利的,而与解放军对抗又是下场如何凄惨。掌握了武器的穷人再在外面不知是示威,还是正当训练,放上两下枪,吆喝几声。

再顽强的人也支撑不了多久,何况还有传言说是隔壁哪个村子里,某个地主暗地里打算组织民团与土改队对抗,结果被发现,人被枪毙,田地财产被没收,分给了穷人,众多压力让那些地主纵然不愿意,也只得放弃地契,很不情愿搬到城里生活了。

烧了地契,将田地重新分配,生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农田,农民积极性自然大为高涨。不过因为农村多年战乱,农民普遍缺乏粮食、饲料、种子,分了田地的村子连着两年出现严重的春荒,再加上英法联军打上门来,军队需要大量粮食,用来支撑战争,原本不多的粮食这下更是紧张,和周边几个村子一样,这里的农业生产也几乎陷于瘫痪。

生产几乎陷于瘫痪,虽然这里是产粮区,可粮食还不够自己吃的,城里的粮价必然飞涨,于是又引起在城市里生活的那些人不满。如不是因为英法洋鬼子跑到中国来作乱,恐怕这些不满都要发泄到搞土改的政权方面了。

为了渡过难关,政府尽了最大努力。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困难,政府从其他地方调剂了不少种子和饲料,同时又帮助农民成立互助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渡过难关,再加上开荒、利用农闲兴修水利、种植土豆、红薯等高产量粗粮、地方部队屯田养活自己。

到了一八六五年,这里的农村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且还有增产。今年看起来粮食和蔬菜产量还有很大程度增产。农民是讲究实惠的,看到家里积粮一年比一年多,它们自然心情舒畅。看着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麻木了五千年的农民心里乐开了花,更细心地伺候庄稼了。

摆脱了压迫和剥削,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经济上又翻了身,这让农民诚心诚意拥护新中国,真心实意支援前线的战争。

稻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农民让远处传来的声音吸引了,驻着锄头仰脖望向北方。

远方一群行人正簇拥在一起,朝农田走来。走在前面的那人,村民都认识——村民自己选的艾家村村长。

在村长后面跟着的人好象是生米镇镇长和镇议会议长,镇长和议长贵人事忙,一般是不大到乡下来的,不过现在这些官员和大清的官老爷做事风格大不相同,他们出来用不着鸣金开道,也不用让百姓回避,有什么冤屈找这些官员申诉,不会发生不管有理没理,先打上三十大板再说。

驻着锄头的农民冲着过来的那些人微微一笑,低下头继续弄他们的庄稼。

作为新建县土改先进村庄,这里隔三差五有人过来取经,开头农民还觉得新鲜,来的人多了,他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汪部长,这里就是我们艾家村地界了。我村现有人口一千三百余人,每人分得土地四亩,去年全村共上缴公粮四千四百石……”

人群中有个戴着墨镜,身着白色长衫的年轻人看看稻田,再看看走在前面跟汪道正说的没完的艾家村村长,询问道:“老丁啊,你们村去年共打了多少粮食?上缴完公粮,剩下的够不够吃?”

“回这位尊贵的议员,我们村去年共收获粮食一万七千四百石,除了上缴公粮,其他粮食足够吃了,每人还有四石粮食多出来,除了存在义仓,防备灾年,其他的都运到南昌卖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