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9 章(1 / 1)

异时空—中华再起 中华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了黄海,现在我们的海军实力固然在东亚可以排进三甲,但我们海军能运送多少部队登陆日本作战?靠那点船,后勤方面如何保障?这可是需要大把大把银子作为支撑的!没有后勤支援,你就是登陆上去,到最后也站不住脚!何况没有理由就发动战争,你想让人家保持中立?谈何容易!而且就是国内,又有多少人愿意绑在你的战车上跟你进行这场铁定不义的战争?”

“后勤方面从现在开始,我们就需要为不久将要爆发的中日战争进行准备,现在的海军实力太弱了点,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建造大量军舰,另外一方面,美国内战不是马上就要结束了吗?联邦那么多军舰,等战争结束了,必然要出售很大一部分,我们到时候要多抢购一些,钱的问题你们参议院多想想办法,我看发行战争债卷就是个不错的主意嘛!”

一提到债卷,史秉誉没什么好气看着杨沪生,自己和容闳、洪仁玕\想出来解决土改问题的办法,他居然想着利用这个来进行战争?真要打胜了,那些战争债卷自然有别的国家买单,要是失败了……史秉誉对那种后果想都不敢想象。要是那样,自己可真成了千古罪人了——与冥思苦想,想要发动战争的疯子杨沪生一样的千古罪人。

“至于发动战争的理由……我想你还不会如此天真吧?这世界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挑起战争的借口。我们在日本不是有不少侨民嘛,倒幕战争一爆发,到时候只要有几个侨民被杀了,这就是理由。如果没有侨民被杀,我们还可以自己制造理由。总之,只要你真的愿意去打,什么样的理由都可以找到。不然也就不会有两次鸦片战争了。”

对寻找理由,史秉誉相信杨沪生真得能找到对日宣战的理由来。如果日本不杀侨民,杨沪生也可以借口某件子虚乌有的事件让日本赔礼道歉。

是否支持杨沪生打一场对日战争?

理智上,史秉誉觉得自己应该立场鲜明反对杨沪生这狂妄的念头,百废待举的中国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而不是穷兵黩武。

可是感情上,史秉誉又觉得真得让日本永世不得翻身,这很吸引他。

虽然现在这年头很多人都在说史秉誉也是什么伟人,可史秉誉明白自己根本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常人。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比人家晚出生了百多年,知道东西比人家多多了。可就是这样,他还是一个普通人,别人有的七情六欲,史秉誉也全部都有。

支持?不支持?对史秉誉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问题。

沉吟许久,史秉誉缓缓道:“现在看来,也许明年日本就会爆发倒幕战争,而我军要彻底解决满清问题,这还需要一到两年时间。可以说,幕府的失败是必然的,而且也会很快就彻底垮台。如果幕府已经失败,而我们还没有解决国内问题,你还想打这场对日战争吗?”

杨沪生很是自信道:“我自然不会允许幕府这么快就垮台了。”

史秉誉眉毛一跳,问道:“凭什么?”

“我们现在不是正在全部还装后膛枪械吗?换下来的前装火枪与战场缴获的那些武器,我看可以卖给江户的幕府,武装幕府军队。这是正当商业行为,别人也无法说咱们什么。”

“可幕府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现在人家一直在喊着什么‘尊王壤夷’,你这时候供给幕府武器,不摆明了要跟日本人过不去?”

“怕什么?大不了一战而已!我还正愁没借口呢!人家日本跟咱们宣战,这不更好?只要幕府能多坚持一段日子就成。有了充裕枪械弹药,幕府军队虽然无能,总不会一年半载也坚持不下来吧?如果我们内战还没结束,幕府先垮台,那么这场中日战争就算我没说过。”

幕府会坚持不了一年半载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史秉誉相信杨沪生决不会仅限于供给幕府武器装备,按照史秉誉对杨沪生的了解,既然杨沪生下定决心要打一场中日战争了,那么他必然会想方设法增强幕府实力,派些志愿者这样的事情杨沪生是肯定能做出来的。

当然只要志愿者有伤亡,一解决国内问题,杨沪生就能以此为借口对日宣战了。

史秉誉举手作投降状,苦笑道:“你这个该杀千刀的战争贩子!”

第十三章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

明媚的阳光下,清澈的河水九曲十八弯朝北流淌而去。

河床边有一个浅浅的水塘,镜面似地闪烁着,发白的芦苇与水塘边垂柳婀娜多姿枝条的倒影在清水中摇曳。分不清芦苇和柳枝在岸边?还是在水中。成群的大雁自北方飞了过来,扑哧扑哧落在水塘边,欢快地戏耍起来。

河两旁田野里稻谷刚接上穗,远远望去,风一吹,青芒的稻穗如同海浪般翻滚——这里种的是两季稻,要到十一月才能收割晚稻,现在这时节还早了点。

中午刚过,远方村子里炊烟早已熄灭,送到田头的饭菜也已经吃好,碗筷让女人收拾好拿了回去,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再次伏身伺候他们那些宝贝疙瘩。

这里是中国成千上万农村中,极为普通的一个村庄。和其他村庄一样,这里大多数的农民以前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对他们而言,二十里外的镇子,是他们所知道最热闹的地方,至于清朝朝廷所在地京师,那里与月亮一样遥远。

自打太平军到了江西,与清军在辽阔的江西周旋、交战,这里村庄也让兵火焚毁了。从来不知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农民只能背井离乡,远徒异地躲避战火。可他们了解的世界实在太小,不管到什么地方,战争总是与他们相伴随着。原本千多人的大村庄,到解放军打到这里时,只剩下几十个孤寡老人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杀来杀去,倒霉的都是老百姓,就没看到有谁对百姓好的。那些没及时逃难出去的老人冷眼看着又一支军队开拔到自己这里,以为这些士兵与原来一样,如同蝗虫一般,将原本不多的一点口粮彻底搜刮过去——兵过如蝗嘛!

很意外,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完全不一样,他们放下行李,奔向各家各户帮老人拾掇房子,这些军人吃在老乡家,睡在老乡家,吃饭给钱,不怕脏,不怕虱子,喜欢和老乡一起聊天。

不光如此,他们在了解了村里谁是地主,谁家是佃农后,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