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话他就什么也不说。袁绍、袁术及同辈之人,则坐在下首之位聆听长辈之命。袁氏其他还算是有资格参与族务的旁支子弟,则只能立在后侧等待袁隗询问。
袁隗等众人按位次坐定,手拈长须,沉吟了几息之后,才语气和缓地问道:“本初,首日就学,观感何如?”
袁绍立即长跪恭色曰:“回禀叔父,学校所授……与我汝南袁氏家学大为不同。如我等数月内之所见所闻,党校长之学问,颇似墨家。但今日吾又得授诸般学问,深感将其归于墨家之属,实乃以小容大,犹如执觞觚以纳江河焉。”
汝南袁氏虽然四世三公,但其立身之本乃是世传孟氏《易》学,他们靠的就是传承并继续钻研《易》这一经典来维持自己在士林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高深知识的重要性了。听到袁绍的话,袁隗也不由得面色肃然,身子向前微探着追问道:“本初详细道来!”
袁绍将党爱国说的大部分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话都重复了一遍,而且还大致画出了自己记忆中的世界地图。在坐的众人虽然对“普通话”有些不适应,但因为他们在袁绍之后,也都早早地试着了解并学习普通话,所以大概也都能听懂。
袁隗拈着花白的胡须,琢磨着党爱国的话,感觉袁绍之前的判断着实没有夸大,甚至还有所保留。仅仅从党爱国所透露的这些知识来看,袁氏家学和这些所谓的“科学知识”比起来,那简直是滴水和大海之间的差距,这真是让人震惊莫名。
“党校长真神人矣!其所授之学问,足为家族万代兴盛之根基!”
此时袁隗发自内心地赞叹道,一旁的袁滂也同样暗自点头。袁隗反复琢磨着党爱国所说的关于利益冲突和矛盾的讲解,越咂吧越觉得有滋味,觉得这段论述真是精辟非常。和这些能确实地让家族在官场上无往不利的知识比起来,那世界地图,一千八百年的“中国历史”,能载着人飞上天的竹蜻蜓,都不是特别重要了。
不过党校长所言之中,多有鼓动之意,好似要助长学生们的野心一般,这点让在官场上打了几十年滚的袁隗非常不解。党爱国的“神威”他虽然没亲眼见过,但却算是比一般人知道得更清楚的了。如果有这样的神威,就算自己当皇帝也并非什么难事,但他为什么要蛊惑那些年轻人拥有更大的野心呢?
不管是谁,都没有希望手下野心太大的,而党爱国却生怕学生野心太小的样子。而且他还说后世的国家已经没有了皇帝的存在,由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有这样一个可以仅凭自身喜好决定他人生死的特权者存在,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威胁”这句话,更是字字诛心之言啊……
士农工商,此乃国之柱石也。如果真的任由那些农民、工人、商贾之辈掌握国家,那么将至士人于何地?袁隗这心思转来转去,其他人也只能默不作声地看着他的脸色阴晴不定地来回变化。过了好一会儿,这只政治老狐狸才算拿定了主意,向袁绍问道:“本初,据党校长所言,但凡中央大学之学生,俱可随时推荐一人入学。其余入学之人,则由考试选定?”
“诚如叔父所言。”
袁绍听了这话,心中暗道不妙,但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地躬身答道。
“既然如此,中央大学考试之期尚未定下,此时若要入学,则必有学生之推荐方可。党校长招收之学生,或为各地高门望族,或为豪勇之士,即使寒门子弟,亦我士人之属。但若依党校长言中之意,其后必以‘考试’选拔诸多良家子入学。直至‘考试’之前,此乃党校长予以我等士人之‘先手’,不可错过。”
袁隗特地把自己的考虑当众说了出来,然后便露出了话中的尾巴,直接对袁绍吩咐道:“本初,吾之二位兄长俱已过世,汝及公路二人继承两房香火,须兄友弟恭,相互扶助,不堕我袁氏四世三公之名望。本初何如明日便推荐公路前去就学,以示汝时刻心存孝悌之义。”
“叔父教训极是,便依叔父所言。”
袁绍听袁隗开始扯“过去的故事”,就已经预感到这一结果了,但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谁让他是庶出呢,从小就不是很待见这也罢了,就是过继到了叔父袁隗和前几年去世的生父袁逢两人的二哥――早卒的袁成一房之后,像现在这样一有什么好事,也保准跑不了袁术那一份。或者不客气地说,好处的大头肯定是让袁术拿了。
“叔父,这……”
虽说袁绍是将这事认下了,但袁术反而却有一些异议。倒不是因为他和袁绍非常不对付,所以不愿意接受袁绍手中的推荐名额――袁绍倒是希望他坚决推辞,袁绍的长子袁谭和次子袁熙都达到了中央大学的入学年龄,颇受宠爱的三子袁尚再过一年就也可以入学了,他的推荐名额自己都不够用呢。
“公路不必多虑,此乃关乎我袁氏一族兴衰之大事。汝且接下兄长之厚意,用心向学以报之。”
袁隗不容分说地抬起手来,阻止了袁术的话,袁术也只能服从他的安排了。其实袁术是和党爱国不对付,所以心里非常不想去。一想到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了那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之辈,尤其是还被神仙给电得屎尿齐流大失颜面,他心中的仇恨之火就熊熊燃烧了起来。不过他的这番心思又无法说明,所以只能低着头,像吃了苍蝇一样忍着恶心认下了这事。
虽然袁隗也看出来了,袁绍和袁术这哥俩心里好像都不痛快,但他也不以为意。不管怎么样,这哥俩的父亲去世了之后,现在他这个叔父就和父亲拥有同样的权威,做出的决定不容他们反驳。
将这事定下来了之后,他就转而和袁滂讨论分析起了党爱国的种种言论,其他人则静静地聆听学习。因为袁隗从袁绍那里得知了明日放学时,学校便会将今日的课堂记录发到每一个人手里,于是提前承诺会抄送给袁滂一份。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再怎么说他们也是同族,关键时刻还是能够相互照应的。
何况按照党爱国的行事作风,袁滂大概在不久以后,也能够通过别的途径获得这些知识,还不如现在由他来卖对方一个好。就算党爱国已经讲述了今后一千八百年间的“历史”,可今后这形势,就连他这个政坛老油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