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 / 1)

在北宋靠摆摊 易楠苏伊 3193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61章

  这是张希瑶第一次在许家村过年。

  许家村以许姓为多, 他们为了彰显人口众多,在过年这几天举办两场活动,仅限本姓村民参加。

  张家人也都去观望。其中一条最隆重的是祭祖。

  许家人丁兴旺, 族长念名字,念了好长时间都没结束。

  张希瑶就问张婆子, “他们村有没有出息人?”

  张婆子摇头, “没有!祖祖辈辈都在村里种地。男丁很多,也很老实本分, 就是没什么大出息。”

  张希瑶点点头,不过她也注意到好多村民其实没有成婚。这也很正常,男女比例如此悬殊, 肯定有许多家庭绝了户。

  祭祖只能由家里的男丁进去。

  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

  第二条就是扫墓。其实跟祭祖一个意思,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分两次举办。

  张希瑶看了一眼,觉得没什么意思,她就回来了。

  大年初二的时候, 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

  张希瑶母亲没了, 舅家远在县城, 张希瑶自然不可能独自走亲戚。

  她只能看着大伯娘和二伯娘带着自家男和孩子, 拎着礼物离开家门。

  张婆子再三叮嘱, 他们不许把家里的事往外说。

  之前张老头已经说过了。要是敢把甜菜往外说,媳妇休弃,姑娘不给嫁妆,儿子不给盖屋娶媳妇。

  张老头是一家之主,他说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没人敢不听!

  这会儿听到张婆子的话, 他们只能点头附和。

  他们都走了, 只剩下张婆子、张老头和张希瑶。

  张希瑶好奇,“奶, 你咋不回娘家啊?”

  今天是走礼的日子。阿奶嫁了人,也得走亲戚吧?

  张婆子沉默良久道,“我走什么亲戚?他们配吗?”

  说完,直接走人了。

  张希瑶见她发火,只觉得莫名其妙,看向张老头。

  张老头给她解释,“你阿奶跟你舅公关系不好。以后别提这事。也别往外说。”

  张希瑶疑惑,“怎么不好了?”

  “你奶嫁了两次,彩礼都被长辈们扣下了。你奶就恨上他们了。”张老头向来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开口,“你舅公前些年一直想跟你奶恢复来往,但你奶就是不肯原谅他们。”

  张希瑶点点头,这古代没有嫁妆的女子到了夫家会被人瞧不起。但是阿爷对阿奶却是很好。

  她就笑道,“阿爷,你对阿奶挺好的。”

  张老头老脸一红,差点呛住,“你阿奶挺好的。”

  张希瑶嘿嘿笑,张老头面皮挂不住,故意咳了咳,“不许这么笑。太不雅观了。”

  张希瑶才不在意呢,“这是我家,我想怎么笑就怎么笑。”

  张老头听了也高兴,“是是是!你以后要独当一面,笑吧笑吧!”只要不笑他就中!

  张婆子要带张希瑶去镇上,买点东西,村里有好多人家要一块去,路上也能有个伴。

  张老头蹙眉,“你们也走,只留下我老头子一个人在家?那春花回来,怎么办?”

  “老大两口子很快就回来。”张婆子顿了顿又道,“我们去找铁匠打个锅和炉子,很快就回来。不会耽误时间的。”

  “你俩咋去?”

  “骑毛驴啊?”张婆子可不想走路,来回两个时辰,要把她累死。

  张老头想了想,“你们俩又不会赶车,我来吧。”

  张希瑶趴在张婆子耳边小声嘀咕,“阿爷也想出去溜达,他不好意思直说。”

  张婆子打量张老头几眼,意味深长笑了笑,张老头被她看得浑身不自在,轻咳一声,将目光移向旁处。

  张婆子这才笑眯眯道,“行吧!劳累你给我们赶车了。”

  张老头把缰绳套上毛驴,张婆子在村里喊了一嗓子,有好几个村民坐上车。

  他们有的是回娘家,有的则是去镇上买点东西。

  上车后,有村民向张希瑶打探在汴京卖东西怎么样。

  张希瑶是个低调的性子,她专挑贵的说,比如去一趟汴京,城门费要多少钱。住一晚要多少钱。客人有多挑剔等等。

  村民们听了啧啧摇头,“这也太贵了。”

  “这么贵,你们还去?”

  “没办法,咱家只有荒地,要靠这些荒地,迟早得饿死。只能去汴京摆摊,卖点小吃食,贴补一下家用。”张希瑶唉声叹气。

  村民们连连感慨,赚钱不容易。

  就这么一路说说笑笑到了镇上。张老头将毛驴停在外围,这边有人专门看牛车、驴车。

  张老头舍不得花钱,就在路边等他们。

  张希瑶挽着张婆子的胳膊与其他婶子大娘们挥手。

  张希瑶无聊,就问张婆子,“阿奶,你为什么不原谅舅爷爷?”

  张婆子翻了个白眼,“原谅他?!他配嘛。拿了我那么多钱。跟我道歉,我就原谅他?他想得倒美!我恨人一辈子,到死都不会原谅他。”

  张希瑶拍拍她的背,朝她翘了个大拇指,“阿奶,你真有个性。”

  张婆子可不知道“个性”是什么意思,她幽幽道,“我不能对不起我自己。我就是恨他。哪怕所有人都劝我原谅他,我也不能原谅他。”

  张希瑶笑道,“书上有句话说得好‘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他们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张婆子没什么文化,她说不出这么哲理的话,听到孙女短短几句话,她像是找到了认同感,“果然是读书人,就是比一帮乡下婆娘懂得多。原来书上早就有这个道理。”

  张希瑶笑笑,“是啊。”

  两人不知不觉走到铁匠铺。

  谁成想到了铁匠铺却只看到百灵幡挂在门口。门口雪地里跪着一个少年郎,他穿着单薄的棉衣,冻得瑟瑟发抖。

  这少年郎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瘸腿铁匠的儿子。

  张婆子惊讶看着这一幕,“哎呀,咱们运气不好,赶巧碰上他们家死了人。”

  张希瑶蹙眉,向周围的人询问,“这家怎么回事?”

  路过的人被她叫住,看了一眼,直摇头,“你们呀想打铁具去旁处吧。这家两个铁匠不见了。听说可能是惹了仇家,连夜逃跑了。前阵子发现他们的尸首泡在河边的水里。只留一个年幼的孩子。”

  张希瑶看着那少年郎,“这不是他家吗?为什么他跪在门口?”

  “他爹和二叔不见了,他娘改嫁了,还把铁匠铺也当了自己的陪嫁。那男人不是东西,嫌他是个累赘,三不五时就罚他。可怜!”路人唏嘘少年郎的遭遇,可这是他们的家事,他们也管不着。

  张婆子拉着张希瑶的胳膊,催促她,“走吧!这地方晦气得很。”

  张希瑶回头看了一眼。

  一直跪在门口的少年郎听到一道熟悉的声音,他扭动有些僵硬的脖子,正好与张希瑶四目相对,他辨认一会儿,似乎是认出了她。

  可惜张希瑶已经转身,正要离开。少年郎在后头喊,“你等等!”

  张希瑶一开始以为对方不是喊她,直到对方喊“打谷机”,她才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指了指自己,看到少年郎点了下头。她才转身,拉住张婆子,“阿奶,他好像在跟我说话。”

  张婆子紧蹙眉头,看着孙女小跑过去,蹲在少年郎身边。

  “你喊我有事?”

  少年郎颤抖着身体,小声说,“我会做那个打谷机。我已经做出来了。你……你要吗?”

  张希瑶大喜,“果真?在哪?”

  少年郎举起那只僵硬的手,指了指自己的脑门,“在这儿!”

  张希瑶蹙眉,这少年郎在戏耍她?

  “我没骗你!”少年郎似乎猜到她所想,“我……只要你供我吃喝,我就帮你做一台出来。”

  张希瑶将信将疑,“可你家铁匠铺已经不属于你了。再说你这身板也没法打铁吧?”

  “我用到的铁很少,到时候可以让其他铁匠来做。”少年郎很肯定道,“大多数用的是木头。价格许多,你不亏的。”

  他说话很艰难,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吐。

  张希瑶看向张婆子,“阿奶,我要带他回去。你帮我想想法子。”

  张婆子挑剔地打量这孩子,瞧着跟三郎差不多大,身上没有二两肉,瘦巴巴的,他能干什么呀?!

  “阿奶,我要打谷机有用处。”张希瑶握住张婆子的胳膊,以示自己的急切。

  到底是自己的孙女,再说孙女总是有些稀奇古怪的点子,她轻咳一声,朝屋里喊人,“有人在吗?”

  没一会儿屋里走出一家三口。男的三十多岁,五大三粗,女的二十七八的年纪,有点姿色,那男孩和大郎差不多年纪。怎么都不像这个女人生的。估计是她的继子。

  女人看到张婆子站在门口喊,有点不耐烦,“喊什么喊!老东西,我劝你不要多管闲事!我教训自己的儿子,关你们什么事。”

  张婆子有一瞬间的不快,可是想到孙女交代的事,她又忍下这股恶气,赔着笑脸,“两位误会了。我们是来打铁的。”

  女人摆摆手,再次不耐烦打断她,“那两个死鬼已经去阎王殿了。这不是铁匠铺,你们去别的地方吧?”

  张婆子笑道,“对对!我知道。我们家缺个孩子烧火,我看你家这孩子正合适。你们签不签死契?”

  女人眼睛一亮,生怕她反悔,迫不及待点头,“签签签!你们要签多少年?二十年够不够?”

  张希瑶倒吸一口凉气。这么点孩子居然想签二十年,这是不打算让他活着回来啊。要不是现在的契书最多二十年,她估计这狠心的婆娘能签到死。

  张婆子正要点头,没想到少年郎却开了口,“我不签死契!”

  颂朝许多人都会外出做工。一般签的都是活契。但身份还是良籍,不是奴籍。而死契,也是良籍,但主人家却有生杀大权。但是不是明目张胆打杀,而是找了个借口将人处置了,又愿意付一笔银子收敛,就可以免除坐牢的风险。

  女人恨不得给儿子一巴掌,可看着他瘦弱的小身板,又怕他受不住自己这巴掌,人再死了,那她的银子就没了,她赔着笑脸,示意张婆子等一等。

  她矮着身子跟少年郎说了什么,可他就是不吐口。最后女人气个半死。拿他无计可施。

  最终女人妥协,可以签二十年活契,“你们至少给我十贯钱。”

  张婆子直接跳脚骂,“他才十岁年纪,还病歪歪的,活契,还敢要十贯?你做你的春秋大梦吧!”

  她牵着张希瑶的手,丝毫没有拖泥带水,转身就要离开。

  女人见她连价都不还,直接就要走,忙小跑上前,拦住她们去路,“哎哎哎,你们别走啊。咱们这不是正在讨价还价嘛。便宜点也行。你给开个价!要是合适,我就卖了。”

  张希瑶听她恨不得要将这孩子当包袱甩开,心里一阵厌恶。这亲娘把儿子累赘,也配叫个娘!

  张婆子直接一口价,“一贯。你爱签不签。谁知道他还能不能干活。我们家离那么远,万一死在路上,我不是很亏!”

  女人尝试加价。张婆子就是不吐口。

  最终女人忍着肉疼,答应了。

  大年初二,牙行也不开门。张希瑶就找了一家书肆掌柜,请对方帮忙写契书。

  一式四份,还有一份要送到牙行,一份送到衙门。到时候张希瑶会送过去存档,并且交税。

  付完钱,两人就带着少年郎往镇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