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将周穆王送到了地方。谢天谢地,国都还没有丢。
周穆王组织起军民,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徐偃王的那帮乌合之众。徐偃王临时恐怕都想不明白周穆王是怎么回来的。
天下依旧太平,造父因表现突出,获得了一块封邑,名叫赵城,在今天的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造父一支以地为氏,成为最早的赵人。后来赵氏发展得非常兴旺,春秋期间是晋国国内最主要的家族之一,战国时期又演化为赵国。
返回头再说恶来革一支,他们的好运似乎来的有那么晚一些。恶来革的接班人是女防,女防的后代是旁皋,旁皋的后代是太几,太几的后代是大骆,大骆的后代是非子。
几世几代,他们一直生活在犬丘,到了非子这代,才因善于养马有了点名气。垂青非子的周朝君主是周孝王,他是前文周穆王的儿子,此时的周朝已经在走下坡路。
周孝王听说非子善于养马后,在国都附近的拨出一块地让他养马。这块地因在汧水和渭水之间被称为汧渭之地(今陕西宝鸡附近),面积虽然不大,但水草丰厚,是一块天然的牧场。非子率领一批善于养马的秦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这里,迅速投身到火热的生产劳动当中。
由于他们的精湛技能,马匹繁殖得很快,官方报告上称“马大蕃息”。周孝王对非子的工作很满意,就想将他立为大骆的接班人。
可是申候不满意。
申候当然是申国的最高领导。申国在周朝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原先属于戎狄,很早就归附了周朝,长期以来,一代代申候源源不断地将女儿嫁给周朝君主。申国与周朝的关系好比蒙古族与满清的关系。申候不仅负有向周朝出嫁女儿的神圣使命,当女儿多的时候,他们也会将女儿嫁给附近的一些戎狄部落。比如他们就将一个女儿嫁给了被周朝近似于看做戎狄的大骆,生下一个儿子叫做成。
作为成的外公,申候有义务将其扶正。带着这个目的,申候对周孝王说:“我们申人的祖先是来自郦山的女人,与秦人通婚,生了中潏。中潏由于亲戚关系才归附于周,承担起保卫西陲的责任,西陲因此而和睦。现在我又将女儿嫁给了大骆,生下嫡子成。历史的经验表明,西陲的安宁有赖于申人与秦人的稳固联盟。您身居君位,对此不得不察。”
不难发现,申候篡改了历史,当初的中潏防守的并不是周人的西陲,而是商人的西陲;并不是周人的盟友,而是商人的盟友。不过,申候后面的话却是真的,作为女儿出口大国,谁知道他们将多少女儿嫁个了周围的部落。惹恼了申候,就意味着周朝要得罪一大批戎狄部落。这样的风险,周孝王无论如何也不想承担。
考虑再三之后,周孝王做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一方面将成任命为犬丘秦人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又将汧渭之地封了个非子,并将汧渭之地命名为秦。养马族秦人也以地为氏,号为赢秦,真正的秦人诞生了。
此时的秦还不是周朝的正规编制,只是个周王朝直属地区内的一个附庸。按照当时的标准,“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附庸不但地方小,政治权利也少得可怜,诸侯国之间外事活动,它一概无资格参加,只能对宗主国效忠,即便如此,连正式朝拜的资格都没有,很有点私生子的味道。
秦人虽然不多,秦地虽然狭小,但毕竟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也有了正式的名分。夏商周三朝,秦人不是配角,就是群众演员,他们的命运受男一号的影响很大。夏商之交,秦人变换阵营取得成功,商周之交,秦人因不识时务遭受噩运,而接下来的两周之交,秦人走上了另一条崛起路线,叫做扶危救难。
历史的天空还很广阔,足够秦人去折腾。
6.第一滴血
非子被封为附庸之后,秦人在周朝的翅膀下,干着养马的营生,平平安安的传接了三代,到了秦仲这里。
三代的时间,对秦人而言,是一段平淡无奇的岁月,但对他们的宗主周人而言,却是一段艰苦的考验。像任何一个王朝一样,周朝在经历过前期的上升,中期的繁荣之后,从周夷王开始,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道。
其实在夷王之前,周朝已经显示出一丝衰败的征兆,由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可见一斑。周共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懿王即位,周懿王死后,即位的却是共王的弟弟,周懿王的叔叔,也就是封非子为附庸的周孝王。周孝王死后,即位的是懿王的太子周夷王。王位继承的混乱,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宫廷斗争和外部势力的乘虚而入。周夷王的即位就是诸侯干涉的结果,这给周朝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
周朝实行分封建制,全国按分成了许多等级不同的诸侯国。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范围的周朝,是周天子领导下的所有诸侯国及其附庸的联合政权;二是小范围的周国,是指周天子直接管辖的诸侯国,管辖区域包括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附近的土地。当然,原先的周国是诸侯国中面积最大,实力最雄厚的一个。周的结构类似于俾斯麦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周朝相当于整个帝国,周国相当于普鲁士联邦。
不同等级的诸侯国,政治权利也不相同,周礼上有严格的规定,体现在国际事务中的方方面面。周天子对诸侯内部君主废立有名义上的干涉权,而诸侯对周天子的废立却没有发言权。
诸侯国将周夷王扶上王位的做法其实是僭越,按照周礼是应承受处罚的,但周夷王却无法实施,因为他本人就是僭越的获益者。谁会为难自己呢?于是只好默认。默认的结果是,当周夷王见到那些扶立他的诸侯时,再也无法像他的前任那样,耀武扬威、颐指气使。
都是底气不足惹的祸!
在共、懿、孝、夷混乱之治的时期,由于争位的需要,朝廷散发了大量的赏赐,册封了大量官员,造成的结果是,国库空虚,行政效率低下,王朝威信扫地。
随着国力的逐渐下滑,西北方向上的戎狄也更加不安分起来。他们本不是一个整体,但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周朝的边防被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