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1 / 1)

重生之我是康熙 庄自在 2000 汉字|5 英文 字 2个月前

芝龙,第一次降清了。那时候施琅才二十五岁,他只是一个年青率直的基层职员。委身八年的顶级大企业,甚至连董事长都自杀了,施琅可以不跟随上司跳槽吗?他还有人生其他选择么?

或许施琅心中有其他不成熟的想法,或许他还没有计划周全的退路,他终究是心存犹疑。然而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却踞守福建厦门和台湾澎湖一带,成立了郑氏海运物流公司,正式营运了。那时候施琅所有的家属,包括父亲兄弟子侄也都在福建。于是施琅人生中第二次跳了槽。

无可讳言,施琅这一次跳槽,梦想是光明的,行为是冲动的,最终,他撞上了一面玻璃。

企业高级职员进行业内跳槽时,有一项很重要因素必须考虑!不是待遇、不是职位、不是环境,而是顶头上司。哪怕人家海运物流公司,是请你去做部门经理,但你务必再思、反思、三思而行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职位头衔的高低,而是顶头上司、公司总经理的为人和品性。

须知一家能够做大做强的公司领导者,自身所应具备促进成功的品德之一:宽容大度。领导者自身的业务能力不必很强,他要有接纳并且驾驭有能力下属的本领胸襟,他会非常成功。但不幸得是,郑成功自身的业务能力很强,而他的胸襟并不大度,所以他难以驾驭率直的施琅。

关于海运物流公司重大的经营策略,新任部门经理、业务骨干、年青而自信的施琅,竟然同身为总经理的郑成功发生意见分歧。施琅简直是得意忘形,他不仅忘记了此刻就职的公司也是一个家族企业,甚至于他还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就是打工者。施琅遭遇架空,被放了年假。

然而施琅本不是一个肯安分求全的人,即便如此失意,他仍幻想着展现自我,他也的确做到了。当北方陆运物流公司,派市场拓展马得功,率部南下袭取厦门时,海运公司留守的家族干部郑芝莞,吓地惊慌失措、弃城溃逃。施琅不甘失败,率领着手下六十人迎战上去,狭路相逢勇者胜,再强的光棍汉也怕死。光棍马得功的弟弟,就在厦门被施琅杀死了。北方陆运物流公司派来的马得功,业务拓展活动以失败告终。

即使施琅能力过人、表现出众,但是顶头上司总经理并不是宽容之人。何况承认施琅的胜利,就突显了郑芝莞的无能。所以郑成功选择默默忽视了。施琅郁闷地无处倾诉,他记恨在心。

施琅终究太年轻,他学不会隐忍,学不会潜伏,他想要力争上游。施琅有一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却逃匿至郑成功处,并被郑氏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了曾德,不顾郑成功的意见,执意杀掉了曾德。施琅以为自己仗得是法令公理,施琅图了一个快意恩仇。结果,郑成功仗得是手下有权有兵,直接把施琅全家逮捕入狱。

施琅聪明地使了一个金蝉脱壳的计策逃跑了,这行径却激怒了郑成功,直接把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和亲弟弟施显全部杀头了。施琅悲愤着、痛哭着、悔恨着、无奈着跳了人生第三次槽。

即使这一次跳槽施琅别无选择,仍然跪着回到了上一次的东主陆运物流公司去。即使施琅被曾经的生死敌人、譬如光棍马得功等人折辱过。即使施琅过得始终并不如意,坐在空空如也的办公室里独自办公十二年。即使施琅向公司高层们写了许多经营计划书、规划建议书,诸如《边患宜靖疏》、《尽陈所见疏》……,都似石沉大海、皆被束之高阁。

但施琅用人生中最惨痛的经历,学到了一辈子最深刻实用的经验教训,一个字:忍。

[[[cp|bsp;

------------

090. 碧衔方遒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昨儿晚上康熙皇帝百无聊赖时,已经架构出了相关事宜的条款细则。康熙命人把张玉书召来后,便让他根据皇帝亲手涂鸦的草稿,整理出《关于赴日海商招投标办法的意见章程》。

张玉书趴在南书房侧厅书案上一边默默整理阅读康熙的手稿,一边心中暗暗称奇,也不知皇帝如何想出这些厉害的句句道道,既让那些商家受到朝廷约制,又不会无利可图,势必要与朝廷分享收益。

张玉书哪能猜到,康熙昨晚承受了一点小小委屈,无有幻想中的美人温玉抱暖怀。皇帝的郁闷不能在皇室内帷得到疏解,便想要去朝堂外界寻个发泄。

譬如康熙皇帝心中,原本已经内定赴日海商其中一家为张原范氏。忽然他就改变了主意,不想让范家痛痛快快拿下这宗长期外贸生意。总之都给朕去参与一下投标、竞拍吧,价高者得之。倘若那范氏自己本事,定了个高价直接标下便罢。如若范氏失标,大不了最后再让一个高标底与他家,末了现改也可。总之以皇帝角度来看,自己是绝不会吃亏的。

范氏被这位穿越的康熙皇帝杠上,也说不准是幸与不幸。真实历史上,张原范氏也是获清朝皇室批准经营赴日贸易的,而且那是一家独大,无人与之争锋。后来范氏的生意确实做到了极致,张原范家老宅的奢华,在当地曾有“小金銮殿”之说。不过乾隆末年范家破产后,就被历史无情湮没,所谓盛极必衰罢了。或许范氏太过招摇、触怒了当权者、被整破财也很难讲。

康熙皇帝虽然支持山西商人创业致富的商路,但并不想纵容其中任何一家独占鳌头。康熙始终认为良性的竞争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而垄断却会产生被挟制的弊端。独家垄断的贸易,定价权都由一家说了算,那就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康熙决定暂时选择两家海商,三个和尚没水吃,还是两个和尚左右平衡、此消彼长更好掌控。

如上,所谓相对公平、多方制衡的理解,康熙深有感触,因他能切身体会到那股来自于内宫中无形压力。康熙很理智的思考,他认为自己存在于一部现实生活剧,而不是言情小说剧。很多事情的决定,或许皇帝的身份确实能够肆意而为,但康熙不想太放纵自己,他其实担心会发生某种未知的情节和意料之外的结局,令他无法承受。

譬如对待卫良懿之事,康熙肯定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想法,默默遵循着皇宫法则,并没有感情用事。从前看还珠格格时,一碰上皇后和容嬷嬷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