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很具体,它从思想中把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从表层的虚伪到内在的真实表『露』无遗,可以这样讲,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人起居饮食中的文化内函,最好方法就是直接读《论语》。《论语》是中国社会的文化缩影。每个人在里面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比如说:"孔子的"君子"和野人之分,到孟子发展到"无君子无以治野人无野人无以养君子",如果把这句话中的思想仅仅局限在对二者关系的压迫与反压迫上,对孔子就会有所误解,从阶级分析角度看,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但是从当时现实状况出发,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君子和野人的区别,他们之间的这种上下关系与他们个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让种田的农民走入官府坐大堂,确实给人一种荒唐的感觉。在这里面透『露』着一种社会分工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分工是一种现实,如果个人能够从《论语》中读到这层含义,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状况,便会有所发展,例如: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就会从野人一步跨入君子,过上上层社会的生活。当权者心里也很明白,社会就是这种分工的社会。为了消除野人对分工的不满,他就有必要用一种思想为社会准则,弥合人们心中的落差,逐步从不满足到接受,因此,孔子的大旗在他们手中迎风招展,大肆鼓吹。在《论语》中,诸如这种思想比比皆是。
这些中国人 二、现代市井百态(2)
现在街头地摊上,诸如《论语》类的古书很多,许多人买它们是出于不同的需要,因为为学问而研究它们,存在于知识层中,为生存而研究它们则存在平常百姓家中,但是,青年人在朝气拼搏中最好不要去读它们,如果长时间接受它们,你会感到它们在教导你一种认命的思想,一种循规蹈矩的行为。比如说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严矣!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可算是顶的啊!但人们缺少此德已为很久了。"文革期间,孔子的中庸思想受到严格批判。现在来看,这种批判从中庸对人格所形成的不良影响还是有道理的。后来,人们对中庸思想进行了正名,说它兴不过是一种方法,即孔子要教人们的是在事物和关系中把握恰当时机,说是一种人生智慧。不错,从哲学的高度应该是这样总结,但当它落实到实际时,它就变成了老好人的践行方法。从读《论语》中,给大众的心理验就是这样。因此,在哲学正名和大众的心理体验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象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情况。中庸人生对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们来讲作用是不同的,对于30岁以下,弊大于利,因为它抹杀了心灵的激情。对于30岁以上的人来讲,它是生命的运行原则,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你也得这样做,否则便很难生存好。再有一个,古人看到中庸的好处时曾极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尤其是当权者。这样做的好处是,中庸对人生逾矩起到一种强的思想襟锢作用。可以这样讲,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中庸『色』彩,许多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在中庸的原则下得到解答而不再去问为什么。相反有时也会有人对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反唇相讥道:"你怎么还提这样的问题呢?"这就是人在《论语》中的中庸体悟。
读《论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毛』『主席』的话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素质,对同一句话的体悟也会相去甚远。因此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容而不逾矩"。孔子能完成《论语》,在于他一个先天优势者,他对人生、世界和掌权者的体悟已达到后人难以达到的高度,所以,他能站在人类的高度来把握芸芸众生的生息繁衍。有许多事情,只要你按照他说的去做,坚持不懈,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水到渠成。就以常听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例。大凡能够做到人生谦虚的人,在事业上都会有所成就,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到"善者从之,不善改之"的话,大可成为一代名人。在事实上,回顾身边的人,几乎举不出谦虚的人,单说个人吧,没有人认为自己天生不是一块好料,一旦学到一点知识后,在坐井观天中,老子天下第一。更为不幸的是,有许多人一辈子也走不出自己的井口。当人由自信走向自傲时,在他的心理层次上,就形成一道风雨打不破的自我崇拜的樊篱,一直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假象中。如果这样的生活在平静的环境中,他也许会一辈子在假象中结束自己的人生几十年,感觉不错,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环境的巨大变迁,它使这种人在新旧环境的对比中撕破假象,重新认识自己,这时,面临最大难题的是:内在已经定型的心理模式的调整。如果个人的心理弹『性』较大的话,还能够适应这个环境,否则的话,最先打败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所以说,有人强调,在一个的环境中,判断一个人好与不好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否找到自我,这是个人幸福的心理出发点。因此,做人首先就要在心中知道,天外有天,楼外有楼,山外有山。其实有些人也明白,但他仍然犯这样的错误。这只能归结到:此人的天份太差了,且一辈子也只能干他现在的事情。这就是社会分工的个人因素,都知道社会在天天进步,按理说,我们也应天天进步。如果用这种原则来苛求人的话,是有点过份,可实际是,别说进步,就是一些人去其不善的恶习,学习良好的习惯都很困难。在短时间内,人们还感觉不到自己已经与社会拉开了距离,一旦某一天忽然醒悟,对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落伍。比如说看见同龄人一个出国而自己仍在挣血汗钱时,知道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换一个角度,如果你已把同伴抛在身后而回头注视时,你知道他自己和社会进步的车轮已经不同步了。如果以《论语》中善与不善的角度讲,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话,即使与同伴拉开了距离,那也是外在社会条件多元化在自己身上形成的多元反应。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