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进呈南下方略,奇师、正师、偏师三路呼应,虚实结合,鼓荡而下;此方略已得二哥、三哥首肯。汝为何多事,欲计较什么。。。”
“放肆!”慕容俊一拍炕桌,冲年轻将领厉声喝道:“三辅面前,岂有你能随便说话的。。。”三辅指得是辅国将军慕容恪、辅义将军阳鹜、辅弼将军慕容评。这三人在燕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与其他燕国将领同日而语。
年轻将领名叫慕容霸。时年二十三岁,却有十年的戎马生涯。十三岁开始上阵杀敌,大小数百战,毫无败绩。很得前燕王慕容?欢心,数次欲立其为世子。只因众部属极力劝谏,并拿出立长不立贤的古训,慕容?才告作罢。
慕容霸自诩英雄,夏初就制定了一套南下方略进呈慕容俊,并得到兄弟们的一致首肯;如今大事在即,怎能让阳鹜指指点点,从中分润。听到慕容俊喝斥,他瞪了阳鹜一眼,不服气地转对慕容俊道:“二哥!”
慕容俊满脸阴霾,冷冷地盯着慕容霸。
“辅义将军的意思是。。。”燥热之中,一个清清朗朗的声音突然响起,话音一出,沉闷的气氛顿时柔和许多。
阳鹜脸上堆起微笑,望着慕容霸上首道:“以鹜之见,我军意欲南下,当争取大晋、西凉为呼应。如此,既不让他人做了渔翁,也可分担些压力。毕竟,大赵国力之强,不是我燕国可以比拟的。。。”
“善哉斯言。”慕容霸上首传出一句清赞。赞许之人是个二十**岁的青年,一个青年赞许一个中年人,看起来有些奇怪,可青年话一出口,没有人感到怪异,座中人俱俱露出微笑,似乎理所当然。只是因为,说话人是燕国辅国将军慕容恪。
慕容恪衣着简朴,羊皮袍子剪裁的儒士文服在一众华丽衣裳之中很不起眼,就座时他可能向后缩了半尺,以至于上首被慕容评所挡,下首被慕容霸所遮,整个人不显山不露水,躲在偏僻的角落。可无论位置再不起眼,一旦他开口说话,他整个人立即成了一个中心。
正不服气瞪向慕容俊的慕容霸爽朗一笑:“辅义将军也不早说,这等策略当然要得。”
“建锋将军哪给阳鹜说话的机会。。。”阳鹜笑着对慕容霸解释,眼睛看的却是慕容恪。“南下军略以建锋将军之意足矣,阳鹜能做的,就是在政略上拾阕补遗。。。”
慕容恪微笑着转对慕容俊:“二哥。辅义将军之政略与五弟之军略,相辅相成,合而为一,当为我军南下之大计。”
慕容俊笑道:“大燕有五弟、有阳士秋,实乃国家之福。。。”
计议停当,慕容俊当即遣使南下西去,争取大晋、西凉出兵夹击大赵。
各人散去,慕容恪相随出宫,和慕容评、慕容霸、阳鹜、皇甫真话别后,在宫外等候的一众亲卫牵着坐骑,赶着马车迎上来。
慕容恪摆手示意免了,随后在雪地上漫步而行;思虑着南下方略。
如今的鲜卑慕容不再是那个只有两三万部族的野蛮部落。
如今的慕容鲜卑是灭高句丽、扶余、新罗诸国,兼并独孤鲜卑,肢解段氏鲜卑,大败石虎、获得大晋赐封的燕国了。
如今的慕容鲜卑下辖万里土地,两百万人丁,四五十个民族,拥有二十多万精兵。
如今的鲜卑慕容踏上了一个前人未敢想像的高点。下一步,它会走到哪里?它登的究竟会有多高?它走的究竟会有多远?
慕容恪脑中一阵迷糊,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哪里?
“见过辅国将军!将军是来寻我家建锋将军么?属下这就去通报。。。”一声问候打断了慕容恪的沉思。
慕容恪凝神一看,不知不觉,他竟来到五弟慕容霸的府外。
“不用了。。。我只是路过此地。”慕容恪叫住准备通报的护卫,转身急匆匆而去。心里一阵懊恼:我这是怎么啦?堂堂的慕容恪,难道控制不住自己么?
自责之时,他的心底却不由自主泛出一个温婉的声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霸道猎之,以王道治之;如此可定矣。
慕容恪脚步一错,踉跄一下,随即慌慌张张逃离了建锋将军府。
------------
七十三章风满楼(下)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西陲凉州,金城(今兰州)。
王擢一板一眼地侍立高大的战马旁。战马之上,年已五旬的麻秋睥睨四顾。“石闵小儿,一勇夫耳。亦敢在邺城称雄!”
麻秋嘴角微扬,面含不屑,有种卓尔不群的孤傲。与‘屠夫’‘杀人如麻’这些词语相反,名字能让小儿止啼的凉州刺史身材高挑,面貌俊美,很有儒将风度。只是双目顾盼间,不经意会流露出丝丝冷意,他人接触后,心里会不由自主地冒出寒意。
“是!只因大帅不在,才由得竖子称雄。”王擢恭敬地附和。作为麻秋的使者,他在邺城呆了三个月,将邺城大大小小的事摸得通透;十天前返回凉州,向麻秋禀明了朝中动向。
麻秋闻听,没有犹豫,立刻着手准备回返邺城。“先皇待吾不薄,今皇上窘困,正是吾报答之时。汝留在金城,带好屠军,严防西凉张氏;待吾回转邺城,整顿朝纲。必奏请皇上,重用拔擢。”
王擢闻听,脸上绽放笑容。麻帅回朝,谁是敌手?朝政大权还不是手到擒拿?到那时,作为麻帅手下第一人,别说接任凉州刺史之职,就是再高一步也不是不可能。
“朝中凶险,麻帅回邺,还需多带些兵马。”王擢适时地表达自己的关心。
麻秋皱眉,眼中闪过几丝阴霾。多带兵马?哪有多的兵马?与西凉交手三年,八万屠军被谢艾杀得不足三万。后来依靠掳掠、纳降又凑了八万兵丁;可如今的屠军与以前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这次回朝,带的一万人全是老兵;若再添加,王擢手下无人可用,未必镇得住降兵了。
“罢了!”麻秋很有气概地一挥手。傲然道:“吾一人足挡十万精兵。”呵斥一声,战马放开步伐,向东而去。三千精骑,七千步卒随后跟上。
此时的麻秋踌躇满志,完全没有预料到,枋头――这个回转邺城的路最主要的道路已被氐人完全阻断。
魏武曹操攻袁尚,为便于漕运,在淇水入黄口附近开堰凿渠,营造了一片水网航道。因这片水网如枋头状,于是这个地区就被人称作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
魏晋以来,邺城渐成中原中心;与之毗邻的枋头随之成为黄河最主要的渡口。幽冀与南方豫、司,以及与西边关中、并州的交通,大多经由枋头。
石勒、石虎强迁略阳氐人到内地,将他们安置在枋头一带屯耕放牧。二十年发展,枋头地区成一个以氐人为主体,氐、羌、汉、乌恒、匈奴等数十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