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积极备战(1 / 1)

苍龙三国 大地风歌 3523 汉字|4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九十七章:积极备战

伏牛山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四百年前,秦始皇统一天下,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人多地少,人民生活困苦,秦始皇很头痛,于是有一个奸臣给秦始皇献策说:“如今天下困苦,皆因人多的缘故,应该收缴天下所有的兵器防止他们造反,还应该多杀一些人,好让人口减下来,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秦始皇听信了奸臣的话,命人收缴天下的兵器,铸造了十二个金人,还有十二个铁牛。将十二金人安放在阿房宫给自己看家护院,将十二个铁牛分发到全国各地,并下令让各个村子里的人三天之内将铁牛推到临近的村子里去,如果完不成任务,就将全村人杀掉。

巨大的铁牛是军队用几百匹马才拖拽过来的,人口少于千人的村子根本推不动铁牛,于是一些小村子被一个个的杀光杀绝了。老百姓将巨大如山的铁牛比喻成了吃人的妖怪。

天上的太白金星不忍老百姓受苦,于是将十二铁牛变活,使用神器拂尘在夜里驱赶铁牛,将他们中的十一头赶到了这里,幻化成了八百里伏牛山。

还有一头铁牛在河北地界,当时黄河正好泛滥,大洪水漫延阻断了它前往这里的道路。被太白金星点化有了灵智的铁牛见到当地人民家园被洪水淹没,心中不忍,于是张开自己的大口,低头猛喝洪水,竟然将洪水喝了一个干干净净,洪水退去了,老百姓得救了,可铁牛也因为喝了太多的洪水,再也走不动了。到了巨鹿郡地界卧在那里死去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它,在铁牛倒地的地方建了一座城,称为卧牛城。大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起兵称帝时,就是在卧牛城筑起高台祭祀天地的,后来此地便改名邢台。太平道领袖张角也是邢台人,也是在这邢台卧牛城祭天造反。平定黄巾之乱后,邢台改名为邢州。后来河北袁绍迁徙邺城、邯郸等地几十万人到卧牛城,自己也将大本营建设在那里,改邢州卧牛城为信都。

伏牛山有着神奇的传说,而山的林木、野兽也是很让人新奇。大山幽深、蜿蜒,没有多少可供耕种的土地,所有这里很少有人来定居。也就是偶尔有些猎人来打打猎罢了。

我们又走了一个多时辰,我看了看这里险要的地形,树木倒是很多,可即使砍倒了也运不出去,所以这里的资源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大用。而且这里道路难行,大军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也不用担心西面会被敌人突破。

既然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再看看天色,虽然太阳还很高,可我们再爬一座山返回去时,天恐怕就已经完全黑下来了。于是我招呼一声,大家开始返回。

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终于返回到了山下的刘家村,因为要急着赶回城里,所以我们并没有做太多的停留,我留了一头野猪送给村子作为感谢,便带人扛着猎物匆忙返城了。

军中一更关闭营门,二更休息。我虽然是将军,可也不能无故违反军纪。所以必须要在一更前赶回去。

我们一路急行终于在吃饭前赶了回去,到了城里,我将一些猎物送给刘县尉,道:“刘县尉做事勤恳,我和大公子都看在眼里,我们若回到许都,一定向丞相举荐!”

刘县尉兴奋的连连作揖。

回到营中,我命人将打到的猎物剖杀,皮毛留下,其余肉食全部分给各营将士。并让徐悠传令,吃完饭后,军中百人长以及以上将官全部来我这里开会。

同时派人提前通知县令刘仁,县尉刘唐,在一更之前也来我军中议事。

饭后,众人陆续的到来,共有三十个百人长、六个五百人军侯,三个千人校尉,加上县令和县尉二人,共有四十多人,我的军帐中容不下,于是便在帐外点起篝火,我居中而坐,其他校尉各带着本部人员分列两旁。

曹昂不属于我管辖,他属于协助类型的,但是他也带着三个百人长一起来了。对于他的支持,我冲他笑了一下表示感谢。

众人到齐后,我开始言道:“一些客套话我就不说了。丞相命我镇守鲁山城,我自当竭尽全力。根据襄城传来的消息,他们的第一批粮草会在五天后送来。如此大规模的粮草调运,若想瞒过宛城的张绣,应该是不可能的。若他得知这个消息,只要稍加分析就会明白,我们准备对他用兵了。所以进攻张绣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我顿了顿接道:“张绣若得知我们鲁山是大军粮草的囤积之地,而且没有太多的军兵,你们认为他会如何做?定然是先发制人,攻克我们鲁山城,破坏我们的屯粮之地!”

王植插口道:“张绣兵马远远少于我们,而且只zhan有宛城一地,恐怕他不敢贸然进攻我们吧!”

我冲王植道:“王校尉说的很好。若是一般时节,他是不敢贸然进攻我们的,反而会处处提防我军进攻。但是如今正值春耕时节,我大军屯田抽调不出来大量兵力。否则鲁山粮草重地也不会只派三千士兵守卫。此时张绣即使进攻,丞相最多是暂缓粮草向这里聚集,或者就近囤积道襄城去,而不会调集正在春耕的大军前来助战。若张绣明白这件事后,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因此我断定,当襄城的第一批粮草到来之后,宛城张绣必定会来进攻!”

曹休哼了一声道:“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我军虽少,但岂会怕他!”

我道:“不错!我军虽少,但有城池依托。而且北有熊耳山、东有桐柏山,西有鲁山。南边与南阳交界处还有一条宽有百丈的育水河。地势险要,敌人兵力无法大规模展开。我们倒也不必怕他。”

我扫视了一遍众人,接道:“但是也不能轻敌!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心谨慎总是好的。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内的安全问题。我们三千士兵数量终归还是有些单薄。刘县令,刘县尉,城中可以抽调征用的青壮会有多少?”

县令刘仁道:“城中百姓三万,青壮怎么也得有七八千吧。具体可征用多少,可以问刘县尉。”

刘县尉见被问道,急忙拱手道:“下官一直负责城内治安,对此也有些了解。城内青壮七八千不错,可如今初春,城池外围的田地都还需要有人来耕种,所以真正可以抽调征用的人应该不超过两千人!”

我点头道:“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不可耽误农时。明日起开始抽调壮丁两千人,编成两个千人队。暂时由你统领,意下如何?”

刘唐领命。

我接道:“再说第二个问题。凡攻城必会用到奸细。那些奸细往往在战争开始前数天甚至数月前便已经潜伏在城中,这些人若是在关键时刻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则大事休矣。所以抓捕城内奸细也至关重要。可以下令清查城内的户口,凡是外来人口年龄又在五十岁以下者,全部集中起来看管。这个任务,大公子你带着手下三百士兵来完成吧,由刘仁县令来配合你!”

曹昂见我这么说,有些疑惑道:“外来人未必就是奸细,这样做是否有些不合情理了呢?”

我摇头道;“外来人多为商人和乞丐流民。如今初春,农民都忙着种地。草药、兽皮、粮食都是正缺乏的时候,商人这个时节也没有什么货好买卖。一旦战事起来,他们一样是无法做买卖。至于乞丐和流民,数量并不多,将他们集中起来看管,倒也有口饭吃,反而是做了善事。刘仁县令对城中事情非常清楚,由他来配合你,一定没有问题。”

曹昂想了想便答应了。

将他安排在一个没有战斗的地方,应该是很安全了吧。

我接道:“第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斥候要开始四处侦查宛城到我们这里百里范围的事情。除了军中的斥候之外,由龙飞率领一百追风骑兵也一起游走在宛城与本城之间,每日回报,不得有误。”

龙飞和一个身材瘦小的百人长出列拱手领命。那个瘦小的百人长是斥候营的王宝。手下三十个骑兵斥候。斥候营的编制比较特殊,一个百人队往往只有三十个人,照某些人的说法,是一匹马需要用两个人的俸禄来喂养,所以三十个人,再加上三十匹马正好凑够一百人的消耗。

斥候侦查是个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活,所以相比起来,龙飞比徐悠更适合这个任务。

我接道:“第四,张绣的关中士兵,大都是雍凉子弟,身材高大,常年和匈奴、羌人作战,特别的勇猛,善使长枪方阵冲锋。对此我们不得不防。在座各位有什么应对的方法吗?”

一阵沉默。

曹昂见无人说话,出来帮我解围道:“文烈你不是曾经跟随曹洪将军去洛阳迎回天子吗?我听说你们曾和李傕郭汜大战,对于雍凉兵的作战方式,你应该有所了解才对,说说你的看法嘛!”

曹休冷笑道:“风将军当时可是以少胜多的打败了雍凉兵,现在怎么反而要问我们应该如何应付?风将军如此客气,让我们实在愧不敢当啊!”

我并不理会曹休的态度,接道:“张绣的雍凉兵虽然勇猛善冲,但是也并非没有破绽。他们常年与匈奴、羌人作战,所以攻城兵器向来不多,而且为了追求行动迅速,士兵们一般很少穿重甲,甚至一大部分人都是不带甲的。他们的弩箭很犀利,但是张绣大军一路从关中跑到南阳,兵器损失严重,又打了几次硬仗,弩箭的存量恐怕已经不太多吧。所以要想赢他们,方法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山东的男儿也很常年征战出来的强兵,一点不比他们弱。”

我停下里观察了一下众人脸上的反应,接道;“所以,我决定明日起加固城墙,做好坚守的准备。我们不一定需要打败他们,只要坚持一个月,等丞相的大军调集完毕到来,我们也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曹休腾的站起来道:“那就是说,不敢出战了!”

我冲他道:“你且坐下,众人都在商议军事,你突然站起来想做什么?成何体统?”

曹休愤愤的坐下。

我接道:“并非不敢战,而是没有必要出战!若我们可以以逸待劳,何必贸然出击?若我们可以困顿敌人于坚城之下,何必出城与其决战?若我们可以用较小的伤亡换来成功,何必用将士兵们的生命冒险?”

曹休不平道:“终究还是不敢战罢了!”

我倒并不理会他的埋怨。这也正是我为什么召集百人长以上级别的将官都来参加议事的原因,就是防止像曹休一样的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而歪曲我的命令。

现在这么多将官都听到了我的命令,尽管有一部分人想要出战,可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冷静的,以少击多胜算毕竟不大。

议题结束之后,我就下令众人散去了。

曹昂跟随我一直进入我的军帐,有些忐忑道:“张绣真的会来进攻我们吗?”

我将行军图展开指给他看到:“南阳是个低地,周围要么有高山,要么有河流阻挡。宛城在南阳中心,要想从这个低地走出来,无非只有三条路,一条是向南到达樊城襄阳。一条是向东从安众方向过育水河,但是河口有李典的安乐城阻挡。一条就是向北过育水河穿过我们鲁山。宛城到安乐城之间有五十多里,宛城到鲁山却有八十多里。所以张绣会选择攻击安乐,还是我们鲁山还不能确定。但有备总能无患嘛!再小心也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