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6 章(1 / 1)

平凡的间谍2再生 萧浊 2000 汉字|186 英文 字 2个月前

诞生,取代了陈旧耗能耗资源的重工业。由于注重效率,西方国家生产力大幅提高,传统工业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大减,部分职位随着旧工业永远消失,新职位则环绕新兴的知识密集工业应运而生。

这种情况就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与凯恩斯(Joh

Key

es)齐名的经济大师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

)所称的“创造性的毁灭”(c

eative dest

uctio

),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表现。

西方经济这一次宏观调节的过程始于1973年,一直延续至80年代中叶才渐渐走出谷底。

这恰好是里根发力出击苏联的时刻,而苏联在错失70年代改革窗口以后,纵然困兽犹斗,却再无力回天。

苏联没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经济改革,导致其经济严重跛脚,工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农业因为集体农场的失败而年年歉收,使莫斯科每年须花大量外汇向西方购买农产品。

并且数十年来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使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大大影响国民健康,以致婴儿死亡率上升,平均寿命下降。

这些社会和经济问题都在70年代相继出现,要是没有及时得到石油外汇的化解,苏联恐怕撑不到里根政 府的最后一击。

苏联的好运也逐渐走到尽头。1982年11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从1983年起西伯利亚的石油产量开始下降,使这个得天独厚的能源大国出现能源供应紧张的现象。基本原因是苏联工业不太考虑成本,习惯性地大量耗费能源,西方学者称为“富裕中的危机”(C

isis amid Ple

ty)。

先后继承勃列日涅夫的两位苏共领导人安德罗波夫(Yu

i A

d

opov)和契尔年科(Ko

sta

ti

Che

e

ko)分别在1984年2月及1985年3月去世,最后54岁的戈尔巴乔夫(Mihail Se

geevich Go

bachev)继承了这个危机重重的大帝国,企图扭转乾坤,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

苏联经济病入膏肓,可以从与东欧国家关系的转变看出一点端倪。苏联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支持众人皆知,但很少人知道80年代中期,东欧国家反过来支持苏联。

根据哈佛大学苏联研究学者施特恩塔尔(Susa

e Ste

thal)进行的研究,在80年代中期苏联反欠华约国家不少债务,原因是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以长期贷款的方式共同开发能源项目,才能保证维持提供能源和矿产输出。

1984年苏联接受东欧兄弟国的贷款,以补贴开发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和铁矿,苏联则每年以能源和矿产原材料抵偿债务。

波兰驻日本大使鲁拉日(Ru

a

z)在1985年投奔西方后向《华尔街日报》披露:波兰虽然欠西方280亿美元,欠苏联50亿美元,但却不得已给苏联100亿美元贷款,作为建设输气管道进入华沙和建设煤气工厂的投资,苏联资金短缺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苏联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能源价格自80年代初的高峰回落,能源收入向来占苏联总收入60%以上,它的减少使苏联从西方赚取的外汇大减。

苏联一向以低于市场价售卖能源给东欧,为了更多从西方赚外汇,苏联因此削减输往东欧国家的能源配额,从1981到1984年,输出东欧能源从190亿美元减至100亿美元左右。

为了继续购买西方的工业器材和粮食,苏联只好向西方借债,东欧国家在这期间也欠下西方不少债务,资料显示在1985年东欧国家欠西方共590亿美元。

总的来说,苏联所承受按时还债的压力很大,引述戈尔巴乔夫顾问沙赫纳扎罗(Geo

gi Shakh

aza

ov)的话,“为了挤出还债的钱,不惜让人民勒紧裤带,一切可以外销的东西,如石油、棉花、汽车等都得输出国外,但到了1985年,连这些方法都用尽了。”

------------

20最后稻草

凯西在明确具体经济战争策略后,便不断游说沙特阿拉伯,增加石油生产以压低国际油价。

当时沙特的处境危机四伏。北边,伊朗和伊拉克正进行一场长期战争,战火随时可能蔓延至其他国家,而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斯 兰激进政权不断煽动沙特境内的什叶派教徒叛乱,威胁沙特的石油生产重地(如东部Qatif省)。

西边,则是叙利亚和北非的利比亚,也和伊朗一齐反对沙特的王室政权。

最让沙特王室不安的是东北部的阿富汗战争,证实了苏联意图向波斯湾扩张势力的野心,而且加上苏联在中东南部,也就是也门和非洲东北角对左派政 府的援助,使沙特王室感受到了苏联的压力,四面楚歌孤立无援。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美国人出手了,不仅是打击苏联,还利用沙特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针对沙特的危机感,美国不遗余力地在各方面进行拉拢,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力提供军事援助,增加沙特王室的安全感和对美国的依赖。

1981年4月美国为了中东安全建立了中央指挥部(U. S. Ce

t

al Comma

d),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卫沙特王室和油田,为了照顾到沙特对美国驻军的敏感性,中央指挥部的总部设在美国本土。

并且,里根政 府甚至不顾以色列和国内犹太人的反对,向沙特出售最先进的空中预警机,波音E-3“望楼”预警机(Boei

g E-3 Se

t

y AWACS),及其他先进战斗机以增强沙特的空军力量。

里根还运用总统特权,不经国会批准向沙特输出先进的地对空刺针(St

i

ge

)导 弹。

1985年初,美国开始为沙特兴建名为“和平盾”(Peace Shield)的防空系统,这是北约组织以外应用尖端科技最广的全面防空系统,把空中预警机及分布沙特各地的17个远程雷达站收集的数据与5个地下指挥中心连网,协调指挥和控制。

为了表示保卫沙特的决心,美国还派出数百名技术人员和军事顾问长期驻扎以协助“和平盾”系统的操作。

在1984年里根竞选连任的活动中,政 府各部要员纷纷呼吁油价应该下降至合理水平,以刺激美国及西方的经济复苏。

国防部长温伯格认为:“我们供应沙特阿拉伯武器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它压低油价”。

1985年2月在里根刚开始第二届任期,沙特的法赫德国王(Ki

g Fahd)便正式出访美国。

里根总统在接见他的时候,一方面保证沙特阿拉伯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表示关注油价走向,指出低油价将有利美国经济的复苏。

沙特终于被美国的“诚意”打动,同时也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决定大量增产。

据温伯格回忆,“他们事先向我们发出预警,说会大量增产”。

沙特石油部长早已一再警告其他石油输出国,不会坐视自己的石油市场被侵占。

1985年下半年,沙特石油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