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伙伴--投资家集团,大量购人"海湾石油公司"的股票。接着,他们要求"海湾石油公司"把该公司的石油及天然气的埋藏量交由"皇室信托"保管。小皮肯斯及其同伙,拟妥一项计划,打算收购"海湾石油公司",然后零星分割,把它卖掉。然而,"海湾石油公司"方面也展开反击。它以小皮肯斯集团『操』作股票而提出诉讼。为此,讼争不息。"海湾石油公司"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解除小皮肯斯的包围。
面对小皮肯斯的挑战,"海湾石油公司"可以选择的基本战略有三种:
·把小皮肯斯及其集团所收购的海湾石油公司股票悉数购回。
·跟小皮肯斯所进行的攻击完全一样,以威胁要收购美莎石油公司而展开还击。
·向银行筹措资金,收购某一第三企业,增加债务,而使小皮肯斯打消收购的念头。
海湾石油公司的詹姆士·李接受"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最高层管理人安德生的建议,决定以70美元一股的价格买下"大西洋富田"的所有股票。这笔交易价值130亿美元,李以为这样可以吓退小皮肯斯。
但小皮肯斯依然斗志未消。他与另一位德州富豪--百仙特拉尔公司董事长卡尔·林德纳联手,这位董事长答应对"美莎石油公司"投资3亿美元,帮他买下"海湾石油公司"。
对于"海湾石油公司"而言,形势已告绝望。"海湾石油公司"其实并没有收购"美莎石油公司"的能力。也没有买下第三家公司的余地。从各方面一看,"海湾石油公司"显然已难逃被购并的命运。
表面上,"海湾石油公司"征求后援者资金,做为努力实施第二战略(收购美莎石油公司)或第三战略(收购第三家公司而增加负债)的一环。在此期间,它曾与六家企业秘密接触。对于海湾公司的这项建议,有了迅速的答复。其中之一来自加州标准石油--即所谓的socal公司。1984年3月3日,"海湾石油公司"的股价,约为每股70美元。而1983年每股才29,5美元,股价的上涨,主要是由于小皮肯斯的股票收购。加州"标准石油公司"表示愿以每股80美元收回。在数小时内,交易宣告成立。
虽然已失去独立企业的地位,但"海湾石油公司"在与小皮肯斯的战争中,借认运用战术上的奇袭而获得了胜利(兔于分割出售)。
·财富点拔·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取得胜利,坚定信念,行动迅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行动速度上取胜,才有可能实现最后的胜利。
善变的米尔顿·雷诺兹
引言:人生如一场棋局,对手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有的人能预想十几步,乃至几十步,早早便做好安排;有的人只能看到几步,甚至走一步,算一步。善变的米尔顿·雷诺兹在事业这场棋局中,的确是一位高手。
美国有位名叫米尔顿·雷诺兹的企业家,因善于灵活运用高价策略而获得成功。一次,雷诺兹发现一家制造铅字印刷机的工厂因经营不善、效益低下而破产。但该厂生产的印刷机能够印制海报,而当时许多商货店为大力推销产品,都需要大量印制销售海报。于是,雷诺兹立即借钱买下工厂,并把机器定名为"海报印刷机",专门向百货公司推销。原来的印刷机,每部售价不过585美元,更名之后,雷诺兹把价钱一下子提高到2475美元。他认定,对某些特殊产品来说,定价越高,越容易销售。果然,"海报印刷机"销路颇好,雷诺兹获益颇丰。
雷诺兹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而是时刻寻找新的机会。1945年6月,他到阿根廷商谈生意时,又以他颇具战略家的眼光发现了新目标,这就是今天的原子笔。
雷诺兹看准原子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途。便立即与人合作,昼夜不停地研究出了自己的改进产品,并利用当时人们对原子热的情绪,取名为"原子笔"。之后,他立即拿着仅有的一本样品来到纽约的金贝尔百货公司,向公司主管们展示这种"原子时代奇妙笔"的不凡之处:可以在水中写字,也可以在地球海拔任意高度的地区写字。这些都是雷诺兹根据原子笔的特『性』和美国人追求新奇的『性』格,精心制订的促销策略。
果然,公司主管对此深感兴趣,一下子订购2500支,并同意采取雷诺兹的促销口号作为广告宣传。当时,这种"原子笔"生产成本仅0石美元,但雷诺兹却果断地将售价抬高到12,5美元,因为他认为只有这个价格才能让人们觉得这种笔与众不同,配得上"原子笔"的名称。1945年10月29日,金贝尔百货公司首次推销雷诺兹"原子笔",竟出现了5000人争购"奇妙笔"的壮观场面。大量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雷诺兹公司。短短半年的时间,雷诺兹生产"原子笔"所投人的2石万美元资金,竟然获得了155,86万美元的税后利润。等到其他对手挤进这个市场杀价竞争时,雷诺兹已赚足大钱,抽身而去。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商场如战场,任何一个人要想在商场中站稳自己的双脚并出奇制胜,就必须具有卓越的远见和非凡的毅力,有勇有谋。这样,你才能"一枝独秀,唯我独尊"地立于不败之地。
·财富点拔·
高价策略,即在商品投放市场之时,把价格定得很高,以便经营者在短期内获得厚利,减少资金的周转。当然,这需要具有超人的胆识和魄力,因为高价策略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但其中的可观利润颇为诱人。
最亮的新星
引言:成功是一种辉煌,但辉煌绝不应是投机取巧所得,真正的辉煌是通过实干得到的。
21世纪是信息世纪。当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问世时,它便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进人世界的每个角落。电脑时代的初期,由于很多顾客不知道软件怎样选购或编制,使微机并没有全部运转并发挥作用,有时甚至被闲置一边。
24岁的孙真吉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个薄弱环节。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开发软件的公司与购买使用的顾客之间缺少互相沟通的一座桥梁,双方的信息严重堵塞。他想,如果能够在两者之间建立一条流通渠道,沟通微机软件开发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流,那将是可以大展鸿图的事业!
孙真吉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于1981年9月正式创立"日本软件库"。开张伊始,孙真吉初战不利,月营业额还不到4005日元。经过广泛宣传和努力经营,公司利润额便蒸蒸日上。从而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