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迁都
◎三年◎
朱雄英明摆着不愿意, 待要再进言,泰定帝道:“此并非儿戏。”
“陛下才说了唯才是举, 如今又对写出唯才是举文章的人不予理会, 岂不自相矛盾。”朱雄英据理力争,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要想做到唯才是举, 自该做到极致, 比如这不管是男人或都是女人,都要唯才而用, 少想那有的没有的。
泰定帝一眼刮过朱雄英,“你们好好跟你们的太子说说, 为什么不能让女子参加科举。”
对喽,这个事看样子朱雄英是想不明白,来人好好给他说说。
“陛下息怒,让臣与太子好好说说。”朱雄英这么一个太子,多少人的希望,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希望会变成这样。
朱雄英会不知要是让女子也能参加科举对他并不算一件好事?
女子科举一开, 对天下女子是有利的, 对朱至更是有利。
好些话大家不说出来,何尝不是心知肚明。今天可许女子参加科举, 容女子参政, 来日是不是就能许女子封王,甚至定大位?
朝臣们赶紧把朱雄英拉过去, 苦口婆心相劝, 只为让朱雄英莫要再说下去。
无人注意到泰定帝和朱至无声交换一个眼神。
最终, 泰定帝定下状元人选, 文章写得好, 却是少了几分实际,朱雄英在看到那人的文章时,当下就要提出反对意见。
好不容易才说服朱雄英千万别再提让女子参加科举之事的臣子,一看朱雄英又要跟泰定帝吵起来的架式,吓得一个激灵,赶紧先一步道:“陛下,此人文章太虚,是不是应该另择他人?”
朱雄英在一旁一个劲儿点头,他也是那么一个意思。
泰定帝瞥过刚刚一直向他举荐的人问:“虚吗?”
“陛下。”举荐者喜欢的是写文的风格,用词优美,引经据典,可要说有多好,就是没有实际性的建议。
“都说说,如今这三甲都挑出来了,四人,你们且说说,你们喜欢哪一篇,都说出道理来。”有人喊停,作为一个刚说了要广纳谏言的皇帝,须得说话算数,不能随便翻脸不认事儿。
突然被泰定帝那么一说,方才出言阻止朱雄英的人感受到数道控诉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无数谴责他的多事!
想他们费了多少口舌才让泰定帝同意这安排,结果就他一句话,让他们所有努力功亏一篑!你要有意见你早点来提,怎么惹出诸多事。
朱雄英已然一个箭步上前,完全不给人拉他的机会,第一时间将泰定帝指定的四篇文章迅速摆好,状元、榜眼、探花。
朱至于这时一眼扫过,方才有人提议的状元不入三甲,其他三篇文章朱至都已经看过,朱雄英这摆的位置,朱至认同附和道:“附议!”
一旁大半的人也都表态,“附议!”
泰定帝一眼扫过,“既然大家意见一样,揭榜吧。”
好些刚想反对的人连说话机会都没有,这就要揭榜?嗯,算了,少数服从多数,这道理他们能不明白?
泰定元年第一场恩科,终于随着三甲定下划上一个句号!
按往年的规矩,考中进士者,多数是要入翰林院编书。后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是以,入翰林院者,那就是储相。
可是,泰定帝却召见这批进士,但问:“按规矩,你们可入翰林院,不过,现在朕给你们另一个选择,选一县而治。”
此话落下,不意外收获一众人诧异的神色。
“此事非朝廷强制,你们可以想好后再决定。”泰定帝虽然把人召来,却无意现在就让他们决定,而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好好想清楚。
但是,入翰林院是多少人梦寐以求?
相比之下,到地方做官,那不是要从头来,不少人都流露出不悦,他们并不想过那样的日子。
不过,这份不愿却不能当着泰定帝的面说出的。
既然泰定帝说了会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想清楚,那他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慢慢想,好好想,不必急于一时。
打定主意入翰林院的人有,想做实事,造福一方百姓的也有。
很快此次取得的四十六名进士都有了安排。
留在应天,入翰林者竟然占了大部分,独独那么十来人选择到地方任官。
“这些人记下,三年后朕要看看他们的作为。”泰定帝如是叮嘱一番。
旁边自有人应下,比起把人放在翰林院读书修书,泰定帝更偏向于让这些人学以致用,治一方百姓。
不可否认能考中进士的人,腹中已然有才学。但大明需要的是实干的官,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人。
人,各有所长,取之所长而用,这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
科举结束,朱至不二话,收拾行李回北平,朱允炆照旧跟着一道去。连同也为进士的杨荣。这回杨荣选了到地方用官,朱至把他放到北平,毕竟人用顺手了,近些方便调用。
朱至这回跟泰定帝打好招呼了,“爹别总念着喊我回应天,这一回想想迁都吧。”
泰定帝点点头同意道:“好。”
是以,朱至迅速跑路,等她那么一走,武状元何容成为众矢之的,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何容没等他们出手,已然先一步出手。
“臣参吏部侍郎之子借其名卖买官位。臣参御史中丞......”
是的,参人。
何容居于这御史的位置上,不就是要监察百官的吗?
既是监察,但闻不平之事,那她必定要上报泰定帝,好让泰定帝有数。
御史闻风而奏,这是朝廷赋予他们的权利,至于他们怎么做,是否不负他们所肩负的权利,因人而异。
暗想朱至一走,不少朝臣一定能想方设法把何容弄走,绝不再让她在朝堂出现的一干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们尚未想好怎么对付何容,何容已然出手,一朝便参了不少人。泰定帝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御史有参,自然要派人查查,以辨真假。
是以,泰定帝利落安排人去查查。
好嘛,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何容所参竟然句句属实!
嘶,这下好了,一个都跑不掉。
查实的官员,不管是其身不正,或者管家不严,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时间,朝廷上可算是掀起了大风浪,被贬官的贬了,被捋到底的人更不在少数。
等这一波风浪过去,朝廷上那些男人们瞅着何容的神色可就不一样了。行啊,显然有备而来,那他们是不是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干事了?
然后他们就发现了,何容虽然文武双全,却是无家无累之人。
也对,若非孑然一身,她怎么可能敢参加武举。
得,想对何容身边的人出手不可能,那就只能将主意打在何容身上。
结果怎么着?何容相当谨慎且洁身自好。朝堂上除非参人,进言,从不与他人有所往来,和朱至私下也绝没有任何亲密往来,就好像她不过就是一个寻常的武状元。但她生而为女,本就是天生和不安分的朱至是一个阵营的人。
现在的情况是,对付朱至不可取,泰定帝对朱至的庇护傻子都看得出来,惹泰定帝不喜,并不是谁都无所畏惧。
硬茬不好找,还不许他们找软柿子捏?
在男人们的眼里,何容就是那个软柿子。可惜啊,他们太过想当然,孑然一身的何容一无所有,偏又严于律己,想要对付何容的人竟然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
罢了罢了,暂时先放放,早晚有一天他们肯定能找到对付何容的办法。
朱至返回北平大半年后,何容依然在朝堂上,位于御史之中,何容知道,第一关她算是过去了,暂时不出什么意外,她就不会被人赶出去。何容稍松一口气。
最难的局面已经过去,何容眼中尽是坚定,她会坚持下去,必要在这朝堂上稳稳扎根。
日月交替,春去秋来,转瞬三年。泰定四年春至,眼下大明最大的事莫过于迁都。
是的,迁都。
费时十数载,北平建成,泰定帝终于迎来了迁都这一天。
消息刚刚砸下来时,好些人都傻眼了,不可思议的望向一脸喜色的泰定帝,以为泰定帝莫不是在说笑,好好的怎么迁都了呢?应天不是挺好的?
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挺好,但对大明就不是了。
反正,泰定帝也不管朝臣怎么惊叹,迁都一事势在必行,谁也拦不住。但凡要是不想跟着一道去北平的,他们可以留下,泰定帝绝不强人所难。
那,肯定不行,皇帝都走了,让他们留在应天,他们留在应天干什么?
不想走的人自不必说,麻利的想办法求着留下才是。
因而,这就有人到泰定帝面前小声提醒,北平苦寒之地,哪里及应天的繁华,再者,北平未经修缮,怎么能作为国都?
这事儿,那泰定帝就可以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告诉他们了,谁说的北平未经修缮?
好些人都傻了眼,听泰定帝话里的意思,北平怕是早就已经修起来了,如今怕是都已经修得七七八八,这才叫泰定帝打定主意且往北平去。
可是,朝廷有修北平的拨款吗?
没有的啊!
以前的时候,国库是朱元璋在管,以至于那钱怎么花,怎么用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可是,可是现在不是户部在管,每一笔的支出在各部都是清清楚楚的,绝没有修建北平这一项支出。
那,修北平的钱是怎么来的?
很快,有人提醒,其实朱至一直以来都在修北平,朝中上下知道的人都不少。只不过大家都觉得,那不过是朱至想要修好一个北平,她镇守北平可以轻快些。
所以,就算朱至动了多年的工,连运河好像朱至都已经让人改了道。可愣是没有人想到朱至是在修国都。
因着修国都花的钱可不是少数,谁都不会觉得朱至有那本事以一己之力,无须国库支钱就做到这一点。
可就是那么一桩谁都觉得不可能的事,朱至偏就做了!而且做得那叫一个好。
要不是该准备的都已经准备妥当,泰定帝会让人迁都?
有些事大家各自心知肚明,之前没有说破,纯属因为时候不到。于好些人来说,迁都这个事真不算个事。
可对于私心太重的人而言,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国都所在,政治中心所在。
好好的应天作为国都,以至于南方士子倚着应天这个地方,自是在不断发扬壮大,朱元璋第一次召开科举,一开始所取进士皆出自于南方,那已经是最好的证明。不过朱元璋可不傻,立刻再针对北边的学子开了一场科举,以令天下知晓,大明的江山并不是半壁江山。
当然,这一切在南方学子们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不过,朱元璋反应如此迅速,让他们错过一场好戏,显然也让南方学子们颇为遗憾。
但这一切到泰定帝丢出迁都一事前,都算是让他们稍微能够接受的存在。
迁都啊,一但迁往北平,政治中心转移,日后还能是以他们南方学子为中心?
不,不可,万万不可。
以北平临于北元为由,请泰定帝以自身安危为重,依然有人绞尽脑汁想要让泰定帝改主意,万万不能迁都北平。
可惜,泰定帝心意已决。
所谓危险的北平,临于北元,他既为天子,更应该守国门,但若有事,行,他这个当皇帝的冲在最前面,他与天下人共守于国。
有了泰定帝以天子之身守国门这样的放话,谁还敢再拦着不让泰定帝迁都。
至此,都老老实实收拾起来。
可是,泰定帝通过这三年对朝中上下的臣子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谁要留下,谁要带走,他都有数。
迁都,不仅是迁都,更能顺势清了好些当官不作为的人。
一份留守应天的名单一放出去,多少人喜,多少人悲,都不值得泰定帝再关注。
迁都事宜须得迅速,泰定帝春暖花开时下达诏令,两个月后,刚刚入夏,泰定帝已然领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赶往北平。
一路上,长成青松少年的朱允熥高兴的抱着小团子一般的朱允炌跑在乡间,看那沿途从未见过的风景,很是欢喜。
常氏对调皮的朱允熥是半点办法都没有,叮嘱他慢一些,便也不管了。
一行走了将近半个月,待远远看到那北平城时,有人就注意周围不一样了。
就说这官道好了,直接扩了三倍不止,以至于他们车驾行于此,竟然还剩下大半。
嗯,就这官道的宽度就真真叫人惊叹且惊喜。
朱至一个凭一己之力硬是把国都给建好的人,终于是盼着国都建好,亲爹亲娘这都到跟前了,能不麻利的出迎三十里之外?
“陛下,公主来了。”朱至不仅来,而且来到的地方刚好离运河不远,以至于泰定帝闻声下轿时,一眼便看到不远处运河上的船只。
自然而然,泰定帝想到朱至三年前和他提过的海上贸易。
说来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