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武举,报名参加的人不少呢!(1 / 1)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行而不辍 3867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一回 武举,报名参加的人不少呢!

  朱雄英看着这几十人,其中多数是穷苦人家出身,更多出自于武将世家。

  这种情况不能说不好,朱雄英其实更希望他们能够打破所谓的规矩。

  毕竟,泰定帝如今已经开始安排武将们往各部轮值,这个事,不少武将叫苦连天。最后更是到了魏国公面前提起此事,只为请魏国公出个面,打消泰定帝的主意。

  可是,他们蠢,难道以为魏国公也一样的蠢?

  泰定帝就是不想让武将们在朝中的位置一降再降,这才让他们多学着点,省得将来朝堂上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

  泰定帝一番良苦用心为他们谋划,一个个不知道感谢,还要怪罪,那可真是不识好人心。

  反正魏国公觉得,他们这些武将虽然是打仗出身不假,最擅长的也是打仗,并不代表除了打仗之外,他们什么事都干不了!

  如今天下渐渐安宁了,总不能一直寄希望于天下不宁,才能让他们有仗可打吧?

  不打仗之后怎么办?

  他们武将就全都窝在家里,闲得发慌?拿着朝廷的俸禄不干事,他们这些武将也好意思吗?

  被魏国公那么一怼,武将们确实不怎么好意思,皇帝不想废了他们,可是要说一直用他们,怎么用?不是让他们学着去管那些俗务,能再随便让他们打仗去吗?

  听到这里,得了,谁也不敢吱声了,不就是去学着理那些琐事吗?没什么难的,只要他们有心,难不过打仗。

  对此,朱至算是一个有心人。

  针对各个部门的行事章程,每个位置都写出了细节上的办事流程,反正,照做就行。

  为了让人看得清楚,朱至更是让人配图。

  反正朱雄英在看到朱至写出官员办事流程时,傻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最后不得不跟朱至提道:“要是人人都有你这份手册,岂不是人人都能当官?”

  “哥哥觉得,咱们和很多人读的书都大同小异,有的人读成了君子,为什么有的人竟然读成了小人?”朱至知道朱雄英言外之意,无非觉得这连官怎么当都出了手册,这以后还得了吗?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官了。

  朱至那么一说,好吧,朱雄英也得说,蠢到一定地步的人,真就可能连拿着册子,有人教他怎么当官,他都不一定能当得好!

  朱雄英万万不能把人想得太好!

  “那你是打算人手一份,或者武将手一份?”

  对喽,朱至有何打算?

  “武将们人手一份。”朱至就是专门给武将准备的,要给,必须也是给武将们备下而已,万万不能便宜了那些看不起武将的文臣们!

  朱雄英有不同的意见了,“人手一份送过去。”

  挑挑眉,朱至等着朱雄英解释解释,为什么要人手一份。

  “都是大明官员,要的是他们办好差事,不知如何办差的人,这里写好了,他们还好意思不办事?”朱雄英想得更远,按朱至上面的规章流程,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这样一来,谁要是不把事情办好,都不用查,直接能找出对方。

  朱雄英很是以为这个办法不错,就得给人手准备一份。

  也对,教他们当官办事的章程都出来了,他们哪一个好意思说自己不懂?

  真要是蠢到这个地步,那得问问他们是怎么当的官。

  朱雄英与朱至道:“送到爹那儿去,这人情得让爹去卖。”

  可惜,泰定帝何时需要这点人情了。与百川吩咐道:“给换差的各家送去这份东西,告诉他们这是公主给他们准备的。”

  百川一听立刻乐呵呵答应下,马上准备办事去。

  朱至在一旁听着道:“爹,不用记在我头上。”

  “本就是你的功劳,你有心为他们安排,他们自该记得你的情,理所当然,有何不可?”泰定帝又不是将别人的功劳推到朱至头上,而是把原本属于朱至的功劳,告诉旁人,好让他们知道而已。

  “给哥哥也行啊。”朱至一开始只想为那些武将们尽心,不想让他们一大把年纪还被人为难。功劳归泰定帝和朱雄英都可以。

  “不差这点。”泰定帝一锤定音,百川已然领着厚厚的一堆本子,乖乖的送到各家。

  各家收到本子的时候难掩诧异,最后听着身边的人解释一番,终于明白了这究竟是什么,大喜过望,连声赞着一句句的好,更是对朱至感激无比。

  “哎哟,咱们这位公主可真行,事情干得太漂亮了。有了这些本子,咱们往各部去,还怕不知道怎么下手?”

  总的来说,感谢朱至是必须的,他们这些武将本来对文人如何治国的事所知甚少,如今知道皇帝是不想让他们变成无用的人,也是要让他们真正成为朝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心里再忐忑不安,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有了这份章程,武将们底气可就足了。

  因此,本来各部对于被泰定帝指过来要跟他们抢权的武将不太欢迎的,想着是不是应该私下为难一番,结果拿着那么一件小事想要为难人,他们莫不是把人全都当了傻子。

  没看到这些章程都是怎么写的?

  规矩可是早就定好的,谁要跟他说不对,行啊,那他们一道往皇帝面前分说,且看看到底是要听谁的。

  为难人的人敢到泰定帝跟前吗?

  别逗了啊!

  就他们那点为难人的心思摊到泰定帝面前,在泰定帝明摆着站在武将那一边的情况下,他们再想动心眼,动得了吗?

  算计人不成,反而可能把自己的前程搭上,傻子都干不出这样的事。

  因而,果断的决定,把分内的事办好,别出茬子就阿弥陀佛。

  是以,如今朝廷之上,武将们随着对各衙门事务的了解,他们是不喜欢动心眼不假,那就用不动心眼的办法解决问题。直来直往,大家有话说个清楚,这是多好的一件事。

  泰定帝也发现了,不知不觉间,一群说话喜欢绕弯子的人,突然意识到绕弯子会被人当作听不见,不把话说清楚的下场就只有一个:什么事都办不好!

  怎么办呢!不绕了啊!

  自上而下都不乐意拖时间办事,效果也是相当明显。至少泰定帝觉得朝堂没有那么压抑了,不再有一种无时无刻被人无形管束,好像自己被压得喘不上气的感觉。

  再到武举一开,文臣们反对的时候,武将们其实是同意的,朱至主持科举这事,他们就觉得更可以了。

  公主是他们大明的公主,明眼人都知道是站在他们这些武将这边的人,傻子才会不乐意朱至的影响越来越大,将来能多护着他们这些武人。

  朱雄英对于这样的局面也是相当满意,大明朝堂之上,自不该重文轻武,而该一视同仁,唯有如此,大明才能真正做到繁荣昌盛,更上一层楼。

  朱至和一众大臣商量过的科举题目,最后送到泰定帝面前,泰定帝先让朱雄英看了看,朱雄英对于小家这个题目,“万千小家而成是为大家。”

  “然也。”朱至表示没错,亲哥说得很对,这就是大家和小家的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一生的追求。能治得国,未必能安得天下。齐家者,也未必见得能治得国。”朱雄英感慨一声,且问朱至,“你想为大明挑什么样的人才?”

  “俗人。”朱至竟然真回答了,可是这两个字让人一愣。

  朱雄英拧起眉头问:“俗人?”

  “对啊,不必高高在上,也不必志向高远,只要他是一个俗人。俗气的想让自己和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然后,慢慢的愿意领着身边的人一道朝这样的目标奋斗。一家,一邻,一村,一乡,一县。”朱至娓娓道来,她这点愿望听起来好像很俗,却是最真实的。

  所谓的理想,太高太远,让人看不见,摸不着。

  从自己一个人的改变开始,慢慢的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

  “虽然俗气,却很是务实。好!”泰定帝对于朱至定论自己要选的都是俗人,却觉得很好,再好不过。

  大明需要的就是务实的官员,不必高谈阔论,也不必志向远大。只要他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好,让身边的人日子都能过好,这就是他的成功。

  嗯,就算是想说朱至要选的一个个的俗人不太好,那也挑不出毛病,更有泰定帝出面肯定,他们还能怎么说?

  务实的人要是都成了错,什么才是对?

  最终,这一切都按朱至的意思,泰定元年的恩科,考的也是实用的东西,五谷杂粮,手工制作,甚至还有治家之道。

  好些读书人在看到这些题目时,几乎是崩溃的。毕竟像他们这些读书人,一味只想读书识字,何时考虑过要如何挣钱养家。面对这类种种题目,多数人都觉得莫不是朝廷疯了,否则怎么会不考他们如何治国,有何良策,偏揪着这么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

  当然,也有通透无比的人。明白所谓治国良策,其实是由每一个小家组成。小家不富,谈何富国。由小见大,亦可窥得人才。

  批阅试卷的时候,因着全都已经糊名,因而只看答题内容,在最后才揭露他们所选的究竟是哪一位人才。

  朱至有言在先,文章写得多漂亮都没有用,文章重点必须务实。务实的人,从实际出发,这才是大明想要的人才。

  真,朝中臣子从未想过有一□□廷选拔人才竟然只要求务实。

  但是,他们各有各的取才之道,哪里是能全朱至安排的。

  嗯,行,他们挑他们的,反正最后所选的人全都要在朱至那儿过,朱至不管他们如何夸赞这文章用词多华丽,写得多漂亮,她就一句,她是为大明挑选能够济世安民的人才,不是诗人,更不是词人。

  你们自己喜欢用词华丽的人,那是你们的事。想要朝廷为你们的喜欢买单,不成!

  朝廷的俸禄不养闲人,只会之乎者也,不知人间疾苦,甚至一味只会指点江山,从不懂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人,大明不要。

  你们要是执意舍不得人,你们可以把人弄回你们家养去,朱至绝不会拦着。然而想要朝廷选拔这样的人才,那不行。

  如此这般,可就有人闹到泰定帝面前了,无非指责朱至半点不讲究,取才用人,竟然一味务实,连文章的好坏都不管。

  泰定帝对此当然先安抚着,末了,泰定帝问:“务实果真不好?”

  当然是绝对不能说不好的啊!务实那是非常应该的,怎么可以说不好!

  “朝廷要选的究竟是会写文章的人,还是能治理天下?为朕分忧的人?”泰定帝这几个问题一丢出来,马上把那来告状的人千言万语全都堵上了。

  不用说,泰定帝是站在朱至那一边的,正因如此,朱至能一直坚持,不管有多少人不认同,都不改取士之道。

  明白这一点之后,难听的话也就用不着泰定帝再说了,他们都已经明白了泰定帝的言外之意。

  饶是心里再怎么不满,面对朱至执意要用务实之人,文章可以写得不华丽,不漂亮,却必须得是有治国之道,有安民之策,知如何富民强国,如何让大明越来越好。

  那,告状都无用,他们也就只能按朱至的要求取士,唯有如此才能从朱至那儿过关。

  很快,进士的名单都被放了出来,榜上有名得有四十来人,待看清上面的名次时,有人欢喜有人愁。

  杨荣瞧着自己居中的排名,也是大松了一口气,这个名次挺好的,前面有人顶着,不会怎么显眼。只不过,殿试时,他到底要不要崭露头角呢?

  在杨荣犹豫时。武举那里也是十分引人注目。毕竟是由泰定帝和朱雄英亲自主持的,比了文试后,那就比拳脚功夫,最后还有兵法。

  泰定帝一个早年手中握有军权的太子,行军打仗的事是朱元璋教的,真正上战场是不曾。

  相比之下朱雄英还算真正上过战场,虽然出手的机会没有,但对于军中将士却也算比泰定帝更熟悉。

  擂台上比手段,看的就是谁更技高一筹,面对过了比试之后的人,很快也就凭手上的拳脚功夫分出了胜负。

  当看到擂台上留下的是一个唇红齿白的清秀青年时,朱雄英感慨于英雄出少年,大明也算人才辈出了,看这第一个武状元既长得俊美,还有一身好武艺,实在叫人心情上佳。

  正当朱雄英奉泰定帝之命准备宣布武状元的人选时,台下突然冒出一个人道:“陛下,此人罪犯欺君!她是女子之身,却女扮男装,想以女子之身入仕,望请陛下明查。”

  嘶!随着这一句话落下,泰定帝和朱雄英都变了脸色,就连那站在台上的青年也傻了眼。

  “女人也来参加武举?好大的胆子。”台下随着一声声的叫唤,有人惊诧的开口,也是觉得十分不可思议,这世上竟然有那么胆大妄为的女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