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5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王吉民、伍连德次以英文写成《中国医史》,包括古代及现代教会医学在我国的展,在国外颇有影响。

其他如专科史、疾病史的著作也有一些。

2.临床医学及药物学的展。

在临床医学方面,以内科而言,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却有一批较有名的临床医家,如陆仲安、施今墨、丁甘仁等,都是京沪有名的医生,治好病人无数,其中多有疑难病症。

在外科方面,张山雷于疡科颇有成就,其心得均见于其著作《疡科纲要》、《疡科治案心诠》。其他还有一些关于淋浊及性病的著作。

这一阶段在针灸科方面也颇有成就。著名的针灸家有承淡安、朱琏等人。承氏不仅针术高明,著作甚丰,且热心于社会事业。他的著作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等多种,并创办《针灸杂志》。他还创办针灸研究社,广泛培养针灸人才,他并且善于用现代医理解释针灸,影响很大。朱琏原为西医,早年参加革命,在根据地学习针灸,遂专心研究针灸学。著有《新针灸学》,以科学观点阐释针灸术,此书后来译成俄文及朝文,有一定国际影响。

中药学除陆续有一些整理旧本草的传统著作外,还出现了一些观点较新的著作,如曹炳章的《增订伪药条辨》,对药物不同品种及真伪,进行辨别。温敬修的《实验药物学》、丁甘仁的《药性辑要》、丁福保的《中药浅说》,都已经掺入一些近代药物学的知识。在方剂学方面,除传统中医方剂著作外,丁福保的《中西医方汇通》将中西两种不同的药方加以归类,也颇具特点。3.中西医汇通的展。

中西医汇通学派是我国近代医学史上的一个特殊医学派别,也是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这个学派继续有所展,其学术思想的特点和主张可以从下面几个代表人物的介绍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

张锡纯(186o—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他的学术主张可以从他的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去了解。他认为西医所讲的医理多数已包含在中医医理之中,只不过古代医籍语多含混,有待于后人去阐。他的学术主张不外乎两点,即衷中参西和求实效而重实验。他认为东西文化要互相容纳,使道器合而为一,以冶古今中外于一炉,这特别体现在他的遣方用药方面, 常是中西药并用于一方,而以中医方剂为主。他亟力主张中西医者应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奋斗,认为互相谩骂之风乃医界之大耻。他对医疗效果总是抱客观态度,甚至连《内经》所言,如未经征验,也不敢轻信。这种客观的态度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具有积极意义。

恽铁樵(1878—1935),江苏武进人。他前半生从事教育及编译工作。

直到43 岁以后才开始习医,行医仅14 年即故去,但在这短短的1o 多年中,他举办三期中医函授学校,撰著医书2o 多种,其代表作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等。他对中西医两个体系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中西医之基础各不相同,理论亦不同,各有其所长,主张中医要展,就必须吸收西医之长,并与之化合,以产生新的中医。但他又主张,要汇通两个体系,先要展中医,不应满足中医已有的成就。他十分讲求临证的实效,通过采用中西两者之长以求得治疗之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主张尽量利用近代科学之知识,才能达到目的。他是反对废止中医和全盘西化的主张的。陆渊雷(1894—1955),江苏川沙(今属上海)人。开始时是攻读经学,对天文历算、诸子百家,亦颇精通。后改学医,为恽铁樵之学生。他反对消灭中医,但认为中医必须科学化,才能求得生存;认为中医疗病有效,确是事实,“天下无不合实理之实效”1,故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阐释这些实效。而他所指的科学,实乃近代科学,包括西医各个学科之基础。他还主张,这个中医科学化之任务,有赖于中医工作者本身。而要研究中医,则必须从中医之证候入手,并针对这个证候,研究药方,以求提高治病之效验。中西医汇通的人物还有不少,主张各有特点,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医学史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医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1 《生理补证·绪言》。

第四节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1919 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成立,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对卫生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它视为革命运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早在红军时期,革命队伍中就十分重视卫生工作,先后多次颁布卫生条例,对一些烈性传染病,也十分注意预防和治疗,这些措施有力地保护红军及驻地群众的健康。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卫生工作是对一些传染病的预防,提倡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预防第一”放在卫生工作的位。当时,已经建立相当健全的卫生行政组织,总管卫生工作。例如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政厅下面就设有卫生处,辖有中西医药研究会。另外,除了几个行政科室之外,还辖有国际和平医院、医药专门学校等医疗及教育机构。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封锁,边区医疗条件甚为困难,政府除多方设法获得药品及设备外,提倡用中医方法,就地采药供医疗用;更重视简便易行的针灸疗法,并且培养出一些骨干,为以后各个时期推广这些疗法准备了很好的条件。

革命战争的年代里,军阵战伤的医护工作占医疗卫生工作的相当大部分。当时有一些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为我国的抗日救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援,组成援华医疗队,救治了很多伤病员,其中闻名遐迩的有加拿大的白求恩、苏联的阿洛夫、印度的何棣华、爱德华,还有马海德、米勒、傅莱等等,都为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有的还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

此外,边区政府十分强调中西医合作,曾提出“中医科学化”、“中西医互相学习”的口号,这些都是1949 年建国以后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先声。革命根据地还十分重视医药卫生干部的培养,如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先后办了一些医学校,包括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学校,各大区还办有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