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考察和地学研究工作的进行。
二十年代以后,地学团体与机构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一步促进了近代地学的繁荣。1922 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创刊了《中国地质学会志》(1952 年改名为《地质学报》),1936 年创刊了《地质论评》;1924 年,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成立,并于第2 年创刊了《会刊》(1935 年改为《气象杂志》,1941 年改为《气象学报》);1928 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了气象研究所;19第二年创刊了《地学季刊》;1934 年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成立,创刊《地理学报》;1934 年禹贡学会成立,创刊《禹贡》半月刊;1936 年地理教学研究会和边疆研究会成立;194o 年在重庆建立了中国地理研究所。此外与地学关系密切的学会还有:1929 年成立的古生物学会、1933 年成立的中国植物学会、1945 年成立的中国土壤学会、1947 年成立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等。这些团体和机构多以传播近代地学理论、推动中国地学研究的深入为目标。他们出版地学刊物,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地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地质学会会章中规定学会的宗旨是“促成地质学及其相关科学之进步”。学会不但出版地质刊物,而且基本上每年召开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论文。学会不但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而且还有它自己的会徽和会歌。《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刊载会员的调查报告及会议上宣读的专门论文,《地质论评》涉及范围广泛,包括论文、报告、书评、新闻等与地质学相关的内容。从1925 至1945 年,学会还先后设立了葛氏奖章、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学生奖学金和许德佑先生、陈康先生、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等5 种奖章和奖金,主要用于鼓励对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1。中国地质学会对促进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气象学会的宗旨是谋求气象学术的进步与测候事业的展。抗日战争前,学会每年召开学术会议。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学会还提倡收集气象谚语(农谚)、协助其他单位筹办测候所、代办并检定观测仪器等,学会还曾一度设立了气象科学奖金,以促进中国气象事业的展。
上海中华地学会编辑出版了《地学季刊》。在《地学季刊》的刊辞中明确指出“惟自来言地学者,多偏重记载..而于人地相应之故,置之不论。于是所谓地学,遂无异于地名辞典”。虽然《地学季刊》只出了2期,但因为其宗旨是为了研究地学“如何改造之途径”,为了“展地学”,因此《地学季刊》在翻译、介绍国外地学研究概况、新的地学理论,以及表中国学者对地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和最新地学研究成果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其研究水平均站在时代的前列。
中国地理学会也是一个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在1 参见王仰之:《中国地质学简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82 页。《地理学报》创刊号“本会起旨趣书”中提出“欲与气象、地质学会鼎足而三”。学会的宗旨是“收集地理资料,传播地理知识,从考察、讲习、讨论、出版诸方法以达到此目的”。
除了以上的学术团体和机构外,当时还有许多专门从事地图和地学著作的出版机构,如东方舆地学社、世界舆地学社、大陆舆地社、亚光舆地学社、亚新地学社等。这些出版机构在中国近代地学史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像亚新(舆)地学社不但出版地图和地学著作,还组织出版《地理集刊》,组织编撰《亚新舆地丛书》。社长邹新垓在丛书序言中指出:出版丛书是为了“地学理论之阐明,新知之介绍,名著之翻译,调查报告之表”,可见这些机构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学的展。
第三节近代高等地学教育本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地学高等教育展时期,全国各地建立起了一批地学系科,从而使中国的地学教育有了质的飞跃。各大学地学系在传播近代地学思想和培养中国近代地学研究人才上,挥了重要的作用。
1913—1916 年,地质研究所培养了2o 多名地质人才,“地质研究所学生毕业之日,即我国地质调查事业轫之时”1。1915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文史地部,1921 年改为东南大学,设立地学系,系内设有地理、地质、气象三个组,1928 年改为中央大学,1929 年设立地理系,193o 年设立地质系。1917 年北京大学开办地质学系。1921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史地部为史地系,1923 年该校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28 年史地系改名为地理系。1924年广东大学设有地学系。1925 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大学,1929 年设立地理系,1932 年改为地学系。此外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等也先后设立地学系,培养了不少地理学人才。
地学系不但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创立了地学团体、出版地学刊物。如上海大夏大学史地社会学研究室创立了大夏史地学会,出版了《史地丛刊》(1934);1919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二年级学生成立地学研究会,192o 年改组为史地研究会,创刊《史地学报》;1932 年以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为主,成立人地学会,1928 年创刊的《地理杂志》(后改名为《方志月刊》),编辑出版《人地学丛书》。
由于地学教育的展,这一时期还表了许多有关近代地学教育的文章、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地学教材。如胡焕庸的《改进大学地理教育刍议》、张其昀的《地理教育之目标》和《地理学与大学教育》、白眉初编《最新民国地志总论上·地文之部》、竺可桢编《地学通论》、王华隆编《自然地理》等。这些文章和教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资料上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解放前,绝大多数地学人才是靠高等地学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后来在地学教育及地学研究中,均作出了贡献,成为中国近代、现代地学展的开拓者,并为新中国建立后地学的展奠定了基础。
1 王仰之:《我国早期的地质教育》,《中国科技史料》第四节中国近代地学的主要成就(一)地学理论1.定义。
由于许多学科不断从地理学母体中分化出去,使地理学者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产生了地理学本身能否继续存在与展的问题。这促使地理学家们开始探讨地理学的对象、性质和范围。这种探讨促进了中国地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姚存吾在《地理学之解释》(《地学杂志》,1922,1)一文中指出:(1)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