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青年出国留学特别是留日。在此前后许多青年为救国求知而赴日留学。
19oo年留日人数过了先前留学欧美人数的总和。19o4年留日生达3ooo人19o6年近2万人。其中学习化学科和应用化学科者不乏其人。留日学生在留日期间就开始翻译日文书刊同时国内许多人也自学日文竞相译书。当时人们认为西书价贵日译西书众多而价廉读日译书实如读西书故译日文书既经济又迅。一时编译日文书的热潮蓬勃高涨。但是初期人们关注的中心是社会政治制度译书以政治历史为主科技译书较少。在19o3年学制改革之前译自日文的化学书仅有虞和钦等译的《化学实用分析术》(19o2)、樊炳清等译《近世理化示教》(19o2)等少数几种。
光绪二十六年(19oo)十月杜亚泉(1873—1933)在上海创办《亚泉杂志》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种科学杂志。同《格致汇编》一样该刊以译文为主惟多译自日文期刊。此刊内容以化学为主刊登了“化学原质新表”;介绍了十多种新现的元素其中有惰性元素氩、氦放射性元素镭、钋等还专门介绍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亚泉杂志》仅出1o期次年四月停刊1。
19o3年清廷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推行新的教育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制度的一次巨大变革科学教育终于纳入了新的教育体制之中。
癸卯学制分为初、中、高阶段教育。第一阶段初等教育包括初、高等小学堂各五年在高小第二、三学年格致课讲授物理与化学知识其中化学讲授“寻常化学之形象”和“原质及化合物”。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五年第五年设化学课“先讲无机化学中重要之诸原质及其化合物再进则讲有机化学之初步及有关实用重要之有机物”并要求教学“本诸实验”以“得真确之知识”。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其中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高等学堂分为三类预备入经学、法政、文学、商科者不设化学课预备进理工农医科者必修化学在第二年讲“化学总论”和无机化学第三年讲有机化学。大学堂分为八科其中格致科下设化学门农科下设农艺化学门工科有应用化学门。此外工农医各科各门也都有相应的化学专业课如医化学、制药化学、卫生化学、物理化学、森林化学、电气化学、制造化学等。格致科化学门相当于理学院化学系除数学、物理课外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理论及物理化学、化学平衡论等。工科应用化学门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史、制造化学及实验、化学分析实验、电气化学、1张汇文:《一所早期的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文史资料选辑》(上海)1978年第2辑(总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试金术及试金实习、冶金学、矿物学等课。大学堂第三年毕业时要求“呈出毕业课艺及自著论说”即做毕业论文。通儒院相当于研究生院分科分专业进行学术研究1。
除上述正规直系教育系统外癸卯学制还制定了师范教育章程分为初级、优级师范。初级师范培养初、高小学堂师资优级师范培训初级师范和中学堂师资。初级师范设有化学课优级师范有一类专门培养理化师资力量。癸卯学制主要是参照日本的学制而制定的。清末民初学制虽几经变更但大都以此为基础只略有损益。它的颁布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展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从此科学不再仅仅是少数热心者的爱好而成为国家的事业中国科学逐渐走上了体制化的道路。
新学制颁布后各级学堂如雨后春笋迅建立起来。各类学堂迫切需要化学教材因此大量的日文科学教科书被译介过来。据初步统计19o3—1911年间译自日文的化学教科书有4o种之多它们一般都是中学堂课本如余呈文译《中等化学教科书》(19o5)、虞和钦译《中等化学教科书》(19o6)、敏智斋主人译《中等教育工业化学》(19o6)、何燏时译《中等最新化学教科书》、张修爵等译《最新实验化学教科书》(19o5)、胡朝阳译《普通化学教科书》(19o7)、虞和寅译《近世化学》(19o7)、范迪吉等译《无机化学讲义》(19o8)和《有机化学讲义》(19o8)、杜亚泉译《化学新教科书》(1911)、张修爵与彭树滋译《最新化学实验教科书》(1911)等等也有不少师范教材如江苏师范编译的《化学》(19o6)、黄乾元译《化学》(19o5)、严保诚译《化学》(19o7)等。这时也有少数译自西文的化学教材如曾宗巩译《质学课本》(19o6)、徐兆熊译《无机化学教科书》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教材很快就取代了先前仅有而早已陈旧的江南制造局等洋务运动时期的化学译著。大量的日文化学术语也随译书而传到中国为我国拟定化学用语时采用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元素”、“分子”、“原子”等等都是借自日文的化学名词而以前徐寿等人译书的术语除元素名称外大多摒弃不用了。除使用译书外某些中学堂还直接使用外文教材如天津南开中学用英文湖南民德中学用日文教材。
清末民初化学教育的进步还表现在大多数省立高等学堂都开设了化学课如浙江、江南、山东、山西、两湖、广东、江西、四川等省高等学堂一律有无机、有机化学课。各校师资或聘自英、美、日等国或由教会学校如登州文会馆、杭州育英书院等校毕业生担任也有一些留日回国者。这些高等学堂多用外文授课一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直到二十年代才有国人自编高等化学教科书但一般高校仍采用外文教材。
至于化学系的设立虽然癸卯学制已有计划但迟至191o年京师大学堂才分科格致科下设化学门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化学系(即北京大学化学系前身)。京师大学堂化学门的学生都是预科德文班的学生。因为当时认为德国科学最达欲通科学必通晓德文故分科时德文班学生全部分到了格致科。
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也是当时唯一的化学系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等都不设化学门。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只受到了大学预科的化学教育1杨根编:《徐寿和中国化学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国内还无法培养相当于国外正规大学毕业的化学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