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统一的展不一定是同步的展。但到了今天这二者是同步前进的。
“一”和“多”是辩证的统一。“一”存在于“多”中。“多”好了“一”就会更好。反过来说“多”要团结为“一”“多”才可以使“一”更有力量。历史上的统治者对“一”的重视大大过了“多”他们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限制了“多”的展也就必然限制了“一”的展。只有今天才可能有这样科学的认识。我们知道每一个指头都各有用处但把指头团结成拳头作用就会更大。
撰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还是要把汉族的历史写好因为汉族是主体民族。同时也要把各民族的历史适当地作出安排这是我们必须尽量克服的难点。这个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现在作这个工作还只是初步的尝试希望能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和教益使这项工作能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1见范文澜:《中华民族的展》《学习》三卷1期。
第二章历史展的地理条件第一节地理条件与历史展中国史学家的有关撰述一定的历史活动总要在一定的地域上展开。历史的展是离不开地理条件的。过去中国史学家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撰述。
物产的地域特点及其对人们的影响这是中国历代史学家所一向注意的并从而产生经济区域的看法。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山西饶材、竹、谷、、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薑、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此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1t;//pgn>这是把汉朝的统治地方分为四个大的经济区域。山西地区即关中地区;山东地区即崤山或华山以东直至沿海的广大地区;江南地区即长江以南直至沿海的广大地区;龙门(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碣石(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以北地区即今山西北部至河北北部一线以北直到汉朝北境的广大地区。从司马迁的这段话来看他的经济区域的观念是明确的他对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从地理条件来考虑的。
司马迁对一些地区的记载着重记载地理条件的状况、生产的状况以及经济生活的状况和社会风俗的表现、不同地区在这些方面的相异或相同之处。在这些记载中几乎所有有关地理条件的因素如地形、土壤、气候、森林、矿藏以及江、河、湖、海之利与水陆交通状况等等都涉及到了。司马迁以地理条件、生产状况划分经济区域的思想是明确的。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司马迁先提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与碣石以北四个经济区域这一总的观念之后接着又重点论述了关中、三河、燕赵、齐鲁、越楚等地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这可见他关于经济区域的观念是有全局思想的。惟其如此他才能一方面认识到各地之所出“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一方面又认识到各经济区域在展上的种种差别。
司马迁的这种思想受到后来许多史学家的重视对它加以继承和展。
班固《汉书·地理志》在详载全国郡县建置、户口多寡后于其篇末备言各地地理、生产、风俗等状况比《史记·货殖列传》所记更加丰富。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称赞说:“《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1杜佑《通典·州郡典》各篇亦多特标《风俗》一目略述各地地理条件及其影响下的当地经济生活和社会习俗。经济区域的观念及其在史书上的体现已成为我国史学上的一个优良传统。
在人口和地理的关系上过去中国史学家也有一些认识这可说是人口地理思想的萌芽。
司马迁已经注意到地理条件跟人口分布的关系。他说:三河地区因居“天下之中”又是历代君主建都的地方所以“土地狭小民人众”;三河北1《后汉书·郡国志》一。
部的中山是“地薄人众”;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齐地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宽缓阔达”的社会风俗而吸引了很多人“其中具五民”;邹、鲁一带也是因为“颇有桑麻之业”故亦“地小人众”。他讲关中人口和地理的关系比较具体:关中之地占当时全国三分之一而人口不过当时全国十分之三。他还注意到有的地区人民“好稼穑”有的地区则“业多贾”1。这些涉及到对人口分布的密度和人口部门构成的朦胧认识。司马迁还看到关于人口与它的土地面积比较起来不算是多的但创造出来的财富却很多以至占了全国财富的十分之六;而中山这个地方人虽然多但地理条件不好社会风气也不好没有创造出多少财富来。这跟后来以户口增减来衡量社会经济是否展的论点有很大的不同。
自《汉书·地理志》以后在《二十四史》中有地志者计十六家“正史”或称《地理志》或称《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它们或记人口的分布或记人口的迁徙都是以人口与地理相结合的情况着眼的这是在封建社会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在史书上的反映但也可作为我们考察历史问题的参考。
从地理条件看政治上的兴亡得失是过去中国一些史学家感到兴趣的也是过去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所感兴趣的。汉初刘邦打算建都洛阳。娄敬建议都长安。他的理由是: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1999ooo41_o1o2_o娄敬这段话讲得很精采也很形象他分析关中的地理条件的优势把经济、军事、政治几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刘邦征求群臣的意见“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按:洛阳为东周之都)。”刘邦疑而不能决及至张良也说应都长安他才下了决心“即日车驾西都关中”。司马迁很生动地记述了这件事认为娄敬“脱輓辂一说建万世之安”评价是很高的。所谓“建万世之安”当然是夸大之辞。但直至唐代中叶杜佑仍然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