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92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21 英文 字 2个月前

译馆就这样成立了。

3孙景康:《仲虎徐公家传》见杨模等编《锡金四哲事实汇存》。

1868年8月在江南制造局制成第一艘轮船“恬吉”号下水的同时《汽机轫》等四部译书也均告译出并呈送给曾国藩“鉴赏”。曾氏对轮船制成极为满意对于四部译书也非常欣赏。要知道李善兰、伟烈亚力在墨海书馆花了七八年才译出七八部书啊。从此他对译书事业的态度立即转变为大力支持指示扩大翻译馆的规模同意徐寿等人的建议兴建翻译学馆。徐寿等翻译委员制订了翻译馆的长期规划——《再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1。这一计划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招收学生培养翻译人才和技术人才。187o年初翻译学馆建成之后新任上海道兼江南制造局总办涂宗瀛认为翻译学馆与培养外语人才的上海广方言馆“事属相类”他请示曾国藩后将广方言馆搬进了新落成的翻译馆结果徐寿等人的科学教育计划化为了泡影。不过这一计划的另一半内容即译书计划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如按照第七条“测经纬以利行船”此后每年即由贾步纬编译《航海通书》;据第八条“译舆图以参实测”李凤苞等编译了世界地图纸、中国沿海海道图和长江图等几种地图;而《西国近事汇编》、《西国近事》和《翻译新闻纸》等送呈各省官员的定期出版物则是按照第十条“录新报以知情伪”的计划编译的;至于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则在第五、六、九条“编图说以明理法”、“考制造以究源流”、“广翻译以益闻见”等条文中规划周详了。这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最大的一项计划。正是这个计划的实施使江南制造局成为十九世纪下半叶我国译书最多、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科技著作编译机构。徐寿也是在翻译馆建成以后由“制造名家”转变为“翻译名家”。此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翻译馆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科技著作直至其去世。作为翻译馆的创始人和主要译者徐寿为翻译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最后17年生命。

徐寿先后与傅兰雅合作翻译了近3o种科技著作约25o万字。其中最有名的是几部化学书此外《汽机轫》、《西艺知新》正续集和《宝藏兴焉》等也很重要。

1《曾文正公全集·批牍》卷6。

第三节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家徐寿的第一本化学译书是《化学鉴原》是根据当时美国流行的一部化学教科书翻译的。此书译于1869年是最早译出的一部专门的化学书籍于1871年作为江南制造局的批译书出版。那时许多化学术语还没有现成的汉语词汇来表达因此必须拟定一套元素、化合物和化学概念的汉语译法。为此徐寿和傅兰雅经过认真研究解决了这一翻译难题。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化学元素名称的翻译。他们创了以元素英文名的第一音节或次音节译为汉字再加偏旁以区分元素的大致类别的造字法巧妙地将元素英文名译为汉字。他们根据这一原则新造的化学元素汉字如硒、碘、钙、铍、锂、钠、镍等字几乎难以看出是新造的汉字。这一元素译名原则不仅能对已知的元素拟定合理的译名而且为后来拟译新现的元素译名提供了如法炮制的规范其基本原则为后来的化学家所继承。目前的化学元素中文译名原则就是在徐寿的基础上制订的。至于化合物的译名他们除对某些常见者采用意译之外一般都译其化学式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译法。在徐寿和傅兰雅翻译《化学鉴原》的同时在广州的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kerr1824—19o1)与其学生何然也根据同一底本在进行翻译。他们了解到徐寿的译名之后就在其译本《化学初阶》中采用了《化学鉴原》的一些译名。不过《化学初阶》的译文比较简略文字也不如《化学鉴原》那么通畅因此远不如《化学鉴原》在读者中影响深远。《化学鉴原》被时人誉为“化学善本”1是近代化学传入中国早期时影响最大的一部译书。

徐寿等在翻译《化学鉴原》时只译出了原书的无机化学部分在介绍有机化学时他们选用了英国新出的一部化学教科书书名定为《化学鉴原续编》(1875年)。由于那时有机物的英文名称也还没有统一徐寿和傅兰雅在翻译有机物时采用了音译因而该书比较难读。《续编》译出之后他们见原书的无机化学部分的内容比《化学鉴原》更丰富更有条理于是又将其译出定名为《化学鉴原补编》于1879年出版其中还加入了论述新现的元素镓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徐寿非常重视分析化学称之为“化学之极致”。在翻译完《化学鉴原》不久他就让其子建寅与傅兰雅翻译了一本简明的分析化学著作《化学分原》。但他不以此为满足。1879年年已61岁的徐寿又开始与傅兰雅合作翻译德国分析化学大师富里西尼乌司(kar1r.fresenius1818—1897)的两部最有名的分析化学著作《定性分析化学导论》和《定量分析导论》。这两部著作的德文原版分别于1841年和1848年初版后来一再修订重版并被译为欧洲各国文字。它们在分析化学的学科建立和系统化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其作者富氏被誉为近代分析化学之父。这两部书的篇幅都不小译成文言共有75万字之多。徐寿和傅兰雅是依据其英文新版翻译的前后历时的4年之久译本分别定名为《化学考质》和《化学求数》于1883年出版。

徐寿还翻译了一册《物体遇热改易记》(1899年出版)它是根据英国出版的一部著名的化学词典中的部分条文翻译的介绍了气体、液体和固体1《广方言馆全案》。

受热膨胀理论气体定律理想状态方程和绝对零度等概念和理论详细罗列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西方科学家研究液体和固体热膨胀率的实验结果。

这些无机、有机和分析化学译著的翻译出版以及他们翻译的《宝藏兴焉》(1884年)、《西艺知新》中的化工著作如《造硫强水法》等的出版将西方近代化学比较系统地引进到中国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化学知识在清末的传播为化学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译著的翻译出版也改变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化学知识引进的落后状况。随着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