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激战两月余十一月十六日土堆失守义军将士壮烈牺牲。杜文秀多年培养的精锐丧失几尽。义军历时一年十个月之久的围攻昆明战役以失败告终。
第八节大理保卫战嗣后清军得以从容整理昆明附近州县并分遣杨玉科、李惟述等率师西进。大理方面由进攻转为防御。双方互有大胜负。大司衡杨荣调度军事杨荣骁勇有余智谋不足滇西军事部署大不如清以致清军节节西上。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清军迫近大理。杨荣迎战时败清军。董飞龙、蔡廷栋守下关虽居重围无怯色。杨玉科行反奸计阴说董飞龙降。董飞龙焚屋庐易红旗清军遂入下关。上关守将马国玺见下关火起亦纵火逃。两关俱失大理的屏障尽撤战事进入城郊。时杨荣以出卖杜文秀与大理政权为条件暗中投降了杨玉科。杜文秀亲冒枪矢指挥作战。十一月大理环城各垒尽失外援已绝然城内皆百战余生誓死抵抗。清军用开花洋炮四面环攻并挖地道穿城下点燃火药攻之东城墙被炸毁1o余丈。义军死守清军仍不能进。清军以27门大炮排列城墙向下轰击义军退守帅府和几座清真寺内。
二十五日杜文秀召开大理政权最高军政会议。杜文秀主战杨荣主降争论激烈。杨荣说:“今兵临城下内缺粮草外无救兵如背城决一死战吾所愿也。我毙清军多矣我虽死亦得所偿矣。惟兵败之后玉石不分鸡犬不留恐吾人死后游坟诵经之人亦不可得耳。”他要杜文秀“舍一人之身救数万生灵”。文秀气愤地说:“汝言是也。吾愿舍我一身救閤城百姓。我庇此俦十八年矣但愿汝能庇之十八日也。今我当全体同仁以閤城百姓交于汝何如?”荣说:“卑职愿负此任。”此时文秀的子女已被骗作人质帅印也被窃走献给杨玉科。会后杜文秀家属、亲友、佣人共百余人全部服毒自尽。杜文秀亲率将士数百人出帅府配合义军向清军猛攻奋力血战直至二十六日天明撤回帅府。
杜文秀血战归来按回民习惯换水(沐浴净身)请河州老巴巴念“讨白”(忏悔词)然后升帅座再次嘱咐杨荣说:“我今以閤城百姓交汝矣。”遂升黄呢大轿有经生二人随从。文武分班跪送哭泣不能成声。大理百姓堵塞街头哭送他们都想最后再看一眼给他们带来1o多年安定生活的杜大元帅。杜文秀不时揭起轿帘向沿途百姓点头致意。轿出大理北门杜文秀取出胸前预藏的孔雀胆毒药服之。转至萝蔔营东清军遣四轿夫来接至五里桥下与杨玉科相会。杜文秀说:“杨大人本帅凑汝成功。不干城内百姓之事汝须另眼相看。”杨玉科说:“此事皆因受逼而起奏明皇上终须分辨。”杜文秀说:“胜者为王败者休。尚何言也。”言毕杜文秀头渐垂于胸毒气绝。时在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午时是年杜文秀5o岁。杨玉科取其级连同帅印、衣冠派人送省。当地回民将其遗体葬于下兑村。文秀有3子3女长子宗杨、次庚杨、次成杨并次女均于大理城破后被岑毓英处死。长女凤杨任东征昆明的监军同治八年(1869)五月于嵩明被俘被马如龙杀害于昆明白鹤桥。幼女于襁褓之中被保姆从大理带出逃至云州得以长大成人。
十二月岑毓英抵大理。初九日杨荣等已降的大理政权高级军政人员尽被杀。十一日清军将大理城内外回民驱赶至洛阳村四面围困一声炮响开始屠杀男女老少无幸免者大屠杀持续了三天两夜数万人倒在清军屠刀之下洱水为赤。事后清军斩人耳人手装满数十大筐驰送昆明炫耀战功。
杜文秀领导的反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名彪炳千古永垂不朽!
第七章慈禧太后第一节从兰贵人到太后慈禧太后那拉氏祖居叶赫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生于北京。父惠徵曾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咸丰元年(1851)咸丰皇帝诏选秀女。次年那拉氏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咸丰四年(1854)晋封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生皇长子载淳晋封懿妃。咸丰七年(1857)晋封懿贵妃。从此她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咸丰帝的皇后钮钴禄氏。由于得到咸丰帝的宠幸“时时披览各省章奏”1开始干预朝廷政事。
咸丰十年七月(186o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八月初七日(9月21日)清军与英、法侵略军大战于八里桥清军失利次日黎明咸丰帝带着皇后、妃嫔、子女和一些贵族官僚匆匆从圆明园逃往热河(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留下他的异母弟恭亲王奕与英、法侵略军进行谈判。
咸丰帝即将出逃时懿贵妃极力谏阻忤逆了咸丰帝的意旨。到达避暑山庄之后肃顺乘机劝说咸丰帝像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那样杀掉懿贵妃。咸丰帝“濡需不忍”没有按他的意见办1。但是懿贵妃已“声势大减诸所钻求不敢轻诺”了1。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于避暑山庄6岁的载淳即皇帝位年号祺祥。尊皇后为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不久又分别加上徽号称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俗称东太后、西太后。
1杜文秀:《兴师檄文》《回民起义》第2册第131—132页。
1濮兰德、白克好司:《慈禧外纪》中华书局1917年版第7页。
1黄浚:《花随人圣盦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43o页。
第二节除“八大臣”垂帘听政咸丰帝临死的时候一方面派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8人赞襄一切政务另一方面又赐给皇后和载淳各一颗图章作为权力的象征。布谕旨均由赞襄政务王大臣草拟缮递后请皇太后、皇上钤用图章下。上曰“御赏”二字下曰“同道堂”三字以为符信。慈禧太后则以皇帝生母的身份代行皇帝的职权。当时人称这种体制是“垂帘辅政盖兼有之”2。
但是载垣等人为了独揽大权不仅排斥远在北京的奕也不愿两位皇太后干预朝政。慈禧太后非常不满她先说服慈安太后然后派人和奕取得联系。奕不顾载垣等以皇帝名义布的“无庸前赴行在”的上谕请求叩谒梓宫。八月初一日(9月5日)奕到达热河哭祭后慈禧太后传旨召见载垣等极力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