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下行;另于金沟闸上添置木板积水月河内构建一道大型滚水石堰沽头闸月河内也改修一道大型石堰这样金沟闸内的积水可通过滚水石堰下行经下一道滚水石堰流至沽头闸内“水涨即开大小三闸水落即关闭大闸止于隘闸通舟”克服了高处水浅的困难船只得以逐级上行。
确保水源供给的另一关键是分水点的选择它要求根据自然条件选择2《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
3上述江南运河的河闸均有上下闸其中镇江于南宋时置沿江五闸元天历二年(1329)予以重建称京口闸(见俞希鲁:《至顺镇江府志》卷十四《公廨》)。
1《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嘉定《镇江志》引《四朝国史志》;张国维:《吴中水利书》。2详光绪《阜宁志》引山阳冯仲雨:《间园志遗》;《宋史》卷三o七《乔维岳传》;胡宿:《通江木闸纪略》;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二《官政》二。
3《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载:元祐四年于徐州吕梁、百步二洪“开修月河石堤上下置闸以时开闭通放舟船”。元代将这种“月河”的形制进一步推广使用。
一个理想点使之最大限度地汇集水源再让这些水源顺畅地分流到上下河道中去。元代大运河中段的分水点选在济州会源闸在这里向东北方向可通过■城(在今山东泰安西南)石堰节制汶水入汶水向西南流至济州与泗水相汇;济州的东南方面是泗水兖州闸的作用是节制泗水使之西南进入济州。会源闸的建造则使集结来的各路水源分流南北达到“临济鲁之交据燕吴之冲道汶泗以会其源置闸以分其流”的目的。不过从济州往西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1北高南低的地势使得会源闸水往北分流比较困难从技术角度考察这是会通河运载能力受限的原因之一。明永乐年间重新选择汶上县西南三十五里的南旺湖为分水点才妥善解决了原有的矛盾。
漕运的管理及运输概况在至元二十四年大规模实行海运前后元代主要施行海运与河、6、海联运的办法解决漕粮的北运。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漕运是在至元十三年(1276)。当时以伯颜为统帅的各路大军占领临安但宋将李庭芝、姜才等仍竭力坚守运河必经的淮东之地。元廷为调运粮食北上特地制造了一批轻捷的“鼓儿船”装载浙西漕粮“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搬至淇门入御河接运赴大都。所谓“涉江入淮”系指粮船北渡长江经瓜洲、扬州顺扬州运河北达淮安入淮河。此后一度着重于旧河运系统的整建:最初在大都设漕运司与提举司分别负责淇门至通州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北运河西岸)、中滦经淇门至河西务的水6转运;扬州漕运司分管江南至瓜洲的运输瓜洲至中滦段的押运人员不属扬州漕运司管辖。南北数千里运司并列互不统属“粮道迟滞官物亏陷”。至元十九年在试行海运的同时元廷调整了上述管理体制:改设京畿、江淮两处都漕运司后者除继续管理江南至瓜洲的运输外另将属官一半于瓜洲置司另一半于中滦、荆山(在今安徽怀远西南)分置上下行司分段管领。每年要求运粮二百万石到中滦取回京畿漕运司的接收字据呈扬州行省备案。京畿都漕运司则统一负责中滦至大都的运输属官一半于大都置司另一半于中滦、淇门上下置行司将江淮都漕运司的二百万石粮食运赴大都。上述以中滦为转运点的南北运输线几经水、6搬迁困难重重实际年运量仅三十万石。于是次年初步开成济州河与胶莱河实行多渠道运输。应该指出至元年间扬州运河尚不甚通畅因此江南漕粮往往要6运至淮安然后一支往西北至中滦另一支逆改道后的黄河送至徐州再经济州河辗转北上;第三支是顺改道后的黄河东下出海口沿海岸行进通过胶莱河北上。为适应多渠道运输的需要元廷增设了淮安分司、济州分司(济州1揭傒斯:《重建济州会源闸碑》《揭傒斯集》卷十二。
都漕运司)和利津分司(胶莱海道运粮万户府)实行的纲运分短运与长运两种。
短运又称军搬、短搬分两段进行。南段由驻扎在吕城的军队运往瓜洲北段由汉军与新附军从瓜洲运至淮安。每个船队由二纲、三纲、四纲组成不等有管军千户、把总和百户负责押送另由驻扎在瓜洲的江淮漕运总司派奏差一员乘坐站船往来催督并在每只船上树一面白旗上书押运官姓名以约束官船的越轨行为。
长运由雇募的民船承运从瓜洲起运二纲、三纲、四纲不等也由一员奏差监督运至淮安后由淮安分司开闸放船进入改道后的黄河然后由中滦和济州分司派来的奏差各领纲船分运两路。
至元二十一年暂罢胶莱河运粮该运道水手、军人各五千充实到内河其他运道中次年又造漕船三千艘充实到通往济州河的运道中去。一般情况下以中滦为转运点的运输线年运量在三十万石左右济州运道二十万至三十余万石不等胶莱河为二十余万石至元二十二年曾达六十万石。在这前后以中滦为转运点的运输线已经罢废。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官方先后取消对济州河与胶莱河道的利用元代的南北运输逐步趋归于海道为主、大运河为辅的局面。
海运达以后的大运河对官方来说主要职能是运输食盐、茶叶、各地土产、手工业品及海外贡物并供使客往来。此外在官、私粮食运输方面仍起相当作用。官运方面可能是将中原、华北等地的屯田粮运往北方立于天津河西务的“都漕运使司”(见下)属下便有荥阳等三十一纲船九百余只船户八千余纲船主要分布于会通河东西的山东、河南境内运输量亦较可观1。
运河上的民运与商运相当活跃。在大都每年官方投放市场的粮食仅三四十万石其他“百姓食用的粮食多一半是客人从迤南御河里搬将这里来卖有”并且“来的多呵贱来的少呵贵”2为此元廷一方面多次颁布禁止官船、军人与势豪阻挠、刁难客船的法令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官运的正常进行又不得不对达的商运加以限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