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9 章(1 / 1)

平南王府凭男记 初吻江湖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役就到了平南王府。

  当然,他们还不敢随便冲进平南王府的大门,即便是报喜,也走的是侧门,这已经是很高的待遇了,平时都走的是旁边的小门,那里专供人出入,不供车子出入。

  这来的七八个差役,能走侧门,顿时荣耀的跟什么似的,待到了前头的七号院那里,便敲起了响锣,报了名号跟喜报。

  赵仁河早有准备,一人给了一个荷包,领头的那个班头,得了个装了五两银子的荷包。

  却已经是惊动了王爷,派人来询问,一听说是庶出儿子的庶子,考了个小三元,摸着胡子笑了:“倒是个聪慧的好孩子。”

  遂吩咐人给厚赏,来报喜的差役们又各自得了个中等封的赏赐,一人赚了十两银子的赏赐,各个眉开眼笑的走了。

  而赵仁河这里,已经换了一身衣服,外面又有王爷的人送来了赏赐,这次可重视了,赏给赵仁河的东西也多。

  各色笔墨纸砚就不用提了,还有各种布料以及各色饰品,挑好的来不受,还有整整一百两的金锞子,一千两的银锞子,以及一万枚崭崭新的铜钱。

  赵仁河故意扭捏了一下:“祖父给的太多了,还给了这些钱……。”

  来送东西的是沈云,他也是看了半天,确定这位三爷还是那个好孩子,就笑着道:“王爷说了,三爷在外面也是个有功名的人了,花销上可不能束手束脚,让人说我们王府的爷们儿不局气,您在外面考了个小三元出来,听说卷面非常受人推崇。”

  其实是听来报喜的差役们说的,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赵仁河去考试的事情,如何能知道他的卷面精彩?

  不过是闲带了一句夸奖而已。

  赵仁河也不在意这个:“只是大家恭维,恭维。”

  得了赏赐就得去谢恩,别人的可以不去,但是王爷祖父的不得不去。

  去了之后,在王爷祖父的书房里聊了聊,被鼓励了几句,就放了回去,一个庶子的庶子,平南王即便是看重,也不会越过嫡出子嗣去的,只是这孩子考了个小三元,平南王府还没有子弟有这样的殊荣,略微隆重了一些,也是可以的,但是太隆重了就不好了。

  虽然他觉得不隆重,可后院却炸了锅。

  首当其中的就是三房的三太太这里的秋院。

  “小三元?他凭什么?”三太太马静的脸庞扭曲的厉害:“我儿子才是个普通生员,他就案首了?”

  “千真万确,王爷都搬赏了!”董瑞家的也满嘴的苦涩:“这些日子您光顾着出门相看,这就让他钻了空子,在府城不声不响的就考了秀才回来,还是案首,小三元……王爷赏了三爷,王妃就赏了海夫人。”

  王妃赏的东西无非是一些布料啊,首饰之类的东西,海夫人不缺那些,但是这个面子却是大的,脸上有光啊。

  “最主要的是,三太太嫡出的两个爷们儿,不如我儿子出息!”海夫人拿了一个赤金镶宝石的金镯子,套在了李奶娘的手腕子上:“你也辛苦了,这孩子能如此出息,也有你一份功劳。”

  李奶娘却不甚高兴:“只是这样一来,太扎眼了,我们一直都很老实的……。”

  “扎眼就扎眼吧,我儿子大了,她想拿捏也没理由。”海夫人眼眉吐气的道:“我儿子,就是最好的!”

  她倒是记得儿子的叮嘱,除了自家大哥之外,别人都不知道儿子小时候就聪慧。

  其他房的人也送了东西来,权当贺礼了。

  不过赵仁河赶紧跑去寒露居,跟他娘与奶娘说要准备科举:“明年有乡试,考个举人回来。”

  “当个解元!”海夫人意气风发的道:“我儿子是小三元。”

  “解元不敢说,但是中举是可以的。”赵仁河道:“但是我要好好地学习才行,所以这庆祝什么的就算了,什么时候我能进士及第再庆祝吧!”

  那个时候他估计都不在王府里头了。

  “好,我儿尽管去读书,娘在家里给你安排好。”海夫人如今意气风发的厉害,赵仁河当真拿起脚来就走了,回到府城里继续读书。

  倒是李奶娘想张嘴说些什么,却没来得及,赵仁河来去匆匆,她儿子跟在赵仁河身边,更没时间跟她说上两句话。

  一腔心事无法安排,李奶娘憋住了。

  海夫人果然是学的非常好,李奶娘这些年没白教导,她在王府里将事情打点的很妥当,就连赵希伊回来了,想要请客吃饭,庆祝一番的时候,她都给回绝了:“孩子刚当个秀才您就这样兴冲冲,要是日后中举,进士及第了您还不得高兴地撅过去啊?孩子还小,明年又是有乡试的年岁,不如让他安心读书,我听说,那个什么伤董永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儿子可不能那样……。”

  一顿唠叨,愣是让赵希伊打消了带小儿子出去风光的心思。

  另一边,三太太被外人恭维几句,心里是憋气又窝火,还不得不撑着笑脸儿:“那孩子从小就聪明。”

  屁!

  个小贱种!

  考的小三元,谁知道是怎么来的?

  她倒是跟两个儿子嘟嘟囔囔了一番,却让大儿子赵清给提醒了:“母亲,科举考试严格着呢,就算我们出身平南王府,若是没有真才实学,也考不上的,您这番话自己说说就算了,可不能外传,不然比惹祸端。”

  二儿子赵泽也是如此:“母亲乃是内宅妇人,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可莫要再谈论科举之事了,历年来,科举舞弊之事,均不得善了,多少才子人头落地,多少家破人亡。”

  把三太太给吓住了!

  但是也不服气啊:“那你们俩的亲事可怎么办?还有你们妹子的亲事。”

  “母亲,不要再挑了,我们俩的岳家差点就差点吧,反正也不是嫡出,将来我们自己过日子,又不是一生都要指望平南王府。”赵清看的很明白:“我们终究是庶出。”

  出了府才知道,这嫡出跟庶出的差别有多大。

  他们兄弟俩也不是什么吃得了苦头的人,所以这学业上也就那样了,实在不行,找个普通的岳家,也免得受媳妇儿的气。

  这些年,他们兄弟跟妹妹,可是看够了父亲受母亲的气,从小就是这样,母亲从来都是高贵的,看不起父亲的,等母亲想要跟父亲和好了,外祖家也败了。

  父亲却是没有那个心情,跟母亲和睦相处。

  且海夫人娘家起来了,有个出息的大哥,都南中郎将了。

  两个儿子都这么劝了,三太太可以跟自己的丈夫对着干,却很听自己儿子的话。

  加上她又发现海夫人并不预备大肆庆祝,心里安慰自己:算她识相。

  但是心里终究是有了个大疙瘩,因为庶子比嫡子出息,她这口气难以下咽,只是一时忙着交际应酬挑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