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相问(1 / 1)

红楼之黛玉重生 矣往 2878 汉字|7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53章 相问

次日黛玉前来拜访之时, 帝师端着一碗姜氏做的酒酿圆子, 惬意的赏着兰花。见了黛玉还笑盈盈招呼她也来用一碗, 黛玉才不理会直接进了里屋寻姜氏去了。

昨日折返之后黛玉想了又想,那位王爷平日就算是放诞无礼些, 但也总不至于做出这种事情, 思来想去, 倒也恐怕是这一位的手笔了。这被人作了筏子,又岂会高兴得起来?

黛玉进屋不多时, 却见姜氏怒气冲冲出来了, 见自家夫君手中那碗圆子还有些汤水, 也不让他再用, 只抢了碗去,将那未用尽的圆子并汤水一起泼了, 末了还狠狠瞪了顾远一眼。

“夫人, 夫人,我也是一番好意”

顾远急急追着姜氏进了主屋。

“好意?!你又不晓得这京中是个什么样形势, 那一位……你这好意,玉儿怕是受不起!”姜氏一向怜惜黛玉,并不想黛玉卷入这趟浑水中来,不想这帝师平日里闷声不响, 如今却直接将黛玉往旋涡里推。

“先生这一番好意玉儿心领了, 多谢先生为玉儿筹谋,只是玉儿实在无心于此,还望先生将此事揭过吧!”黛玉对着顾远深深一福。

“算你这丫头识趣, 还不算呆傻,只是约莫是天命如此吧!你若不信,可自己推演一番。”顾远见黛玉拜得诚心,微微一笑,抚着衣袖道。

“你们这是再打什么哑谜?”姜氏被这二人弄糊涂了。

“你先回吧!今日还有客来访。”顾远笑道,于是黛玉刚来不久,尚未饮上香茗一盏,便又告辞回转。

这帝师果然料事如神,黛玉方才离去,这寒继便又登了门,连姜氏都惊叹了,自己这夫君果然是料事如神。

“不是为夫料事如神,是有人候了许久了。”顾远笑笑,让姜氏去备茶,点名要铁观音。

姜氏晓得,顾远这是要与寒继密谈了,前些日子这位殿下登门,可不见顾远要上这种茶。

“先生对学生昨日言行可还满意?”书房里,寒继捧着姜氏亲手泡制的香茗,嗅着怡人的茶香,神色十分惬意。

顾远面上依旧挂着淡淡的笑意,这位果然有些门道,怪不得龙椅上那一位总是不能安心。连他都以为,这十一殿下是在黛玉处吃了排揎,冲进宫里找自己撒火来了。

没曾想这殿下,连拖带拽挟持着顾远出了宫门,进了家茶馆雅间,也泡了盏铁观音,两人就这么默然对坐了个把时辰。至于这安乐王,为何点名要铁观音,顾远不得而知,约莫是凑巧吧!

“先生既然给了梯子,学生自是不能拒绝这份好意,可这样的行径,怕是会毁了晚辈的姻缘,这样的主意,先生今后还是莫要出了。”寒继笑笑,一副懒散模样。

“不知王爷意下如何?”顾远问。

“自是满意非常,不然你以为如此拙劣无礼之行径,若本王不愿,又岂会按着先生的妙计行事只是……本王是什么境遇先生心知肚明,如今瞧着是风光无限,皇恩浩荡,可若是父皇母后有朝一日西去,怕是就要去地下守灵了。”

寒继无奈的摇摇头,再不见那散漫的姿态,眉间染上了浓浓的愁绪。

毕竟如今的明帝,为了自己能登上帝位,对自己的生母也毫不手软,那个时候寒继不过六七岁,而明帝也才加冠,寒继不知道这位同父异母的兄长筹谋的多少年,加冠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让自己的生母“病死”。

“臣既然敢保这个媒,自然有臣的道理,殿下请安心便是。只是老臣的媒就做到这里,能不能成事还要看殿下的真心和造化了。”顾远拱手道,“臣先时言行不妥,还望殿下勿怪。”

“顾远,早年间你一直瞧不上本王,不知如今为何又为本王筹谋了起来?怪不得父皇总说你是老狐狸”

寒继摆摆手,“这本王可受不得,若是让皇兄知晓你在我面前称臣,怕是今晚便会一杯鸩酒要了我的命。”

“这木不成才,自然是还不能用的。”顾远又道。

“依帝师所言,本王这是成材了?”寒继微微眯了眯眼,想要在这老狐狸脸上看出些什么来,却是一无所获。

“成不成材,树最清楚,您该走了。”说罢帝师做了个请的手势,寒继也不敢在此处逗留太久,也就告辞了。

“老爷,你……你已多年不曾让我泡过铁观音了。”顾远和妻子姜氏送别来客姜氏看着那影壁,忧心忡忡。

“没什么,许久没喝,念得紧,夫人不必忧心,做媒而已,媒人茶总是要饮的。”顾远安慰到。

哪家的媒人茶,是上媒人家喝的?姜氏无奈的笑笑。

“老爷如此行事,有何深意?

“都是极好的命格,天作之合,不在一处可惜了。”顾远又道。

“什么好命格?”姜氏并不信这二人命格有多好,一个年幼多病,父母双亡,遭人觊觎。一个虽身在皇家,却幼年坎坷,如今不知什么时候就被上面那人取了首级。

“命格太过贵重,肉体凡胎受不住。”顾远似乎看穿了妻子姜氏的心思,又解释了一句。

姜氏欲问,但顾远却不愿再说,直说天机不可泄露,姜氏晓得自家夫君的性子,且泄露天机必会反噬自身,通宵天地之人,鳏寡孤独必有一缺,是以她和顾远无子无女,就算知晓顾远能卜会算,姜氏也甚少问及这些事宜。

顾远说还想再吃些圆子,姜氏倒也不责怪他了,便亲自去灶间另做。

顾远抚着面前那一盆兰花的细长的叶子,微微叹了口气,想来他太自负,看走眼了些,这位十一殿下心机谋略他还探不到底,也不知当年扬州之时,这一位忽然莽莽撞撞说的那一番话,是否有意为之。或许那个时候龙椅上那一位就盯上了十一殿下了。

此事就这么揭过,各家还是过着各家的日子,太后从明帝那里听了些风声,倒也没什么表示,只轻描淡写的就过了。明帝心中了然,太后想来是不满意这一位县主的,就算生得如何风流灵巧,但黛玉身子有亏,众人心知肚明。安乐王似乎是知晓母后的心思,自那之后也从未提过,反是柳皇后知道了这个消息,心中惴惴不安。

八月十五那日,元春胎动,因为忧心元春产育之事,容宁二府八月十五都没好生得过,贾母带着媳妇姑娘们,就着原先要用来祭月的祭坛,诚心念经。并吩咐各处庙里去添香油粮米,带了好几大簸箕的铜钱散给乞丐贫户。八月十六辰时旭日将升,红霞铺满天际,元春挣扎了一夜,终得一子,母子均安。

宫中来报喜之时还带了些赏赐,贾母因为久坐,腿脚都麻了,媳妇丫鬟们连相扶,贾府诸人谢过恩典,好生孝敬了传旨的公公,待送走来人。诸人才敢毫不掩饰的表露自己的欣喜之色。

“我就说娘娘是个有造化的,也不枉我疼她一场。”贾母说着已是喜极而泣,鸳鸯连忙递了帕子给她拭泪。

最高兴的当然还有元春的生母王夫人,只是这上面终归有个老太太,她可不敢居功。

贾赦虽看不得二房,但是这终归是贾家荣耀之事,好歹生了个小子,也不枉他这么些日子谨小慎微,不敢同往日一般花天酒地,夹着尾巴做人了。

只宝玉觉得甚没意思,大姐姐嫁了人不说,还有了孩子,不知为何他心中甚不是滋味,如元春这般的风流态度,却也不能和他一起长长久久在这园中一处,反是锁进了重重宫闱之中,也不是那里头还有多少灵秀儿女,若是都可以接来贾府就好了。

然宝玉虽做此想,但毕竟贾政还在,众人也正当兴高采烈之时,他可不敢多言半分,只呆呆看着宫里赏下的那个玉葫芦发呆。

“宝玉过来。”贾母笑眯眯招招手,唤贾宝玉过去。

“老祖宗。”宝玉上前去。

“把这个带上,也沾沾喜气,一年大过一年了,也差不多该成家了,往后给咱们府里多添些儿孙。”贾母笑得很是慈祥,亲手将那玉葫芦系在最疼爱的宝玉腰间。

原本贾母就十分溺爱宝玉,得了什么好的,头一个就紧着这金贵孙儿,只是这一幕在贾赦看来却分外扎心。

他看了看自己的儿子贾琏,虽然自己这儿子色心却是太重,但好歹会办些事情,如宝玉这么大年纪之时已是在外面活动了,哪里还这般娇养在家里。而且贾琏如今尚无一子,若说开枝散叶,难道不是应该先紧着已经成家的琏儿?

贾赦不傻,自己老娘和二弟这一家子打得什么主意,他心里门清。只是想想那日外甥女的言行,他倒想瞧瞧这二弟一家,怎么‘娶’这个媳妇。

贾赦越想心越凉,先时他还觉着娘娘好歹是贾家出去的姑娘,如今看来,不过是贾府二房出去的姑娘罢了,他既然觉得心里不自在了,倒也想找找别人的不自在。

“说到开枝散叶,今儿难得的好日子,孩儿也沾沾娘娘的喜气,我大房也有件喜事想要说说。”

因为祭祖聚在一处的众人还未散去,人那么齐活,那就趁着这机会给诸人说说那庶孙吧!贾赦如是想着,也就开了口。

作者有话要说:  顾远是真心想做这个媒的~( ̄▽ ̄~)~

也认可了楠竹的能力。

楠竹也在努力。

然后——

感谢梧桐的地雷

以及不知道谁给我灌的营养液hhhh,真的非常感谢。

兜售一下我的现言欢脱坑求收。app戳作者专栏就行。

我会说是因为写这种正经文憋坏了嘛……

下次再写红楼题材的话想搞个欢脱吐槽风格,不造有没有人喜欢

我是个正经的话唠作者,各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