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咬着马肯森德军主力的俄第12集团军一下就钻进了陷阱,被马肯森在反击中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博洛耶维奇哪肯放过这么一个痛打落水狗的好机会,指挥奥匈第3集团军向俄第12集团军侧翼展开猛攻。
正在苦苦支撑的俄军又被奥第3集团军从侧翼攻来,顿时支撑不住,向着东北方向一路溃逃,损失惨重。与奥军会合后,马肯森听说了奥军的作战意图后,竟然与博洛耶维奇合兵一处,一起转进到桑河谷地。
11月2日,奥匈第6集团军首先在普热米尔要塞外围向俄第3集团军右翼发起进攻。俄军第3集团军本来就在普热米尔要塞下碰得头破血流,损失惨重,其配置更成问题,全军围着要塞部署成球型,侧翼的防御兵力十分薄弱。
11月3日,奥匈第6集团军在进攻开始之后一天即突破俄第8军的防御阵地。俄第8军在对普热米尔要塞的攻击中损失惨重,因此才调到侧翼来修整,没想到竟遭遇到奥匈的生力军,仅仅一天主要阵地就被突破。与此同时,奥匈第2、第7集团军也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朝俄军发起了全面进攻,在奥匈三路大军的围攻下,再加上防御要塞的奥军也开始主动出击,俄第3集团军只坚持了半天就全线崩溃。
迪米特里耶夫将军下令俄军全线撤退。不过这位参加过日俄战争的将军不愧得到了“皇军”的真传,手下的俄军悍不畏死,全力突击,还真溃围而出。俄第3集团军残部沿着桑河河谷,一路向华沙逃去。很可惜,博洛耶维奇和马肯森两位悍将正在前面等着他呢。
博洛耶维奇和马肯森指挥近30万奥德联军向溃逃的俄第3集团军展开猛攻,而奥匈第6集团军在身后紧追不舍,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奥军第3、第6集团军与德军马肯森集群合力将俄第3集团军全歼在桑河谷地。
普热米尔一役,奥德联军全歼俄第3集团军26万人,俄军伤亡8万,被俘17万,只有数千人逃出了包围圈。
一场大捷,足以让刚刚遭受马恩河战役失败的德国人感到振奋,而且也让奥匈帝国国内骚动不安的情绪得以稍稍平复。
还且战役还在持续,奥军第2、第7集团军在解救了普热米尔之后,开始向右穿插,将俄军第8集团军25万人包围在了林堡。
战役的进程已经超出了李海顿最初的预料。
在得到马肯森的第9集团军的增援后,奥匈在加利西亚一线集中了7个集团军共135万人,而俄军由于在普热米尔战役中损失惨重,目前西南方面军只有不到90万人,兵力的对比上奥匈方面第一次占据了优势。
李海顿下令部队在上冻前抓紧掘筑沟壕,他可不想对这座防御坚固的城市要塞进行正面强攻,而是准备进行长期的围困。
普热米尔战役,李海顿尝试着将飞机和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战斗之中,不过并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俄军崩溃的太快了,甚至李海顿的大部分飞机都还没有来得急起飞。
四八、围点打援
在基辅的俄西南方面军司令部里,伊万诺夫被加利西亚急转直下的形势惊呆了。
与第一阶段俄军势如破竹的进军形势正好相反,仅仅在五天的时间里,在桑河谷地,他的第3集团军就被德奥联军全歼。大本营是这样宣称的,在圣彼得堡看来,输给德国人是可以接受的事实,如果输给奥匈人,那还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风浪来。
现在,伊万诺夫有点庆幸马肯森的第9集团军留在了加利西亚,虽然他很清楚这支德团实际上只有不到12万人,他们的一部分撤回了东土鲁士。
问题是奥匈军队的行动突然变得难以捉摸,而且还改变了战术。
他们更换了总参谋长
没有,确切的情报显示还是赫岑多夫男爵在维也纳发号施令。
实际上在战役开始之前,他似乎听嗅到了一些异乎寻常的地方,他手上仅有的十几架侦察飞机都被对手给打了下来,奥匈人竟然在飞机上面安装了机枪。
更令人吃惊的是,林堡的俄第8集团军被奥匈人给围困了起来。
大本营要求他尽快为第8集团军解围。
这令他感到很气愤。
他目前手上的兵力不足,占着劣势,帝国糟糕的交通状况使得部队严重缺乏补给,运输和后勤反而成了困扰前线指挥官的最大问题。伊万诺夫并不担心林堡的防御,在那座城市里奥地利人修建的要塞工事需要他们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和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拿的下来。
他目前急需要修整和补充,在准备充分后再发动反击。
但问题是彼得堡方面根本不给他准备的时间。
伊万诺夫叹了一口气,看着墙上的地图。
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本来在取得加利西亚战役的重大胜利之后,面对奥匈帝国已经溃败和士气低落的3个集团军,俄军完全有可能乘胜追击,一口气冲入匈牙利平原,甚至有可能占领布达和佩斯。
但彼得堡对战役方向的争论整整持续了近一个月,俄第二集团军的覆灭更让大本营里的那些家伙们更愿意将兵力转向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那是德国人重要的重工业区。战机就在这样的争论中白白的浪费掉了。
伊万诺夫无奈地下令在喀尔巴阡山一线的第4、5、9三个集团军转向林堡,目前的情况来看,攻入匈牙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但性格谨慎的俄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还是要求他的三个集团军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免遭受到奥匈军队的分割。
尽管维也纳正在欢庆帝国陆军自开战以来所取得的第一场对俄战役的重大胜利,但李海顿可没时间跑回维也纳去参加什么颁奖典礼,他现在正忙于向奥匈的高级指挥官传授来自东方的经典军事战术围点打援。
意识已经有些僵化的帝方高级指挥官们很难理解李海顿的意思,反而是那些年青的参谋军官们听得津津有味。
来自东方的游击战术在运用到大规模的战役中就是运动战,德国人实际上有很深的理解,但他们太刻板教条,也过于注重于城市和战略要地的攻防。来自毛的军事思想可不是这些死板的西方职业军人随便能够彻底领悟的。
什么是运动战
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跑”,绝对不固守一地,傻乎乎地等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