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了伊姆布罗斯港。现在奥匈和德国后续部队正源源不断地从港口上岸,向着特拉维夫和贝鲁特推进。
伊斯布罗姆港的丢失给伦敦方面造成极大的震动。
很明显德奥联军进入近东,其最终目标自然是苏伊士运河区。黎凡特地区虽然战战略价值并不大,但却让英国方面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如果苏伊士运河被同盟国控制在手上,不知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奥匈海军进入到印度洋中。在这一地区,英国人的防御力量十分薄弱,而美国人就基本上没什么存在。
现在奥地利人在地中海中耀武扬威,而英国本土舰队却被德国人所牵制,根本无法再抽出力量来对付奥地利。如果大英帝国想要在地中海恢复他们的优势,最少也得抽出本土舰队百分之七十的力量,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
取得地中海制海权的德奥联军完全有可能从陆地的任意一点登陆,打击英军最薄弱的地方,而驻埃及和中东的英军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蒋作宾在霍夫堡宫与奥匈皇帝见过面后,终于同意把华工军到前线,接受实战的锻炼。华工军团第一次被推上了战场。
滞留在欧洲的中国劳工早就被组织了起来,这两年北洋方面往奥地利派出了大约300多名军官,近六十万华工被迫套上了一身奥匈的灰色军服,在所谓的劳工营里接受军事训练。但这些受过训练的中团一般在战场上从事着保障后勤的劳动,还从来没有被派上前线打过仗。
现在,眼看前德国和奥地利人将要取得胜利,北洋政府为了能够最终训练和掌控这支队伍,不顾英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警告和抗议,默许了奥地利人利用华工去作战。反正天高地远,我们也奈何不了奥地利人,况且这些华工绝大部分是由英法俄三国招募的劳工,你们没有保护好他们,怎么现在反过来怪我们。
和叶琪想象中戒备森严的港口情况正好相反,德奥联军对特拉维夫港的防备相当松懈,码头上混乱不堪,到处都堆积着如同小山一般的军用物资。士兵们从运输船上开始登岸,涌上码头,整个码头人山人海,显得十分嘈杂。
特拉维夫港的规模当然不能和欧洲的大型港口相比,虽然在中东也算是比较大的港口,但实际的运输能力有限。华工军团第1师用了四天的时间才全部上岸,但大部分运送装备的运输船还在海面上晃悠着,等待着腾出码头才能卸货。
卡罗尔准将作为奥匈军方为华工军出的军事顾问团团长陪着华工军团总指挥官吴光新站在“弗兰茨大公”号装甲巡洋舰的舰桥上观看着华工军团在码头上登岸,他有些弄不明白前一阶段一直在频繁探望华工军团训练营地的那位中国陆军副总参谋长为什么却没有出现。这绝对是华工军团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不过,他听说这位吴司令与那位姓蒋的副总参谋长分属不同的派系,关系并不是很融洽。
“卡罗尔将军,您认为我们的部队真的能打过英国人”吴光新说道,说实在的,他的心里老觉得有些忐忑,对洋人还是抱有一种恐惧的心理。
“没有问题,将军,中国士兵是很好的士兵,他们服从命令,而且还能吃苦耐劳,从来不向长官抱怨。自从战争开始后,我训练过很多预备役部队,至少你们的士兵表现要比捷克人,波兰人和罗马尼亚人要好。”卡罗尔说道,“稍微有些遗憾的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太低,在战斗中不能发扬主动进攻的精神,需要长官不停地给他们下达命令。”
“我们真的要和英国人打仗”
“那是当然,哦,北非的作战强度要比法国战场差很多,甚至不如与俄军作战的时候。不用担心,我们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这些士兵不经历真正的战火洗礼,是不能成为真正的战士的。”
一三一、埃及战记五
悠扬动听的圆舞曲,舞池里旋转着雍容华贵的长裙,前方还在战斗,但维也纳的皇宫里却显得歌舞升平。在为德国皇帝所举行的欢迎晚宴之后,舞会开始了。
此时在皇宫大厅二层的一间密室里,德奥两国的皇帝,代表两国的军方的鲁登道夫元帅、斯佩海军元帅和博洛耶维奇元帅、涅戈万海军元帅,正在就北非和中东未来的势力范围划分进行着一场肮脏的交易。
“很好,西奈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归你们,而埃及和英属索马里兰归德国,苏伊士运河区交由德奥两国共管。作为补偿,德国同意把克里木半岛划归奥匈。”威廉二世乐得大方,德国对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垂涎三尺,奥地利人不愿掺和进他们和俄国人之间的事情里。在北非的势力划分看上去德国人占了很大的便宜,得到了埃及的控制权。
李海顿并不想要那里,但苏伊士运河则势在必得。只要德国人不肯放弃埃及,他们与英国人的恩怨就会永远继续下去,这样,德奥同盟关系就会愈加牢靠,德国就不得不在许多国际事务和纠纷中迁就奥匈,充当免费的保护人的角色。
“嗯,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区之后,我们就可以和英国人、美国人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和平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英国登陆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的海军与英国人和美国人相比并不占优势。”李海顿说道,“和俄国人的谈判进展如何”
“并不是很顺利,虽然现在社会民工党已经在俄国掌权,他们也希望尽快退出战争,但觉得我们提出的和平条件太过苛刻。”鲁登道夫说道。
“可是,这总比无条件投降要好,虽然这么一份和约不是很体面,30亿卢布的战争赔偿也不是小数目。看来我们还要继续给他们施加军事上的压力。”李海顿说道。德奥两国向俄国提出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乌克兰的全部割让给奥匈帝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和谈条件,这引起了刚在俄国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和平条约迟迟得不到签署。
虽然如此,东线的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了,彼得格勒政权现在能指挥的军队只有大约35万红军,根本无法抵挡德奥联军的进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