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1 / 1)

双鹰旗下 准噶尔刀王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也就是壬午之变时期。那一次,最终日本人退缩了,估计这一次他们还会再次退缩。朝鲜动乱,国王请求中国派兵帮助平叛,作为宗主国,有这方面的义务。

问题是日本人也在叫喊着出兵。

这倒是个麻烦,不过李鸿章和在朝鲜的袁世凯都低估了这次日本人的决心。

不去管它,这葺尔小国上窜下跳,无非就是想占些便宜罢了。

由于判断失误,李鸿章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日本人终于抓住了机会,宣布也向朝鲜派出军队,而且是一个混成旅团,整整七千多人,比清国在朝鲜的驻军多了一倍。

这时候立刻就热闹了。

朝廷里以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在高叫着立刻与日本人开战,那位被主战派蛊惑的年青皇帝已经接连下旨要求北洋全体备战。但李鸿章却根本没有与日本人决战的打算,北洋水师的情况他很清楚,对于战争对手,他没有这个把握。而他手下的淮军是什么德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陆战不行,海战没把握,老李只想消极避战,可是北京的那帮根本看不清形势的家伙们却不依不饶,通过皇帝,不停地向他施加压力。

最大的问题是北洋水师根本没准备好。

北洋舰队已经整整十年没有再增添一艘新的军舰了,而且水师提督丁汝昌这几年一直在打报告说北洋各舰舰船老迈,火炮落后,要求朝廷拨款为舰队更换新的舰炮。但这些要求却被一一否决了,原因很简单,对李鸿章有私人仇怨的那位清流领袖、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了给皇太后筹备万寿庆典的开支,提出两年内停止购买一切外洋军火,不但拒绝拨款购买新型军舰和火炮,而且也不再拨款用于购买炮弹以及进行军舰的日常维护。

而日本人一直在做准备,连天皇都在节衣缩食,为海军增添装备,到现在,经过十年,他们终于露出了獠牙。

现在并不是开不开战的问题,而是朝廷里的那些主战派要以此由大做文章,目的是扳倒他李鸿章。至于战争的结果,这些人从来就没有关心过。

这就是那些所谓的清流要开战的要由,尤其是翁同龢,这是扳倒李鸿章的绝好时机。李鸿章很清楚,自从他的兄长翁同书,一个贪官被自己弹劾革职以后,这位清流派的领袖人物就一直把自己当成了仇敌。这么多年来,几乎每一次他提出某项革新主张,比如变科举、重西法或练海军之类,翁同龢就一定会唱反调,拖他的后腿。

这一次,也是如此,他们就根本不知道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危亡,或者知道,却不当回事。

所以李鸿章不准备开战。

可事实却不如他所愿。

十二、强买强卖

李海顿远远望着弥漫着硝烟的黄海海面,内心里充满了悲哀。

9月17日,他在奥匈帝国的“特蕾莎女皇”号巡洋舰上,几乎远远地目睹了整个海战的交战过程。他无力改变历史,实力处于劣势的大清国北洋舰队经历了一场惨败,而日本海军也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击沉北洋舰队的“定远”和“镇远”号铁甲舰,尽管这两艘军舰已是伤痕累累,但日本人还没有能力击沉它们。

正如英国人所评论的,这是两个对海战一无所知的国家所进行的一场一无所知的海上遭遇战。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北洋舰队的两艘铁甲舰和其它军舰能够跟上时代的技术进步,及时换装了目前新式的后膛速射炮的话,实力稍差的日本人应该会遭致一场惨败。

可事实正相反,日本人成功了。

这场战争的结局已注定不可能更改。

李海顿行动了,他下令把整支奥匈舰队开到了横须贺,不是示威,而是要与日本人谈笔生意。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能强忍住愤怒,但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的眼里都快要冒出火来了:“什么四艘老旧的铁甲舰你居然开价二百七十万英镑,不可能,绝不可能”

“伊东先生,不用那么生气,我并没有强迫你们做什么,如果你们不同意,现在我马上就走,清国人正急需这批战舰,这是他们的报价。”李海顿倒是很沉得住气,慢悠悠地说道,“二百七十万英镑可不能卖给你们,这是清国人的报价,除非你们出价比他们要高,至少二百八十万。”他斜了伊东祐亨一眼,你再跳,老子还涨价。

伊藤博文马上拉住了想要再次暴跳的伊东祐亨,陪着笑脸说道:“弗雷德里希殿下,有事好商量帝国海军已经决定要全部购进你们现有的四艘铁甲舰,不过有个条件,你们不允许在战争期间再向清国出售任何其它的战舰。”

“这事你放心,我这点会保证,大奥匈帝国是个十分讲诚信的国家。”李海顿说道,伊藤担心自己把另外三艘军舰再倒手给清军,可是那三艘军舰却在帝国海军的编制之内,虽然他也很想出手,但却没这个权力。

“还有一件事,帝国现在没有这么多资金,您看是不是能先支付五哦,三分之一的货款,余款在其后再逐年支付。”伊藤又提出一个问题,看着李海顿的脸色渐变,他不想说,可是却不能不说,因为帝国实在是没钱啊。

“好吧。”李海顿故意沉思了一会儿,这才说道:“我同意你们的条件,不过所欠的尾款要按每年百分之十支付利息。”这提的这个条件很苛刻,这利息几乎快到了现在各国银行借款的两倍。

伊藤只能咬着牙答应下来,没有办法,现在他到哪找钱去只有等战后,赶紧找英国人借钱把账还掉。

“来,大家开心一点,祝我们今后继续合作愉快。”李海顿笑着说道。

伊藤只能腹诽,“以后祝我们再也没有以后了”

李海顿很愉快,他顺便还卖掉了20万支步枪,价格是一百七十日元一支,子弹1000万发,一日元二十发,几乎是正常价格的三倍。现在是敲竹杠的好机会,不敲白不敲。3700万日元,那也是近六百万英镑啊。

“东京,真是个好地方,我哪天会再来”码头上,李海顿笑语盈盈地对前来送行的日本海军参谋部长山本权兵卫说道。

山本的心里却想着你千万别再来。

李海顿回到了上海,现在战争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国际市场上的生丝价格已经迅速翻了一倍。实际上也就这样了,甲午战争几乎对于两国的生丝产量没什么影响,都是西方人不了解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