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1 / 1)

我本良家妇女 风中人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两千余年过去了,那次饭局中觥筹交错背后暗藏的玄机、杀机让我们早已忘了饭的滋味,唯独留下对“局”的心知肚明。所以饭局时吃的不是饭,而是“局”里隐藏的阴谋或智慧。

  同样是两千年前的孟尝君,更是把对“饭”的理解上升到“局”的高度,他在自家门前大摆宴席,广招宾客,对于那些投奔自己而来的侠士,无论贵贱都与自己吃一样的馔品。四面八方英雄侠士蜂拥而来,因为大家都明白孟尝君请的不是桌上的珍馐佳肴,而是人心。所以,门下迅速就笼络了食客三千,每日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饭局开张——中国最早的圈子文化,就这样诞生在夜夜笙歌不绝的饭局之中。“饭局”因为这些典故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对于中国人来说,食为天也,意思是吃饭是天一样的大事。可是一个人吃没有意思,就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豪饮,似乎这样吃得才更有乐趣,同是也把食上升了一个境界。所以吃饭就变成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一个生意场上的谈判,在这一点上,与西方人自居一隅,各自分餐有着文化根源上的区别。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所以,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

  古人对于翻到理解更是令人刮目相看,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就是当权治国,就像一个星级大厨,将各种食物配料和烹调,从而达到政通人和的佳境。更是将“饭”上升到治国的境界,谈笑风生间,国家或兴旺发达或灰飞烟灭,全看治国人“煮饭”手艺。这样的饭可真不是能顺顺溜溜咽下去的“饭”,不设成“局”如何能吃的消。

  如果说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或时代发展水平的不同,历史上存留至今的那些饭局典故,诸如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于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著名饭局还属于少数当权者或奇异高人才有的专利的话,那今天的饭局已经成为老百姓都积极参与的一项全民活动了。

  饭局在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是三五好友吃吃喝喝那么简单了,是对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的认同。因为用意不同,饭局也就有了不同的面孔,且变换着形式出现,结婚有饭局,升学有饭局,赔礼有饭局,办事有饭局,过节有饭局,跳舞有饭局,开会有饭局,打球有饭局,电影收官有饭局,开业有饭局……情人约会的最佳之地除过宾馆,也首选饭局。哎呀,饭已经不能叫饭,而应改叫其他名称了。

  更绝的是,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一个完美的中国式饭局,设局人、入局人、局托儿、陪客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有道是“办酒容易请客难”,难就难在入局的人。没人心甘情愿入局,所以舍举动人的理由得足够巧妙,否则就会出现“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都来了”的饭局笑话。

  饭局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简单的吃饭么?反而演变成有组织,有派系,有结交,有承诺,有阴谋的一种交际手段了。

  虽说赴饭局并不轻松,但是对于熙熙攘攘的社会中的一员来说,这个鸡肋却不能轻易弃去。你也许听说过“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的区别,请你赴饭局的人多,自然证明你的社会地位还处于上层阶段,如若鸟雀也很少光顾,那门里的主人除过感叹世态炎凉,更失落的应该是社会地位的骤然下降。

  所以,如果很久没有人请自己了,夏华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好像被所有的人遗弃了。

  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小学校长,但是夏华对于各种饭局的潜规则是耳熟能详的,不仅熟悉,而且运用自如,比在厨房挥舞菜刀做饭还要技术精湛。

  请别人的次数少,被别人请的次数较多,也就是入局的次数较多。

  请局的大多是吃过饭就忘记了的家长或者后来再也不认识的人,但是夏华却是在一次次饭局上成长起来了,一起成长的还有谈吐、涵养,甚至越来越大的野心。

  044 饭局

  参加饭局很累很费心思,但夏华却在一个又一个饭局中迅速成长了起来。

  俗话说,饭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随着参加饭局次数的增多,夏华的语言水平迅速进步,能说到全桌人的心坎上去,能让不想喝酒的人一口气喝下去三杯还要,其语言深度深得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劝酒功夫堪称一绝;察言观色的本领更是见微知著,一桌人的心思基本上扫过去便知大概,欢喜的忧愁的含羞的装醉的一目了然,实非一日一时之功也。

  就拿数周前的一次饭局来说吧,夏华设局,请的是教育局副局级以上的领导,一色的男领导。

  饭局设在本市档次最高的饭店——五湖饭庄。在那个名字起的很雅致叫什么“孔府花园”的包间内,夏华一人对付六位领导,要面面俱到,不能厚此薄彼,不仅要让每一个人吃好喝好,还要让每一个人都高兴起来,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一杯酒在手,夏华站起来祝酒:各位领导,请容许我说个俗语,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倒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然后一仰脖子,先干为敬,滴酒不剩。

  众领导没一人含糊,都一干二净。如此漂亮干练的女下属劝酒,谁愿意落后。

  开场开好了,后面的好戏就可以进行了。首先端酒到局长面前。这个开头第一人是有讲究的,一般是级别最高的,这样他本人很受用,别人也没有异议。在中国就这样,凡事流行论资排辈,酒场上也不例外。她在局长耳边小声劝酒,说的什么,别人是听不到的,别人能看到的是领导一气喝下三杯。后面的酒就更好劝了,众领导都连干三杯,因为夏华对每个人说的劝酒词都不一样,都说到每个人心坎上了。至于说的什么,只有当事双方清楚,是不便在这说出来的,有点伤大雅,或者有点失风化。

  如果归纳一下,夏华的饭局无分两种,被人请或请人。被人请的时候不怎么多,大多是同学、朋友或家长,同学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