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3 章(1 / 1)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何事公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济济,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要影响。蒋介石1910年冬天从振武学校毕业,见习期间分配到北海道新潟县高田镇的13野炮联队,主要工作是:喂马。

***公使的话非常符合实际,由不得孙元起不答应。

见孙元起面色和缓,内田又说道:“敝人已经和陆军参谋本部商议好了,在与贵校合作期间,将每年特许4人进入振武学校,成绩合格者直接保送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两下接着商定了一些细节问题,内田康哉才起身告辞离去。

孙元起先前没有得到肯定答案,就没有把这事儿告诉赵景行,如今已有了眉目,便让人把他唤来。过了一会儿,浑身泥土、满脸汗水的赵景行推门而入,朗声问道:“先生,您找我?”

看他浑身脏兮兮的,孙元起不禁皱起眉头:“你这是干嘛去了?怎么弄成这样!”

“嘿嘿,和那帮保安比赛匍匐前进来着。”赵景行傻笑着挠挠头,旋即嘱咐道:“先生,你可别告诉我爹啊!他要知道,又得抽我了。”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扩大,校内贵重物品增多,保密和巡守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两年保安队伍也在不停地扩编。今时今日,保安数量已经近百人。平日里,当班的自然四处站岗巡逻,不当班的经常会在学校新辟的小操场上训练,估计这赵景行是凑热闹去了。只是这三伏大热天的,他就不怕中暑么?

“还想带保安?”孙元起若作无意的问道

“想!”赵景行应声答道,随即眼睛一亮,“先生,你答应我带保安啦?”

孙元起摇摇头:“还不行!”

“为什么不行?”景行前时见孙元起松口姐姐的婚事,现在又问及自己的梦想,还以为能好梦成真呢,谁想答案依旧,不觉前行几步,凑到孙元起面前,“带保安不是要会《孙子兵法》么?我会,不信我背给您听:《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孙元起听着琅琅书声,便抬起头打量着眼前的少年:一米七五的个头,皮肤被太阳晒得小麦色,嘴唇上已经有了一抹柔软的胡须,只有眼睛还和七年前一样,黑亮黑亮的。

见孙元起打量着自己,少年以为自己脸上有灰土,急忙伸手胡乱抹了几把。

“不用背了。”孙元起扬手止住了他的背诵。

“……”赵景行不知孙元起是什么意思,应声停了下来。半晌见孙元起有没什么吩咐,急忙又道:“先生,您说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我也有在看,只是、只是没有中译本,只能看德文版,我不太懂德语,如今才看了一半……不过,我一定会尽快看完的!真的,先生!”

“行之,”孙元起唤了一声赵景行的字,“我们认识快七年了吧?”

“嗯!”赵景行点点头,“二十四年冬天,我们全家在大栅栏那儿第一次见着您和佟老爷子的。现在是三十一年初秋,马上就七年了!”

“时间真快,一转眼,七年过去了。”孙元起喟叹道,“老佟过世都五年了!”

赵景行道:“是啊,佟老爷子是二十六年夏天没了的,到现在五年了!”

“当年的小孩,现在都已经长成了大人。那我再问你一遍,你是真的想带保安么?”孙元起正色问道。

赵景行立马站直身子,挺起胸膛,大声答道:“是!”

“那好,你最近准备一下,可能要到***留学,读军校!”

内田康哉答应的是四个名额,给了赵景行一个,还剩下三个,自然不能浪费。趁着学校开学,孙元起在校内贴出一个通知:

“近日学校与***政府达成协议,将在本校中学、高等学堂学生中,选派数名学生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公费学习,毕业后成绩优良者保送***陆军士官学校。望有志学习军事者踊跃报名。报名条件:一、品学兼优;二、身体健康;三、十五周岁以上男子;四、……”

为什么在中学里选拔,孙元起是有自己的考虑:首先,在本校中学、高等学堂就读的学生未必都想读大学、搞研究,既然现在多出一条路来,自然要让他们自己抉择。其次,大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辛苦招录来的,如果他们改行学军事,不免是对学校前期努力的否定。至于小学生,根本还没有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不能让他们过早地选择人生道路。

学校里面中学、高等学堂学生加起来,大约在七十人左右,听到这个消息报名的倒有三四十人。这个踊跃的场景不免让孙元起感慨良久:中华尚武之风复兴矣!

经过报名资格、文化考试、体能等几轮筛选,在九月中旬终于了圈定赵景行以外的三人名单。当孙元起拿到名单时,便觉得名字有些怪异,起先还以为自己看错了,急忙用手揉了揉眼睛。待确定自己没看错后,顿时以手扶额,***道:

哦,买糕的!请您告诉我这些都是巧合吧!

------------

一一九、同学少年多不贱

一一九、同学少年多不贱

前面几轮考试、筛选,都是请罗振玉、张元济两位副校长帮忙主持的,孙元起因为安顿各国络绎到来的留学生,很少参与其中。今天这是第一次接触名单。

“蒋志清。”

这是名单上的第一个人。孙元起表示从来没听过这个名字,所以反应倒也平平。

“程潜。”

这是名单上的第二个人。恍恍惚惚中,孙元起貌似以前听过这个名字,是电影《开国大典》里面出现过?还是《渡江战役》里面有?名字虽然不像孙中山、袁世凯一样如雷贯耳,可是能让自己听说过的,那都是民国时期不得了的大人物!

“阎锡山!”

这是名单上的第三个人。孙元起看到这个名字时,已经惊呆了:这个人不是后来的山西王么?不对,不对!这绝对是个巧合。学校从来没在山西招生过,那个老西儿怎么会出现在自己学校呢?呵呵,所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一定是自己想多了!

把名单放在桌边,想利用编译教材冷静一会儿。还没写几个字,忽然又想到:万一就是历史上的那个阎老西,自己不是硬生生地改变了历史么?!

又连忙拿过名单仔细端详,似乎这“阎锡山”三个字和后世的阎老西都是一样的。是巧合呢?还是就同一个人?

实践出真知。一念既生,连忙让人把赵景行和名单上的三人请到校长室里,希望就此发现一些端倪。

半个时辰之后,四个小伙子陆续来到办公室。学生们虽然大致猜到可能是留学***的事儿,可校长找自己要说些什么却揣摩不透,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