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授予那些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或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不论任何学科。它对获奖者的国籍种族、获奖项目完成的时间都没有限制,并且同一学者可以因不同成果而多次获奖。以约翰逊教授您的成绩,没准儿以后还能再获得几次!”
孙元起连忙对他的褒扬表示感谢。
比诺贝尔奖早170年的科普利奖,在二十世纪初的赫赫声名绝对是无与伦比、无人可及。在他的获奖者中,诺贝尔奖得主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了,因为牛人实在是一抓一大把,像达尔文、焦耳、赫胥黎、爱因斯坦、卡文迪许,以及时下享誉全球的残疾人科学家——霍金。
既然临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孙元起的回国计划自然泡汤。只有让薇拉等人先行回去,自己到英国,再取道地中海、印度洋,等到家的时候,恐怕都得是元旦了。
长话短说。在1904年十月上旬,孙元起从波士顿出发,二十天后抵达了伦敦,英国皇家学会自有人在码头等待。随后,学会在旅馆举行了一个简单而热烈的欢迎会。已经八十高龄的学会会长哈根斯爵士亲临会场,这让孙元起倍感荣幸。
因为中国在清末还没有正式的科学组织,自然无法和英国皇家学会签署互访协议。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皇家学会的规定,他们会资助来访科学家的生活费,但研究访问的时间不能少于14天,也不得超过3个月。席间,这位天体光谱学的奠基人就向孙元起郑重建议,希望回国后,积极促成中国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使得双方学者以后的交流更加顺畅便利。
孙元起有些心动:在中国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确实可以拉近国内同行的距离,也便于国内外学界的交流,对提升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现在叔祖孙家鼐大人是学务大臣,掌管教育这一块,这个大好良机如果不加以利用,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见孙元起同意,哈根斯又详细介绍了英国关于研究人员互访、交换留学生的一些做法,供孙元起参考,以便将来接轨时不出现问题。
说了一会,又谈起未来一段时间的安排。既然是定义为研究访问,孙元起自然要到各个大学、研究所、实验室走走。此外,还要应英国皇家学会之邀,做一场学术报告。
做什么内容的报告呢?这让孙元起花费了一番心思。
化学反应原理?这些知识已经写进大学教材,变得众所周知,自己拿来炒冷饭,似乎有些***道!
原子结构?光电效应?这些东西很多都没有被学界承认,在保守的英伦大庭广众地宣传,似乎不太合时宜吧!
量子力学?别说听懂听不懂,就是看到这个名字,估计人家都不愿来。
相对论?回旋粒子加速器?算了,别激发他们灵感,让造出大杀器来!
想来想去,终于圈定一个题目:反物质。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孙元起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这个概念孙元起和张贻惠刚提出不久,很有新意。其次,在宇宙射线中很容易就发现正电子,而人类现在认识到的三种粒子正好就有电子——其余两个是中子和光子——这样,就会给反物质的说法带来有力佐证。第三,这可以为质能方程提供一个“用武之地”,当然,前提是找到反物质。最后一点,就是可以让英国部分核物理方向的科学家把兴趣转向寻找反物质,避免他们心思偏向不该偏的方向。要知道,在一百年后,大家还没能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反物质的任何迹象!
就在孙元起在旅馆精心准备这场报告会的时候,门房递来一张中文拜帖。
在遥远的英伦忽然看到熟悉的方块字,心里顿时生出“他乡遇故知”的欣喜,连忙打开看,只见落款上写着:
后学李复几。
------------
九十、有人花底祝长生
九十、有人花底祝长生
李复几,这是一个险些被历史遗忘的名字,也是一个注定应该被人记起的名字。
这位和孙元起算是小同乡的男子,1901年7月毕业于南洋公学,随即受学校派遣留学欧洲,在芬斯伯里学院、伦敦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06年进入波恩皇家大学,师从凯瑟尔进行光谱学研究。1907年,以一篇题为《关于勒纳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的论文荣获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物理学博士。
学成归国后,李复几积极参与南洋公学电机科的创立,开启了中国电气工程的高等教育。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不可能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导致他的学术生命绚烂而短暂,在回国后再没能进行物理学的学术研究。
1910年,他离开学校,先后在汉冶萍公司、汉口工巡处、四川盐务管理局等部门工作,担任过江南船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京汉铁路等大型项目的工程师,为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贡献所学。这位物理学博士日常从事的是普通技术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过学术研究的念头。1923年,他负责的京汉铁路桥梁工程即将完工,曾向上级申请出洋考察学术,结果被拒绝。
李复几晚年经济拮据,为了延迟退休,只好隐瞒5岁。逝世前夕,甚至还兼任中学的英文教员。据其子女回忆,他晚年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之余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这也不难理解:一个堂堂的名校博士,最后沦落如斯,个中辛酸却向何人说道?想来只能默默无言,自我况味吧!
1947年,六十六岁的李复几在四川自贡病逝。死后竟然囊橐萧萧,无钱安葬,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才购得棺木,并按照当地的习俗,被抬至面朝故乡的高山上掩埋。随之埋葬的,还有中国物理学早期发展的短暂辉煌。之后,便再也无人记起。直到五十年后,中国改革开放,中德交流趋于正常,他才被母校波恩大学再次提及,进而为中国学界所熟知。
作为中国的第一位物理学博士,他的遭际代表着中国科学发展的辉煌***,也反映了在国弱民贫的年代里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苦难历程。
见到李复几名字的时候,他的经历在孙元起脑海中一晃而过。只是按照道理,李复几现在应该已经在德国实习或攻读博士学位了,如何会出现在伦敦呢?带着复杂的心情,孙元起连忙来到门口迎接。
门口只有一位华人,自然是李复几无疑。听见孙元起用汉语打招呼,那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