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本来正在暗中积极积累实力,待得范雎失势,好借机东山再起。没成想,这一年十月,自己的靠山宣太后先去世了。宣太后在时,昭襄王还不敢对他怎地,现在宣太后没了,谁来庇护与他?心想:“亏得自己早作打算,拿下了陶邑之地,陶邑远离秦国,鞭长莫及,我不如先行逃到陶邑,再作打算。”
于是在宣太后去世不久,魏冉就逃到陶邑去了。魏冉逃到陶邑,还未等其东山再起,就郁闷而死,此事后话不提。
不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第一百七十七回 武安君伐…
书接上回,话说这穰侯魏冉自宣太后死后,逃到陶邑,昭襄王用魏人范雎针的“远交近攻”之计。先交好与秦为邻,处中原地带的韩、魏两国,以威服楚、赵;楚国强,则与赵友好,以威服楚;赵国强,则与楚通和,以威服赵;楚赵亲附后,东面临海的齐国必定恐惧,会自动亲附秦国。那时,再向近处的韩、魏两国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赞许,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将攻韩重任再交白起。
此时,白起因战功已被封为武安君。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武安君之封号最早出自西周,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武安君亦如此。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白起因数立战功,为秦封为武安君。《正义》说他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武安君白起带领三十万秦军来到韩国边境,韩国国君韩厘王急派大将韩公钥前去迎敌。秦韩两军在泾城接战。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韩军难以抵挡。秦军进展顺利,不久,夺占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国生力军五万余人、上党等地。
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再次奉命带兵,进攻韩国的南阳,占领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
上当郡守冯亭召集城中诸百姓,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足可御秦!”
百姓尽皆赞同。
于是冯亭派人报告赵国。赵孝成王见上党主动来降,遂与平阳君、平原君计议。
平阳君道:“上党降赵,是为诱秦攻赵,赵国被伐,必会联合韩国,共同御敌。冯亭降赵,非为赵国计划,实为韩国考虑。依我之见,还是不要接受,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
平原君道:“白白得来的土地,岂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上党,秦必会畏惧赵韩联合,不敢攻赵,这样我们岂不是白白的到了一块土地?”
赵孝成王说道:“还是平原君说得有理!”
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一年后,秦攻下韩国缑氏、蔺两地。攻下缑氏、蔺两地后,接着面临秦国攻击的就是上党!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攻打上党,却得知上党已投降了赵国!昭襄王见赵国竟敢趟这湾浑水,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战绩,竟然被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占去,勃然大怒。令上将王?带领五十万秦军往击赵国。
不知王?攻赵结果如何,请听下回接着说。
------------
第一百七十八回 迷理论赵…
书接上回,话说这王?,号梁盖,秦国上将,初为战神白起的锋芒所掩盖,其武功实际上不亚于白起,王?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与蒙骜王陵交替征战,始皇帝二年,王?死。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二十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当是之时,秦军已南取野王,北略上党,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赵军长途跋涉来到长平,兵微将寡,态势上也处于不利地位。
见此情形,廉颇命令赵军筑垒固守,不得出战,待敌军疲惫,相机攻敌。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
王?带领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廉颇还动员上党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
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如此一来,转眼间半年时间过去了。眼见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秦军军心不稳,人心思变,王乾异常焦虑。
正当王?无计可施之时,应侯范雎却赶到秦营。王?见应侯来到,情知应侯足智多谋,不由得心中大喜。
王?羞惭无地,把围赵三年尤不得破敌之事向应侯说了,对范雎说道:“末将无能,未能克敌制胜,那廉颇太过狡猾,把我们的意图摸得一清二楚,末将带人软硬兼施他就是不肯上当,如之奈何?”
范雎笑道:“本侯正是为此事前来的,此事非将军之过,那廉颇乃赵国名将,为人老成持重,非同小可,本侯已想出一计,定教那赵王换了此人!我们可如此如此······”
王乾听罢大喜,说道:“只要此人去了,末将保证大败赵国!”
范雎说罢,派人携千金前去赵国,向赵国权臣行贿,权臣果然散布流言道:“廉颇老迈昏庸,畏惧秦国,故三年不敢出战。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赵括一到管教秦军灰飞烟灭!”
赵王怨怒廉颇坚壁不出,不肯出战,遂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出兵之前,其母面见赵王,请求赵王不要派赵括出战()。赵王道:“难道你是害怕自己的儿子为国出力么?”
赵母答道:“赵括是我儿子,我自是对他比较了解,此子虽学习较好,但仅善于考试,离开了考试,啥也不会,你教如此多的赵军交给他带,我实在是不放心啊!大王说我心疼儿子,哪个母亲不疼儿子,但又有那个母亲不希望儿子出息啊!假如他真行,我怎会不放他前去呢?”
赵王道:“你见过他打仗么?怎知道他不行呢?”
赵母道:“我正是没有见过他打仗我才不放心,赵括之父马服君赵奢曾经说过‘赵括兵法甚精,人莫能敌,连我都不是对手,此人若谦虚一点或有大用,但偏为人傲慢,不肯服人,不服人便不会听信别人的经验之谈。用兵之道虽需借鉴兵法,但不可拘泥于形式,若太过于拘泥兵法,不会活用,一旦遇变,便会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