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探亲
芒牛村属汉阳县, 也属于在平阳县附近,最近他们村里的人都爱去平阳县里找活儿,赚点辛苦钱。村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总不能拦着不让老百姓找事儿干,但最近回来的人带回来的消息让村里的姑娘都春心萌动了,这可不是啥好事儿,要是村里的姑娘都嫁到外头去了, 他们村里的小伙子都得打光棍。
反正平阳县跟他们也不远, 瞅着路上的积雪也化了, 套上牛车想去那边看看有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
芒牛村的村长带了大儿子, 又带了个亲戚一块去。本来都要出发了,想起穷家富路, 又去下了牛车把攒了大半辈子的五两银子揣在兜里。
牛车冬天走的慢,他们穿的厚实也不着急, 走了一会儿就感觉路宽了。村长的大儿子一脸惊喜道:“这个就是他们说的水泥路吧,真好。”平整还结实, 村长亲眼看见水泥路也很惊讶,这离平阳县还有一段距离就开始铺了, 一直贯穿整个县城这得花多少钱。
怪不得人家都夸这个平阳县的小县太爷,这么多的钱铺路让人踩, 这种气魄可不是一般人有的。
这还没到县城内心就已经受到了震撼, 等进了县城更是让他们吃了一惊, 现在已经到了冬天, 他们汉阳县里也就几家卖调料的和卖粮的人在营业。可是来到平阳县这边却很热闹, 大马路上有卖烤红薯和土豆的摊位,还有各种小商贩,还有衙役在来回穿梭, 听他们芒牛村来这边找活儿的人说,这边连小偷小摸的人都少,只要抓到就要关上一个月。
他们来的时候也没吃饭路上有做面条的有做馒头的。粮食的香味在饥饿的的人面前诱惑力太大了,村长的儿子都有些受不了了,道:“爹,咱们吃点东西吧。”
“吃啥,没有钱。”他虽然是村长,但一年到头也就赚点地里的收入,没有在外头吃东西的习惯。
他儿子委委屈屈的嗯了一声,也不敢反驳。
连赶牛车的亲戚都惊呆了:“现在平阳县居然发展的这么好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年轻的时候来过几次平阳县,当时觉得还是他们县城好,现在变化还挺大的。
很快就听村长道:“停下。”
赶车的亲戚连忙拉着纤绳,牛缓缓的停了下来。随后就看村长在一家店门口,他识字不多,但这几个字还是认得的,农具铺子。
他伺候了一辈子田地的,别人耍钱喝酒玩女人他一概不喜欢,就喜欢摆弄自家那点农具。看见农具居然还有铺子就心动了,想进去看一看。
这铺子一看就是重新粉刷的。看起来非常大气高档,他虽然是芒牛村的村长但今儿出来的匆忙,也没好好收拾,走在水泥路上还有鞋底泥的印子,村长脸有些发热,不知道该不该进去。
就在犹豫的这功夫,里头的伙计好似看出了他的局促似得,连忙迎了出来道:“老师傅,进来瞧瞧?”伙计热情,见他穿的破破烂烂的也没有嫌弃。
村长一听随着就进去了,一进去就眼睛直了,这里摆着各种各样的农具,有木头的,还有精铁的 ,相中一把铁锹,看样子就知道有多结实。还有其他的农具,好多都是他家里需要的。村长原本就喜欢这些东西,这次是他见到品质最好做工最精良的。
每一件都爱不释手。
锄头拿在手里有分量,掂量了一下正合手。而且上面的木头手柄都是被仔细用砂纸打磨过的,一点木屑毛毛刺都没有。他自己在家的时候也做,但做的东西可比不上这个。
“这个多少钱。”他鼓起勇气,说这话的时候心都砰砰直跳。
店里是新开的,虽是衙门口的买卖,但是外头不知道,是悄悄开张的,他开张的三天就进来这一伙儿客人,掌柜的也激动了,都不用伙计介绍,他亲自上场道:“你这眼光可太好了。这个是我们的农具师父亲手打造的。离我们不远有个铁矿,都用哪里的铁,一共才500文。”这年头铁匠不易的,原材料也稀少,就算有大部分也都打造利润更高的匕首兵刃之类的东西。用来做农具都暴殄天物。
五百文价是高,但比芒牛村村长预想中的还要便宜一点。一把好的农具能使个十年二十年,尤其是他们乡下挖个坑,刨个地啥的,家里的老物件都腐朽的快糟了,这个好。
不光村长看见好农具迈不动步,随性的他儿子和他们家亲戚看着也直眼:“哟,爹咱买一把!”
“牛爬犁做中间有一块做成铁的了,这比木头耕的深。”
他们没想到农具也有的卖,他们以前用的都是自家做的,他们那手艺跟工匠自是比不了,看的眼睛都直了。
但他们加起来还没有村长一个人有钱呢,此刻光眼馋,都不敢打听价。
村长道:“那个锄头多少钱?”他看过,那精铁做的厚实,有这么一块将来都能传家用。
掌柜的道:“你别看出锄头个头小,但处理的工艺来讲可复杂了,不是老师父根本都做不出来这个样儿来。这个一共才三把。你今儿算是赶上了,我也不管你多要,你就给六百文。这个价儿也就是在我这里,你可以随便拿出去打听,肯定没有比我家更便宜的。
村长本来就意动,听到他这话更是心动的不行了。旁边的大儿子定力不行,一听这话全身都有些紧张了,道:“爹,咱买了吧。”他也怕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
村长比他儿子还强一些,定了定神道:“这个再给我便宜一些,我们都是下面乡下的。没有啥钱。”
掌柜的苦着一张脸道:“我真没给你要的高。”要不怎么说选择大于努力呢,同样是给县里开店的。人家做珠宝首饰的店铺做的是富人的生意,不讲价还不够卖,排期都已经排到明年六月份了。他们这边卖农具的,三天都不进来人,要不是他跟伙计讲,让伙计的眼睛放的灵光一点,怕是还进不来人呢。此刻道:“这样,我给你们个抄底的价。低于这个价你们爱上哪儿买上哪儿买,我绝不阻拦你们了。我也不三十文五十文给你们降,如果你们要是单买,就是铁锹五百文,锄头六百文。如果两样都买,正常需要一千一百文。您给一千文就成。”
村长道:“我那个兄弟还想买牛爬犁。”
掌柜的摆了摆手道:“您就算买再多也是这个价,放心不带合您贵了的。”
村长一听,道:“成。”随后把这两样交了钱。幸亏出来的时候银子带的够,不然看见这么好的农具,却买不到那可难受了。
亲戚对那牛爬犁看的走不动步,非说要借钱。
村长又跟着杀了价,八百文成交,随后又买了一点小工具,都是村里长起来的,他的手工很不错,寻常的小东西自己就能做。
买完道:“我头一次来你们县里,有啥好吃的给我们介绍介绍。”
掌柜的道:“我们这县里的堂食做的特好,有一个小摊子,每天都排长队,那边窝窝头,菜团子,肉包子都好吃。一天几千个都不够卖。我家婆娘有的时候不爱做饭了就在那边买着吃。你来了可以买几个尝尝。等年节前后杀猪,我们县里黑猪可香了。到时候你要是有亲戚可以让他们买一点捎回去。”这可是县里的人最盼的事儿了,像他们本地招来的小伙计,年纪也不大,外头卖什么冰糖葫芦啥的都不买,就等着攒钱买县里养的黑猪肉呢。
村长定力尚可,但他儿子一听,脸上都带着几分馋样,道:“爹,咱快去吧。”
村长道:“那我们先去,回来再取东西。”虽然大家都说县里的治安好,但就怕万一。这农具可是花了不少钱呢。
掌柜的道:“好说好说。”
大伙儿就奔着堂食那边了。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排队卖完拿回家去,赶紧回去该上学上学,该织布织布不耽误。中间倒是有不少空座。问了一圈价格之后,村长没点肉包,点的是菜团子一人两个,又每人上了一碗蛋花汤。
吃一口就明白为啥这里这么多人排队了。同样的菜团子,他们怎么能做的这么好吃?皮薄馅儿大,虽然没放肉,但显然放了点油,吃完嘴角还油汪汪的,菜团子看着拳头大,可是吃起来上瘾。就他们这种人两个也只能垫垫肚子,真香啊。大冷的天肚子里有点食了,但还没吃够。
这要是放开肚子,一个人不得吃个七个八个的,那得多少钱,把蛋花汤喝的一点不剩,好歹混个水饱,道:“今儿就这样吧,再给你娘和妹妹买几个。”又买了十个菜团子抱回去。好不容易出来一趟总不能什么都不买。
他们外头已经有冰糖葫芦叫卖了。看着上面红彤彤的果子看着分外诱人,吃完饭的时候坐在板凳上看了一会儿,还真有宠孩子的家买几个。
村长儿子都有些羡慕了。这地方的人真是富裕了。吃的起外头的菜团子窝窝头,还能给家里的孩子买上冰糖葫芦这样的小零嘴,也不知道将来自己家娃娃出生的时候能不能给他们买的起。
吃完饭他们回去取了农具就回来了。
一路上村长那个向来没心没肺的大儿子都陷入了思索,快到芒牛村的时候来了一句:“爹,反正家里没事儿,要不我也来这边找点事儿做吧。”出去赚点钱,也省的在家里干吃干嚼的。
村长道:“去吧。”以前他儿子也提过,但当时就被拒了。这次倒是很有改观。
拿着农具回去的时候,村口都秋收完了,不少人就聚集在村口在那东加长西家短的在那闲话,见村长回来了,还带了这样好的农具,连忙凑过来,一瞧都看上了,再一听打听也不贵,连忙问了地方,打算也买一个。
“明儿咱一起去呗,人多还能讲讲价。”
“对对对。那个牛爬犁也不错,就是咱没有牛。”
“他们可真舍得放料,精铁的好这东西保值,将来要是不要了。还可以去打铁匠那里回收,再添点钱还能换一口大铁锅呢。”
“明儿带上我,咱们早早买回来,一点不耽误来年种庄稼。”这东西价格不便宜,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值。
……
方书净正看农具铺子给他的账目表呢,最近附近很多村都过来买东西,这些人都是聪明人,早定耽误种地。见农具铺子卖的这么好他松了一口气,就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之后来的人竟是徐权,也不知有什么着急事儿,他竟是跑着来的。
“怎么了,你慢点说。”
徐权满脸都是喜意道:“夫人和老爷来了。”说的就是方氏和方老爹。
方书净也是一脸惊喜,之前知道说他们来,但没想到他们来的这么快。
连忙吩咐了师爷,有事儿去家里找他。
好在衙门跟他住的地方不远。
方书净连常服都来不及换,还穿着县太爷的官服。
离老远就看见自家的门口停放着好几辆马车。外门大敞四开的,就能听到方氏在里头爽朗的笑声。
方书净进去,就看见柳叶辰早就先他一步回家了抱着小山楂,小山楂许久没见到爷爷奶奶了,此刻趴在柳叶辰的怀里,有些好奇的偷瞄他们。
方书净回来的也不晚,道:“爹,娘,你们来了?”
方氏看着方书净笑意更是藏不住。
方老爹也有些兴奋,道:“我就说来之前跟你们来一封信,但你娘非说也不是外人,不让你们准备。”
方书净道:“我去换一身衣裳。”在家里穿的这么正式还挺不自在的。谁知他刚一走,小山楂就哼唧了起来:“啊。”撒娇之意十分明显。
方书净都习惯了直接把小家伙给拎到自己的怀里,笑道:“怎么,要跟爹爹一块去换衣裳?”
“啊。”小山楂回答的超大声。
方氏在旁边看到这一幕爱的都不行了。
柳叶辰道:“爹,娘,你们的房间早就收拾出来了。”
方氏道:“这个不着急,我跟你爹从老家带了许多东西,给小山楂精磨的米糊。还有你们那的大米。说起来产量比去年村长种的时候高出一倍多。粮食的穗子颗颗饱满,出来的大米可香了。这次给你们带了五百斤,还有其他的小菜,给我孙子做的玩具。”这次出来带的东西可多了,要不然过来还能快一些。
徐权连忙指挥小厮们卸车,这些马车都是雇来的。他现在是管家,走的时候还给那些马车一人一个红包。
方氏跟方老爹过来辛苦了,让他们多休息。
他们岁数大了,路途遥远来的确实很折腾,但是一进县城里看见儿子和孙儿就啥疲惫都不见了。哪怕是把房间的火炕烧的暖暖呼呼的也睡不着。
方书净过了一会儿换了件普通的衣裳,也给小山楂换了一件外出见人穿的小红色衣裳,带个瓜皮帽,在孩子身上显得特别可爱。而且方书净闲着的时候还逗孩子,现在小山楂已经会作揖了,可逗趣了。
方书净出来就看着柳叶辰了。随后他们一家三口都去了给方氏老两口安排的屋子。方氏一看小山楂就挪不开步了,道:“快,给我抱抱。”这小孙子两个爹爹长得都是一等一的好,这孩子出生就漂亮,现在大了一些看着更可爱了,白白的小娃娃身上散发着宝宝的香味。
小山楂被方氏接过来,沉甸甸的手感。
方氏一下子就放心了,这么点的小崽子居然能让他们养的胖乎乎的可真不容易。现在抱出去可没人知道他是早产的娃娃。
方氏本来就喜欢孩子,碰见路边的小孩子还愿意逗一逗呢,更别提自家的小孩子,都不知道怎么疼爱好,已经没法表达了。
小山楂也是个玲珑心思的小崽子,他虽然年纪小,但就知道谁是真心谁是假意,被奶奶这么喜爱,他也时不时的笑出了声。还哼唧哼唧的撒娇。小山楂惯会哄人的,把方氏给哄的五迷三道的。
方老爹也想抱孩子。方氏把孩子递过去,方老爹紧张的浑身绷紧,生怕给怀里的好大孙儿给磕了碰了,别看那么紧张,但嘴上却露出满足的笑容。
方书净看着有趣,扶着媳妇道:“你走了,药房那边忙的过来么?”
柳叶辰悄悄的侧过头跟方书净小声的说着悄悄话,道:“能,我跟师父说了,师父待会儿都要回来了。”说话就说话还悄悄的贴上了方书净的脸颊,倒是给方书净弄了个大红脸,之前他还说儿子嗲,现在发现不及媳妇的百分之一,他媳妇才是撒娇精。
要不是当着爹娘的面不好表示,真的想钳住他的下巴给他一个深吻,让他知道知道男人是不能勾引的。
方书净再三深呼吸才抗住了媳妇这么一遭。
索性方氏跟方老爹俩人的注意力都在崽子身上,没人关注他,但也这让他的喉结狠狠的动了一下。
柳叶辰随后就被相公抓住了手,十指紧扣这种交缠,想分都分不开。
小山楂一向是长辈的开心果,有他在方氏跟方老爹脸上的笑容杂就没有放下来的时候。
没一会儿,就听徐权来报,说柳大夫回来了。
柳大夫一听方氏两口子来了,见不忙就回来了,道:“你们来了,我可盼着许久了。”
方氏笑道:“秋收了,家里的铺子和木料家具厂也不用我们操心,左右没事儿就过来了。”其实就是想儿子了。
柳大夫对方老爹道:“今儿咱老哥俩可得喝一点。”
方老爹也高兴,平日里他去木料厂干活儿,在家的时候没啥人陪他喝酒,来这跟柳老头倒是有共同语言了,道:“那得喝。”
方书净道:“我那边珍藏了一坛状元红,今儿给开了。”
方老爹本来就爱酒,一听儿子这么给面子兴奋的脸颊都有些发红,道:“好啊。”
方氏抱着小山楂玩,方老爹拉着柳老头闲话。柳老头平日里打交道的就是病人。跟徒弟柳叶辰还要维持当师父的形象,可算找到个同龄的。就开始夸奖方书净这县令干的好,说之前如何跟商户斗争,如何铺路,发展县城经济,自从他来了之后老百姓休养生息连娃娃生的都多了,听的方老爹一愣一愣的。
方氏本来抱着孩子没听他们说话,可是不自觉的就被柳老头讲的事情吸引,半天没回过神来了。胸腔里的骄傲都不行了。
方书净第一次听到柳老头夸他,夸的他都不好意思了,实在是坐不住,道:“我去厨房安排一些饭菜。”说完就出去了,柳叶辰也出来了。留着他们老的老小的小在家里说话。
今儿他们来,厨房自然是要做最好的饭菜。方书净亲自下厨做了好几个。他已经许久没有下厨了。
蒸的就是方氏从老家带回来的米,就是他自留地产出的粮食,这次虽然拿了五百斤,但还有许多储存在家中了。他的粮食米粒是长形的,打开粮袋就闻到香味了。淘洗后添了点水放在锅里一蒸,喷香!
方书净之前只是撒了一把灵泉水,效果居然这么霸道。
方氏还从家里带了不少腊肠和腊肉,蒸了腊肉之后炒了一盘菜,又做了几个在家里经常吃的。还有本地特色的,厨子也跟着做了几个菜。凑了十二个菜,把家里不常用的大桌面给拿出来了。
不一会儿就摆上。
小山楂除了米糊之外已经可以吃点蔬菜泥了,小家伙的饭菜也都弄好了。
酒也已经烫好了。
方氏跟方老爹都浓郁的饭菜香味给勾引出来了,一个大桌上摆放着全是菜,什么鸡鸭鱼肉都有。
柳老头跟方家爹娘坐主要的位置。方书净抱着小崽子坐在下面。先给小崽子喂米糊之后再喂一点蔬菜泥。
家伙以前吃的都很起劲儿的,可是今儿看见满桌的饭菜大大的眼睛里闪烁出好奇之色,随后歪着小脑袋好似陷入了思考:“啊。”他用小手指着饭菜。
方书净道:“你还不能吃,等长大一点才能吃。”话说完把蔬菜泥的勺子放在小崽子的嘴边,小家伙张开嘴乖乖的吃了。
听说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这么乖的。但他们家崽子喂饭一点都不费劲儿。没一会儿小肚肚就溜圆了,被春妮抱下去。
饭桌上没有了孩子,就可以喝酒了。
方书净给所有人满上酒,道:“今儿,爹娘能来实在是太好了。祝爹娘和师父能身体健康!”
“我跟你娘的身体挺好的。”方老爹现在总跟大小伙子比,他干的一点不比大小伙子少,方氏成天也乐乐呵呵的,自从养出了方书净这个好儿子,现在事事都顺心。照这样再活三十年不成问题。
柳老头道:“我刚才给你爹和你娘诊脉了,身体不错。”
既然方书净提酒,大伙儿都喝了。随后开始吃起来,这次大伙儿全都吃撑了,不光是菜合口味,米饭也非常香甜,柳老头这么爱吃肉的都放下了,添了三次米饭。
老两口想抱孙子,跟他们商量后就把小崽的小床给搬到他们的屋里了,今儿跟他们睡。
方书净倒是求之不得,他还想就今儿媳妇勾引他的事儿讨一个说法呢。
……
第二天所有人都起晚了。早上用小米煮了粥,蒸了一点花卷,就着腊肠和小咸菜吃着也不错。
方书净本想陪着爹娘四处走走,但被方氏赶走了,道:“我们自己会走,找个小厮陪着就行。你们都去忙正事儿,我跟你爹也不是来这里呆一天,要是你们天天陪着我们,倒成我们的罪过了,早上叫柳老头和柳儿也去药房了,你也赶紧去衙门里。”
方书净道:“衙门里也没什么事儿。”手下的人太能干把事情都给干完了,现在他一个县太爷就在县里练练字。
方氏道:“甭管有事儿没事儿你都过去,就当我们没来。”她就是不想给儿子添麻烦。
方书净拗不过他们,道:“行,有事儿就跟徐权说。”
“能有什么事儿。”方氏摆了摆手。她都听说了这边的治安可好了。
方书净又想掏钱给他们,要是在县里碰见什么合心意的东西可以买回去。
方氏跟方老爹连连拒绝,他们之前开木料家具厂手里有些钱。昨儿跟小山楂刚见面老太太大手一挥就给小家伙二十两银子,说给小崽子当见面礼。这钱不要都不行,迫使柳叶辰给她孙儿收着。
人家也不缺钱,又有人在旁边,方书净也只好去县里。
他刚一去,衙门里的人早就把他的书房打扫干净了,见他来了,还沏上了一壶雨前龙井。
他只需要看看书,写写字就成。
方书净是个闲不住的性格,没一会儿就把师爷给叫住了。
“最近有没有什么事儿。”
师爷道:“没有,一切都挺好的。”现在匠人村那边也逐步正轨了。手底下那些铺子也都陆陆续续开始卖了。他们的东西甚至都火到了外乡里。现在已经是很多人猫冬的时候了,但他们这个平阳县却很热闹。
师爷看着方书净眼睛里有八卦闪过道:“你可听说过王秀才的事儿。”
王秀才是脱盲私塾第一个请来的先生,人温文尔雅,学问也扎实,来这边之后很受人爱戴,目前还是方书净的邻居,只是他早出晚归的平日里也碰不到,道:“他怎么了。”
师爷道:“我这也是听其他小先生说的。”小先生这个混称最开始是老百姓叫的,但时间长了却给叫习惯了。其实就是王秀才的学生。师爷神神秘秘道:“听说他跟伺候他的粗实下人在一块了。”当初他来的时候,为了照顾他的起居买了一些下人。
其中就有一个哥儿,长得平凡性子也老实,据说常年干活手上全都是老茧。也不知道王秀才喜欢他什么,追求了很久,前些日子那老实的哥儿终于答应了,两人简单办了婚事,第二天这王秀才买了不少喜糖在课堂上发放,据说很高兴。
方书净有些惊讶,以为王秀才这样高傲的人,会找一个大小姐呢,没想到居然有这种机缘。
说曹操曹操到,没一会儿王秀才就来了,请人通报的时候给师爷吓一跳。半天没回过神来。
方书净叫人请进来,对师爷道:“看来不能背地里说人啊。”
师爷道:“可不是。”
王秀才才娶了亲一副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样子。
方书净道:“你成亲的事儿怎么也不跟我说啊。”他也算是手里的一员大将。要是没有脱盲班,单靠县衙这些人干活儿得累死,寻思着让徐权准备一份厚礼给他。
王秀才道:“他也不想大操大办。”其实这是王秀才媳妇的意思,两人原是那种关系,如今成亲再叫人说嘴,简单拜过天地就算成亲了。
方书净跟师爷又打趣了他几句。师爷随后退下了,怕他们有话要聊,临走的时候还极有眼色把房间关上了门。
方书净见师爷走远,这才道:“什么事儿?”
王秀才道:“科举班的孩子们都很有天赋,基础还行,我想要不就送回山林书院吧。”这些乡下的孩子对学习求知欲太强了,把整本书倒背如流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练字虽然晚了一些,但他们比谁都用心,虽然还没有字体可言,但是写的非常端正。也算是试卷上会喜欢的那种字体。在往上就是见识和阅读上的差距,尽早给他们送到大的书院是最好的选择。
方书净道:“那成,我给骆先生写一封信。”他跟洛先生关系最好,有他的书信应该可以。
王秀才得到方书净这话,总算放下心。随后也不多做打扰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方书净一连收到了三封信。有骆先生的,有山长的,还有以前同一个宿舍住的好友刘林。得知现在刘林也在山林书院担当助教,他一直都想补缺,但缺一个时机,他又闲不住,信上说他已经成亲了,还没忘要跟小山楂指腹为婚的事儿呢。
方书净看完,嘴角轻扬,虽然在书院呆的时候并不长,但是跟他们在一块还是很快乐的。
方书净打算继续往下看,等全部书信看完了一起回。第二封拆的是山长的来信。山长在信上说,已经听说他在县里发展的好,鼓励他不忘多年所学,做一个有良心的父母官。信上都是长辈对晚辈的一个教诲。信上末尾说,可以接收他们这的学生,让他们开春再去。有他的保荐连入学考试都免了。
第三封信是骆先生的。骆先生平日跟他关系更好一些,写的信更厚,心上抱怨说了下自从带过了他们那届之后,再带其他的学生就不过瘾。其他的学生要么一成不变的对着书本照本宣科,要么心态不稳,只要变换下题型就不会了。而且就只读一些四书五经,多给他们看一些其他的书他们都不干,生怕耽误了他们的科举。像骆先生这样的信奉读万卷书最好,没有杂书一说,不一定哪一本就能激发他们的想法。
还夸奖说他现在当县令做的这么好,就是因为当初杂书看的多,不然就算让他们当官,怕是也当不好!
叨叨了一堆,后面还说他走了之后陪他喝酒的人都少了,怀念往日方书净在时候的日子。
最后又话锋一转,说山长出事了,原本不山长不让他说,但他还是觉得简单说一下,都是同门也不算忌讳。山长也是在官场站队中选错了,再加上平日总是谏言给新皇帝给惹恼火了。这次就给他贬官了。他的门生众多,甚至有的人官位比他还高。
这时候就很麻烦,本朝又是最讲忠义,若是不帮忙说话就会被人扣帽子,若是帮他说话给皇上写折子就是跟皇上对着干。
就因为这个山长特意表示他不当官正好,继续当他的山长。还让所有人不许为他说话。以免留下把柄被其他的政敌利用。
方书净看完信,默默了良久。
随后分别写了回信,给刘林寄了一个珍稀的徽墨。给山长寄了一把折扇再加上五十年的状元红。给骆先生寄了一坛二十斤的竹叶青。
这些东西有钱都买不到。
把东西寄出去,他坐在书桌前给小侯爷寄了一封信。他不愿意卷入官员斗争之中,骆先生学富五车,山长为人耿直都是他很崇拜的人但却因为政见不和被人反复挤兑,他读书明理,就是想给老百姓做一些实事,而不是把多年所学用在勾心斗角上。
若是如此,他倒宁可一直当一个芝麻官,管一方百姓也算是不忘初心了。
把这封信寄出去,他在书房呆着有些烦闷,打算出去走走,他换上了一身常服竟不知不觉的走回了家中。
回去之后小山楂第一个看见他:“啊。”只要柳叶辰不在,小崽子最亲他。
方书净一伸手把孩子抱住了。小家伙似乎感觉到爹爹不开心,用娇嫩的小脸蹭了蹭他的脸颊,像是哄他似得。
方书净看着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道:“爹爹没事儿。”
方氏跟方老爹回来,这几日他们就喜欢去那些老百姓多的地方去唠家常。方氏也有那些华丽的衣裳但是不爱穿,穿的就是普通的棉布衣裳,看起来就跟寻常老百姓似得。
平阳县里就喜欢夸县太爷。说县太爷做的好事儿那是滔滔不绝,那些夸奖的话他们说不腻,方氏也听不腻。一连好几天,每天回来都乐乐呵呵的。
方老爹道:“儿子,我想去匠人村那里会一会。”他是住了几天才知道匠人村的。他也是老木匠,再说他不像方氏那样能呆住,他喜欢干活儿。但在方书净家中有仆人有小厮的,哪里轮到他干,正好听见匠人村,听闻那些人都是达官贵人原来的木匠,对他这种野路子来讲人家可是正规军,就想知道人家到底有多厉害!
方书净道:“那边忙。”他老爹岁数也不小了,可以在家抱抱孙子颐养天年多好。
本来是想打消方老爹的念头,谁知道方书净一说完方老爹的眼睛更亮了,道:“就忙点才好。”他闲的都无聊了。
方书净道:“那成,我找师爷安排。”
方老爹道:“可别说我是你爹,我要凭本事入住匠人村。”去之前还得考核很严格的。
方氏一见方老爹竟是认真的,有些傻眼道:“你这老头子一把年纪折腾啥?”
方老爹道:“我也不差。”好歹是木料家具厂的核心木匠,他的活儿可好了。
方书净想了想道:“去也行,那边木匠多你可以跟他们交流交流,到时候回去给自家家具厂多添点花样!”
方老爹一听这话喜不自胜:“正合我意。”随后对方氏道:“我去那边学学手艺,你留下抱孙子吧。”他一心要去但也不想苦了媳妇,对那边工分制也挺好奇的。
方氏道:“那我跟你一块去吧,老东西你没了我不成。”想孩子了她到时候进城就看了。这事儿也怪她,当着老乡的面爱打听方书净做的好事儿,结果方老爹听上心了,来这边好日子没过几天就想干活儿了,不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也习惯了。
方书净好说歹说才又留了一天,他们决定第二天动身,头天晚上还把小山楂留给他们老两口稀罕,说随时可以回来。
第二天师爷亲自安排去的,方老爹还挺倔强,不想让人知道他是走儿子的后门,靠手艺进去,他的手艺还可以,顺利通过之后分了一个带院子的小房子。
师爷全盯着安排好了,才回来找方书净复命,说方老爹一去都轰动了,匠人村五百多号人从老到小都是光棍,就方老爹是带媳妇去的。那些手艺高超的大师傅都干不动了,酸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