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织布厂(1 / 1)

归隐田园 萝卜精 1838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06章 织布厂

  县里的征税开始了。往年都是浩浩荡荡人过去征收, 一旦税交不上就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往外搬走。万一逃跑更得了,整个村都得跟着吃大锅饭,提起要收税村民心里都直突突。

  今年都是派他们脱盲班的人, 他们主要负责登记,加上衙役一共五个人, 牛车在外头等着,征收上来的布料跟粮食都要分开存放!

  两个小先生先把布料检查一下,随后写在小本本上。

  村里的人都围了过来,在旁边看着一句话都不敢说, 生怕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今年很多村子都开始合作养殖了, 像他们村子合作养猪,猪崽子和猪圈已经弄好了。一家人的心血都扑在了上头, 没太多时间织布了, 来年把猪养大了, 用猪肉来抵税就成, 但今年因为养猪耽误了织布怕缴税不够。

  “今年的标准是什么?”村民在旁边颤颤巍巍的发问。

  这俩小先生来之前都培训过,对县里的要求十分清楚,随后就跟他们说了起来。要求还跟去年差不多, 但多了个按照等级分布料,要是质量特别好的布的可以多抵扣税, 要是有超过的部分,等今年上税都结束了县里安排人统一来退款!

  这消息一出在场所有人都觉得新鲜, 还真没听说县里还能往回发钱的。

  有一些人听了这个消息直往家里跑, 他们祖祖辈辈之织布,家里自然会有一些好的布料作为压箱底留着。以前不舍得拿出来跟大家的土布混在一块,但现在听说有新的计税方法,一下子就开始上了心!

  也许是之前被贪官押久了, 他们倒没想过逃税的事儿,上税还是很积极的。

  他们的人把每家布料做好登记,随后就收上去了,还去看了看他们养的猪。每家每户养的不一样。有的养得好同一批的猪羔子看着就大一些。也有养的不好,这样的人一年到头不但赚不到还要赔钱的。

  这猪可是大牲口,每天要吃掉不少的东西,以前没养猪的时候还好,现在天不亮就要上山去打猪草。

  “猪都没事儿吧。”他们来之前县里还特意过问了猪的事儿,大伙儿也盼着吃他们当地的黑猪。

  村长提起他们的猪脸就乐了出来,道:

  “还好,刚开始养的时候不得法,但是现在已经找到窍门了。”

  县里一并跟来的衙役道:“你们要是有经验啥的,也互相分享一下。大家一起富嘛。”

  村长道:“好……好。”

  收完东西大家才走了,要回去拢账了。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村里的人都有些反应不过来,他们这就要走了?就跟做梦一样,以前上税总有些征收不够的,县里的打手把人拖出来打,杀鸡儆猴,一家人连哭带求的,今年却这么风平浪静,说真的,他们希望永远收税的时候都是这样才好呢!

  县里跟村里同时收账人多就是方便。他们把东西收入库里,张怀仁派了几个布庄里资深的伙计来分拣东西,顺便做下估价,那些超过税款会提前做标记。

  整个县里收税用了足足七天就全部完事了,师爷都惊呆了,没想到这次弄的这么快。

  随后叫师爷带着一百多户多缴的退钱。

  每一户被退钱的老百姓,拿到钱的时候半天都回不过神来,周围的人也都震撼了,小声道:“真能退啊?”虽然听说了这事儿,可是亲眼看到那感觉还是不一样。有些人家微微有些后悔,像他们家里织布的,有的时候也干些杂活,会有些布匹贩子跟他们订布换粮食。一些熟手会接这个活儿。但现在看来,县衙里给的价好像比那些人给的价格还高呢。

  悔不当初,早知道家里的好布料用作上税好了,这给的可是铜钱。现在大伙儿手里也有些钱了,喜欢去县里花,去平价粮铺买点粮食再去买点纺织的线,能干的事儿太多了。比他们以物易物的强!

  县太爷也带给他们一个新的消息,大商户张怀仁那边要开一个织布厂。到时候会用点女工,一个月织布计件算,一般赚个两三百文没问题,要是能力特别强的女工一个月拿个四五百文都有可能。只有县里的人能参加选拔。

  大伙儿都被这突如其来重磅的消息给弄的半天回不过神来,自从原来的县太爷倒台之后,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很多,多了好几条来钱的道道。

  ……

  方书净正在衙门的房间里练字,师爷从外头进来跟他说话。师爷原来是慢吞吞的性子,最近被锻炼的有点雷厉风行了,现在满面红光,之前因为上了年纪头发已经发白了,但最近他的老妻说他的头发都变黑了,他照着镜子一看发现还真是。

  师爷道:“大人,现在好多人都在咨询新村的事儿。”每次问到他,他都含糊不清说还在规划,但架不住问的人太多了。

  方书净道:“不着急。”他们要规划新村的地方,有好几个选择,一个是地势偏僻,但空地大,可以盖房子,而且荒地多,距离县里近一点的也有,但是可开荒的地方小。县里还在考察,没有彻底决定呢。

  师爷道:“现在咱们县里的小伙子可抢手了。不少外乡的女孩和哥儿都想要嫁过来。”以前外乡跟他们都是半斤八两,各有各的水深火热,但现在方书净一上来老百姓的日子好多了。县里有力气的男人可以去修路队,一天两顿饭其中晚饭还有油水,女的可以去织布厂,孩子可以去脱盲班。村里在合作养殖,粮价还稳定,可以这么说在他们县里只要踏实肯干,就肯定饿不死。

  修路队已经有不少外地的过来打工,现在能合理留下的方式只有两种,一个是跟他们县里或者村里的人成亲。还有一种就是入住新村,现在外地的人嫁过来甚至都不要彩礼了,比起吃不饱的日子,他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是别人梦寐以求的了。

  方书净跟师爷闲话了几句,想着新村的事儿得赶紧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