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狗揽八泡(上)(1 / 1)

明歌 滚木擂石 3555 汉字|22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三章 :狗揽八泡(上)

“启禀万岁武举大比明日可点三甲梁本兵今日奏请不知道圣上可否到场观礼?”

恭声问讯的是一半道士装扮的王承恩。他前阵子跑到复州那边在刘兴祚的安排下与善友教的人进行了接触。说是接触其实是指导。不知道为什么善友教的展非常迅也不知道是善友教的人太能忽悠还是后金那边的人太容易轻信反正善友教的规模已经大到足够捣乱的规模了。

但这事儿就是这样有好有坏王承恩最近的穿戴越来越贴近道士了看着他很有成为骗财老道的趋势小朱连忙提醒:

“好啊!明天点冠军郎了这事儿朕一定去。不过王师傅啊!那善友教义可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噢?呵呵!圣上有所不知老臣于复州时因为天热换了他们道袍穿戴感觉不错才一直没想到更换斋醮一事隐患太多老臣知道轻重请万岁放心!”

这事儿既然王承恩能说的这么明白小朱又对他比较放心于是也就过去了。第二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君臣一众人等起哄似的的就来到了武举现场。

梁廷栋居然穿了一身戎装老先生身子骨要说也算不错但肚子上的赘肉却叫人不得不刻意将目光移开免得打击他的自信心。

“启禀皇上目前有六人入围大比臣请吾皇御览名录。”

“啊!行啊!”

已经挑的就剩下6人了今天不过是排个座次而已!于是小朱心不在焉的接过来喃喃的念着:

“……徐…哦徐彦琦东津人呵呵东津?唔好地方啊!”

身边的人都没搭言!他们算是看明白了。眼前这位不懂装懂皇上又开始猪鼻子插大葱装象啦!

“弓马娴熟善用刀棍。唔不错嘛!王来聘曲阜人嗬!曲阜可是孔圣人的故乡想不到文乡中也出武士了!呵呵!”

“嘿嘿正所谓修文习武国之幸事也!”

身边的人见皇上兴致好也只好跟着附和然后小朱接着看:

“力大而身小善使朴刀!嗬朴刀!梁廷栋这朴刀是不是刀身和刀杆一样长度?”

“回皇上正是!”

“嗯!”满意的挪了挪屁股叫自己坐的舒服一些接着往下翻:

“吴三桂辽东人弓马……!”嗯!忽然间被阳光照耀的有些昏的小朱突然惊醒!吴三桂!这小子也来了?

“弓马娴熟精习长枪兼熟流星锤年二十有二世荫辽东卫兵马副指挥曾随济雪侯入卫京师以军功累迁济雪连星堡都司。(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匆匆读完小朱站了起来。一边的大家伙都很奇怪奇怪!看皇上的眼神也都有些呆。

按照习惯后面的人名、地名、官职往往要比前面的重要也就是说自徐彦琦开始加上王来聘、吴三桂他们三个就是梁廷栋事先做的三甲推荐了吴三桂是冠军郎。

小朱琢磨了琢磨觉得不好当面驳梁廷栋的面子也不好公开打压辽东军系心中电光火石的连连闪念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

“梁卿家一会这几人可有演武的计较?”

八 零 电 子 书 w w w . t x t 8 0. l a

“回皇上这是当然一会他们六人要演练骑射、兵器还有举力的。”

“呣!骑射和兵器就算了你这本兵都通过的人才朕信得过滴!倒是这举力嘛!朕前段时间读《三国志》听闻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有八十一斤之重不知可有此事啊?”

“呃…”梁廷栋有些迷惑的愣怔了一下随后拱手而答:“回皇上臣亦读过《三国志》却未曾记得有此记载!臣读书不细还望恕罪。倒是这斤两问题虽说历来是民间传闻但武学那边的奉堂上倒的确有一把仿制的青龙偃月刀重量嘛倒也有个7、8十斤了。”

呵呵好!等的就是你这话谁知道关二爷究竟是不是耍这么重的刀?小朱要的就是那把刀!

“那太好了这个高起潜!你快马过去把奉堂上的那把大刀拿来!朕想啊既然今日是武举的校场便让汉寿侯替咱大明挑选个武状元吧!谁能耍得动那八十一斤的青龙偃月刀谁便是冠军郎!哈哈不错!嘿!你还愣着干嘛!去快去啊!”

“呃!万岁爷奴才想的是这武举一事单以力较恐怕失之这个失之…!”

瞧见没有连高起潜都觉得含糊可见这事儿得多不靠谱?

“哎!高起潜你这么说难道是说朕的主意是错的吗?”

“奴才不敢!不敢!”

“梁廷栋你呢?”

“臣臣臣觉得高公未明之言不无道理!”

节臣啊!梁廷栋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皇上下不来台可见他的风骨。也罢!就送梁廷栋一个节臣的名声吧。因为小朱今天是注定要当昏君的。

“哼!沙场肉搏缠斗自当力大者胜!今日武举因权益而提前既然事逢机缘当不得用成法。况且此六人都是你梁廷栋考校遴选出来的佼佼之才期间差别无非尺寸而已力大者得封冠军郎也未尝不可!朕意已决你等遵旨便是!”

“如此便请高公取刀去吧!微臣身染恶疾乞请告退!”

……

最后的结果是冠军郎给了王来聘这小哥力气确实大。那大刀叫他耍的!跟风车似的。第二名效节郎是徐彦琦也算不错。

第三名的细柳郎正是吴三桂。原本以为吴三桂属于膏粱子弟弓马刀枪流星锤更多是技艺力量上不会太下苦功夫。但吴三桂还是给人以震撼的感觉甚至挥舞大刀玩了两个花样出来。在明媚的阳光下只见吴三桂:年少英俊人物风流技巧熟捻力大无穷。果真是青年才俊中的才俊!

但终究没有‘比过’以力量见长的王来聘和徐彦琦屈居季军呃不对是细柳郎!

‘嘿嘿…’小朱心中一阵窃喜。

剩下三人军务的安排就没太多的悬念了王来聘授京师五军营巡按。徐彦琦授京师三千营巡按。吴三桂仍回辽东授副千总职务。虽说吴三桂的官衔最高但一众人等满朝文武中外舆论天下世人皆冤之。按照曹化淳上报的舆论汇总来看中心思想就是:

“如今的皇上时不常的犯糊涂这次武举就是一例子心血来潮竟然叫武举比试谁能扛刀!结果少年将军吴三桂竟然没有当上武状元!那个王来聘关帝爷面前耍大刀真是不知深浅!”

小朱不管他们怎么想反正吴三桂这小子是绝对不会让他当武状元的。如果不是他确实比较优秀小朱连前三甲都不想给他。倒是王来聘够背‘关公庙前耍大刀’这句俗语自此便算在他脑袋上喽!

满不在乎的摇摇头笑嘻嘻的重新审视一下兵部的奏报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打仗哩。这两天净讨论天时地利了武举结束之后也就到考虑‘人和’的时候了选周延儒外放监军目的只有一个全面协调。

周延儒出镇监军要同时协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先就是东江镇那边。不论是铁山方向的耿仲明、毛可喜、还是金复二州的刘氏兄弟和毛有德他们都只听毛文龙的。

其次是蓟辽两边也是同样道理不论是济雪堡的祖大寿锦州的吴氏父子还是蓟镇的曹文耀。他们都只听袁崇焕的。曹文耀是曹文诏的弟弟曹文诏就是在辽东军中打上来的所以曹文诏对袁崇焕是非常尊重的。长兄如父兄长如此曹文耀自然而然的就只买袁崇焕的账喽。

不论是毛文龙还是袁崇焕职务的级别都已经跟九卿相等如果派个小级别的监军过去谁听谁的还不一定呢。

周延儒年少成名状元之才多年来一直混在朝中又连续当了七年的内阁大臣。威望、资历都是足够镇住他们两镇滴居中协调统一步骤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潘汝帧是袁崇焕的故交卢象升与毛文龙的关系也还尚可因此他二人就顺势作为周延儒的副监军随军了潘汝帧随同周延儒前往蓟辽。卢象升则移府皮岛坐镇他署下的刘之纶也被派到刘兴祚那里刘之纶官不大名头却响又代表着卢象升。刘兴祚等兄弟几个是不会乱来的。潘汝帧则更是九卿之一曹文耀一旦随军出征剩下的蓟镇官兵级别都很低与老潘是无法同日而语的。这样的监军配置怎么也够份量了。

出兵河套那边洪承畴本身就是文官曹文诏又号称第一良将原本是不需要派监军的但马世龙秉尚方宝剑总理甘肃、宁夏军务马世龙打仗洪承畴接收怎么看怎么别扭。

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派一些人过去居中协调。于是任命范复粹为巡抚御史吴甡巡按御史二人一同监军协调。

临旨意前特意让老杨鹤挥余热会同其他几名阁臣分别给山陕甘宁一带的那几位爷一人一封私信过去。信里面千叮咛万嘱咐收取河套征讨鄂尔多斯终究是小阵仗河套一带无非是派员出镇至于将来的良马请你们几位都放下心来国家会统一调度一定保证做到公平合理。况且…

况且凭借咱们哥儿俩的关系还能少了你的马匹吗?放心!

云山雾罩指天划地真的假的一大堆的承诺全砸过去甚至把私交都加上了。总之一句话千万别在皇上经营东北的时候你们西北这边互相闹出内讧来。大家现在都神经了生怕这些人不等外人灭自己先掐起来。

……

前面咱们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来说你应该同时进行多方位的政治谋划否则就不是国家而是一个家庭了。即便只是一个家庭同时面对的事件也是过2个以上的。

因此在谋划后金与河套的同时还要处理国内诸如封诰、文武科举、红白薯及土豆推广等事务而外番之中漠西的瓦剌蒙古漠北的鞑靼蒙古也同样摆在议事日程表上。

漠西的情形比较复杂里面纠缠了太多的政治与宗教因素包含多方位、多层次的民族利益、国家主权、土地纠纷和宗族血仇。现在那边主事的瓦剌盟主是于崇祯元年被格鲁派(黄教)三世达赖赐号的固始汗(智慧王)。固始汗本家部落是和硕特部瓦剌治下一共是七大部落最大的两个部落分别是和硕特部、绰罗斯部。从目前来看和硕特的固始汗与绰罗斯的巴图尔汗关系密切情同手足这对于大明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儿。他们之间打成一锅粥才最符合大明的国家利益。

“皇上出使瓦剌、青藏一事势在必行但这正使人选最好以微吏布衣为上!”

这是老钱的考量小朱一时间搞不清楚他的目的何在但派人出使并行打探虚实终究是大家的共识。

“既然如此但不知钱先生可有人选?”

“回皇上南京士子戴羲为人老成精细又兼学识博杂实在是出使的最佳人选。”

“戴…戴羲?不就是那本《养余月令》的作者?”

“吾皇圣睿正是此人!”

“唔……!”

小朱向后靠在了椅背上从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汉宣帝追封苏武关内侯之后中华历朝历代的帝国便养成了一个传统凡是挑选出使外番的使者时最注重的是两个方面的才能:气节和杂学。

这个戴羲是老钱的半个学生、半个知己。他那本书里面兴致勃勃的介绍了酱油的做法宫里面新鲜味美的酿造酱油正是出自他总结的方法也正因如此小朱才记住了他的名字老钱才敢公开推荐。也罢!现在虽说很想狗揽八泡但为了避免泡泡不净的局面只好先派戴羲出去转一圈看能搜集到什么消息再说吧。从这么一看派个布衣出使也算不错的选择!

“如此请先生拟旨便是!”

“臣遵旨!”

漠西先这样了眼下最近的是漠南蒙古这边。一众君臣开始认真地探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