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忙碌的大臣们(1 / 1)

明歌 滚木擂石 7063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三章 :忙碌的大臣们

阳光斜斜地照进暖阁映在地上是窄窄的、亮亮的一条。东西两边各是双层木架的隔断让屋子里的温度很高。除了偶尔会传进来一两声春燕的呢喃外整个环境里充满了呆板的安静在午后的无聊中一个看起来稍有些懒散的年轻男子正在闭目斜靠在大椅上。他就是小朱。

一双算不上粗壮的长腿很是随意地架在搁脚的矮墩上穿着白袜的两只脚扭出一种非常奇怪的角度这是长达13年被人里而形成的生理畸形。从嘴上唇边的胡须来看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叩响了中年的门槛。岁月轻轻刻划出细碎的鱼尾纹、法令纹、抬头纹如果这些标记是一个3o岁人的外貌特征未免有些虑到整整13年的劳心费神能有这样的成果保养也还算不

他的双手交叠放在胸腹间因为袖子的原因看不到指甲的卫生情况但从袖口上的破线头可以做出判断这是一个邋遢的男人。

五官的线条柔和唇边总带着笑意整体来说距离‘相貌英俊’还是有点距离的但远远谈不上难看只是双眉很不协调地紧锁着。由此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偷懒睡午觉他正在苦苦思索。

站在他旁边的还有一个人大胖子曹化淳。一般来说胖胖的外貌都会给人一种憨厚善良的感觉。这个胖胖也不例外。前后心位置的衣襟上已经透出了湿湿地汗渍。但他依然笑眯眯地扇着一把大蒲扇。从左轻轻摆到右停顿一下再从右轻轻摆到左。单调机械的动作始终没有停止的迹象。

忽然暖阁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但并不准确而是曳地长裙与青砖摩擦而产生出来的沙沙的声音胖曹一边继续扇扇子一边警惕的扭过头去。这时。仍闭着眼睛的小朱却轻笑了一下:

“化淳是绯儿来了。”

“哎呀”门隔上有玻璃确实是绯儿。“万岁爷可真是神人了果真是贤娘娘呢!”

“笨蛋绯儿向来喜欢穿水田裙都是棉布的料子拖在地上声音是咝咝…”

小朱快乐的坐起来。呲着大板牙吹出模拟声给曹化淳做示范。曹胖子很是夸张地用手拍了拍蒲扇。居然还有鼓点。绯儿已经来到门前并没有敲门只是垫起脚尖冲里面笑。见小朱点头曹化淳立刻点头哈腰地走过去把门打开。

“娘娘您不知道万岁爷一早就知道您来了而且是听出来的呢!”

“呦曹化淳!你怎么啦怎么跟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嘿嘿嘿嘿。出汗是好事儿开春有燥气汗有好处滴!”

“胡说体窍开张。汗出若浆小心你的元气都没了。”开着玩笑的绯儿再故意把鼻子凑过去闻闻。然后捏住鼻子“把窗户都开开吧该透气还得透气。”

说完主仆二人各自绕过小朱把四扇窗户都打开。期间谁也没搭理小朱小朱也习惯了自己没事找事地理了理桌上悬挂的几支管笔但毕竟不熟悉业务一支‘青花瓷狼毫管笔’骨碌碌滚落在地啪嗒碎成碎片。曹化淳连忙过来收拾绯儿则一脸讥笑看着小朱。

“呦可真是难得毛头倒是没事儿换个笔管还可以再用。”

“绯儿你来干什么?今天不是说去医会的嘛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小朱在打岔。

“嗨我去也没什么用只是过去看看疗效罢了那几只猴子伤口今天都封口儿了。”

“喔那就好看来这鱼胶确实有用。”

“是没错…”

呵呵还记得‘鱼胶’吗?就是钱谦益的那个红颜知己希亚娜向国家推荐的海军外伤用药。然而因为温体仁跟钱谦益不对付所以从中作梗使得希亚娜希望‘大明以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海军药品’的计划流产。但希亚娜并没有死心去年重新报送了这个计划只是这次在药品中添加了三味草药名字也变成‘三香金创散’。温体仁最近也顾不上跟钱谦益较劲了所以这项业务顺利得到‘仁兄’地批准正式提上议程。

但小朱毕竟不是疯子他特意叫‘一体堂宅仁医会’在动物身上做了药物试验并且选派宫里懂医药地人过去监督绯儿自然是不二人选。现在的‘医会’已经成为一个正式地官方机构了只是因为国家财政困难所以并没有财政拨款。但因为有了皇家支持的金字招牌起码远看1oo不用担心资金压力。全大明的医官和护士也都归‘医会’管辖。绯儿现在的职位中除了安乐堂司堂女官外还兼着‘医会’的护士长官。

这次动物试验的效果一直不错所以绯儿今天是最后一次过去查验。看到小朱情绪高涨绯儿抿嘴一笑:

“皇上鱼胶的事儿就先这样吧。我刚才回来时顺道儿去了趟德内集市您猜猜我买到什么了?”

“德胜门内?那地方不就是卖豆汁和焦圈吗?你不会买了…”

“哎呀谁不知道万岁爷不喜欢豆汁呀我买了一本书徐老大人的《北棉录》!”

“《北棉录》?怎么跑到德内的集市卖了?”

“可说的是我特意叫儿去扫听了您猜怎么着?这书原来是天作地丁朝昌印的。”

一本明显粗制滥造的盗版书籍就这样呈现在小朱面前看的他实在有些愣怔国家现在没有知识产权概念这是他搞出来地。但现在终于自食其果。他最尊敬的老大人地创作结果就这样被翻印出来。

纸地质地很差有吞墨现象还有前后页互相晕染的情况不过叫他稍感安慰的是这本书里的错别字很少页码也没有错误。显见得现在的人们对文字的敬畏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很认真的用加粗字体注明。本书作者是徐光启只不过版权分成为零。

“丁朝昌一

服的他印书干什么?”

“呵呵现在地这本书可是最有名的了。国家现在拿到了那么多的土地该种什么怎么种都要从这本书里寻因由的。明白了吗?”

“我明白什么了我?曹化淳你去找杨春问问究竟怎么回事儿?”

“是。”曹胖子刚才还冒汗呢。现在早吓得起鸡皮疙瘩了杨春和老丁刊印《北棉录》的事儿。他当然知道底细眼见皇上有点起急冒火连忙就往外跑但刚到门口又被小朱给叫住了。

“哎等等”小朱双手揉揉脸忽然叹了口气“唉洗衣行的人。想赚点银子也没什么奇怪的。朕不问庙堂却降罪小民实在昏君所为!这事儿你们千万别难为那个老丁叫他把所有的书都卖给宫里吧。这银子朕出了。”

“是是。”曹化淳悄悄的又开始重新出汗。

“另外你交待好杨春之后。去跟外面的人说清楚老大人地书刊印可以但必须提前跟老大人打招呼。不打招呼的所有贩卖地银子全归老大人好吧?”

“好好!”曹化淳只是答应却没再动脚步因为他经验丰富皇上还有话没说完。

“再有给朕打听打听消息。国事这么多偏偏都推给洪承畴、贺逢圣、温体仁还有朕这四个人身上真是不知道这些个‘爱卿’们究竟在忙活什么?整天不知所谓!去吧。”

……

随后的日子里直到春闱举办小朱终于由一本书开始顺藤摸瓜的知道了自己手下的这些个官僚阶层都在忙活什么。

先一帮财迷老鬼人手一本《北棉录》。这本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徐光启之前还写有一本书《北耕录》。从名字上看北棉的涵盖范围似乎小于北耕。但实际上老徐搞了一个大乌龙出来。《北棉录》介绍到的知识涉及的范围要远远越《北耕录》。红白薯和棉花。里面以棉花为开端详细介绍了中国北方——甚至是整个北方亚洲——农业植物的适种区域。

这可是植物红宝书啊有了这本书官僚皇商集团地经济利益将得到最大的体现。因为国家现在的行政区域被划分了内外两个部分。内省:两京十三省的旧有版图。外省:辽东山海关开始到达库页岛北端、正北河套镇开始到达北海南端、西北从嘉关开始到达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宰桑泊、西南由嘉关开始到达狮子泉河(印度河)流域。

偌大的外省领土面积是内省的一倍还强。地广人稀盆地湖泊众多虽然有沙漠现象但适合耕种地土地依然广阔。

因为国家在内省中严格施行‘限地令’所以所有的豪强、士绅、官宦、贵族都决定一定要在外省的筹建初期尽量拿到尽可能多的土地。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合作方式国家出政策、起战争;百姓出人作战、出力建设;那些资本者出钱出物资、得到土地。

得到土地后投资者负责经营税赋老百姓负责耕种劳作国家负责安置军队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面开始大量刊印《北棉录》。并且在《北棉录》的指导下大家纷纷聚拢过来蹲在香山娘娘府门前的牌楼下开始分赃大会。

真正意义的皇商是十家但真正得到实惠的是五家分别是舒稷(晋、皮马)、施复(江南丝绸)、张瀚(江左棉纺)、杜宏门(徽粮茶)、刘奂堂(鲁瓷器)。后续参与商业谈判的是三家:田家、曹德辛(太监军工)、朱廷璋(皇族宗业)。另外两家属于平民没有参与进来:童九斤(玻璃)、老丁(洗衣)。

这样一来。就需要大家分别做出各自的让步田家是‘国债可换购土地’政策的先行者姑爷还是承天府的军界翘楚谁敢不给面子?于是落日牧场、青海湖、双陵湖一带地生意酿酒啊、毛皮啊、还有最大的奢侈品马匹就归田家了。

舒稷不仅是蒙古巴音汗还是富平侯而且拥有赫赫战功但人很低调主动向皇族转让了名下大部分产业。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温泉关到北海一带的金矿、银矿、铜矿、毛皮、马匹等等都归舒稷代表的晋商集团打理了。

剩下北疆一带的器材业归刘家毛纺业归施家棉纺业归张家饰主要是玉石归杜家。

南疆一带的农副产业主要是榨油、制糖、水果、桑蚕、麦子等等归整个内廷的代表曹德辛所有。这里要明确一个问题杨春既是田家的代理也是曹家的股东所以他委托老丁刊印《北棉录》的原因。也就清楚了。

辽东那边有些复杂不仅有煞星吴三桂。老滑头毛文龙还有非人类地李成梁所以辽东的粮食、东珠、金矿、药材等产业全部归由七家商系(没有田家)加上毛家、祖家和善友教平均分配。

看看这种复杂的利益分配其谈判过程得有多么复杂?更复杂的还不在这里因为诸位皇商是没有权力拍板的每一条新的动议出现都要请示背后的大老板们。大老板之间还存在复杂的党派纠葛所以这样的谈判。尽管一年前就开始了但到现在才初步划定了一份备忘录离最后敲定。还有一段时间。

这才是第一件。

第二件就是选派合适的人手过去。老板们是舍不得离开内省地所以外省的各种产业都需要寻找最合适地人手去打理。这些掌柜的不仅要值得信赖还要拥有高的管理和经营技巧也就是职业掌柜。至此一种新型劳动生产关系正式出现——脑力劳动、管理知识这些软性交易商品明确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

职业官僚的出现意味着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正式转变。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制度向资本制度的正式转变。

以聘任代替原有的匠籍制度以合约代替原有地道德约束以‘掌柜的’控制微观上的经济运行以‘大老板’

观上的国家运行尤其是‘实质上’和‘名义上’都最高地权力决策层。这样的政治制度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

但选拔‘掌柜地’可不是什么容易事儿总要双向选择啊所以诸位大员大佬们全忙活这事儿去了。这就是大明官场忙活的第二件事儿。

第三件事儿是取消战时军管制。

我们知道小朱在温体仁的提醒下大举借贷维持战争总债务达到了3.2亿两白银之多这些债务中既有大量的金银铜钱多的一部分是以‘实物折价’出贷的。因为很多物资被运送到外省用来安抚当地的部落居民。这就造成国内物资严重短缺而国家借来的银子还要二次投放市场所以整体物价的高企就出现了跳跃性增长。为此温体仁、洪承畴加上半瓶子醋的皇帝联合出台了‘战时军管制’主要是针对有限资源采取‘配给放’制。

这无疑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制度举个例子宫里的小太监春熙省来省去也不过剩下半斤的红薯。这可是皇宫的放数量那民间、官场、诸省的定额就更加少的可怜了。在战争没有结束时大家还能忍毕竟一切为了战争嘛这点觉悟文官集团还有。但现在战争结束啦!!!胜利啦!!!所以他们坚决要取消这项使他们无法享乐的制度。这就立刻引出第四件事儿:弹劾洪承畴结党营私。

这里又出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习惯要想取消或者更改一项政治制度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当初这项制度的制定者给灭了。晚唐的牛李两党北宋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前朝地张居正和严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任何政策的出台可以说都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的。没有任何一个文臣会怀着‘整垮国家’的目的来瞎折腾。既然都是‘为了国家’又何必非要置对方于死地呢?

毕竟社会文明程度还不高啊文官集团为了取消‘战时物资配给放’制很习惯性的开始出手既要搞倒温体仁还要整垮洪承畴。而且效果还挺好温体仁公开提出明年退休了。洪承畴则正式被打上了‘结党营私’的烙印还是那个不是理由的纯借口:孙传庭。

在文官口中的‘洪党’架构还挺全面:主脑是洪承畴(兵部尚书)。骨干是孙传庭(西安府尹)大将是曹文诏(山陕都帅);外援分别是:刘宗周(顺天府尹)、陈奇瑜(庆天府尹)还有一个左良玉(湖广督帅);跟班打杂地基层干部更是涵盖了军、政、经济、思想、人文各个层面分别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左懋第、傅山、陈确、韩霖。

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是如此的振聋聩以至于并不知道他们的小朱阁下非常愚蠢地整整十三年置之不理。这样的浪费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实与其说是‘洪党’不如说是‘孙党’但谁让洪承畴是兵部尚书。下届内阁的热门人选呢?那就叫‘洪党’了。

这个所谓的‘洪党’是怎么形成的呢?很简单山陕经济特区的建立。使得西安府治下成为全国最具备活力的省份面对这样具有蓬勃活力地地区凡是思维活跃思想另类的广大学子都会被吸引过来正所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嘛。这些人到达山陕地具体原因是各不相同的这点以后再介绍。这里只是要明确一点为了争夺下届内阁的名额。针对‘洪党’的运作是文官集团忙碌的第四件工作。

温体仁要离开国家权枢了。周延儒自成一系他并不是东林的人。而比照上届内阁辅、次辅同时退休似乎可行。于是。大家就开始了内阁名单的争夺内阁是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这点没人会否认的。但要想担任阁臣。先要具备官声或者业绩业绩是什么?这就引出下面第六件事情策划。

之前的行政架构中军系参与管理地痕迹太多文官集团是很不适应的。但要想扭转这个现象文官集团就必须要拿出一个说得过去的方案。步骤是先了解实际情况然后再拿出设计草案途径就是通过督促修路的那些人。于是选派各地地科道官员担任‘驿路修筑检点使’就成为最先的权力争夺主战场但好在这些人的共同利益是一致地所以波折不大。之前的程远方、程品博叔侄二人就是这种背景上来的。但这些人的调查了解效率太慢于是大家只好病急乱投医随便抓几个现成的事情来说事儿一共三个:春闱、移民筑路、献俘。

春闱看着是没大戏唱了温体仁已经是主考官了嘛!但别忘了考题可是早早就公布的大臣们完全可以从容安排。曹化淳报上来的‘民论总汇’看得小朱昏昏欲睡的原因就在于此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现在过早暴露好方法对春闱的结果很不利啊!只要选择好合适的考生然后把集合了党派智慧的策论送给他则此人必将状元及第。

移民筑路这个问题有皇商系在帮忙因为通衢路网的建设不仅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商品流通所以贪污现象居然很少因为这是在给他们自己干活都是他们自己的钱。这种因为‘贪污贪的心疼肉痛’而出现的清廉景象未免有些黑色幽默。

通衢路网一旦建设成功这将是极大的政治功绩内省的路网明年就可以大面积竣工届时只要将这个功绩安排在合适的代理人身上内阁之中将必有其一个位置。

最后就是献俘。大明2年间还是非常安定的是从古至今最稳定的一个朝代出现过的献俘只有三次但一次比一次恶搞。好不容易算是被他们赶上了一个真正的、伟大的献俘。而且是连续四年每年一次这可太好啦!有运气赶上传奇时代。即便短寿哪怕早生都是值得的。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第一次的献俘将领是吴襄。

辽东利益地分配上河农庄、济雪连星堡农庄都归国家所有;药材、木材、东珠、皮货、

近的沃土都是毛文龙的自留地。这两方面文官过的。

但吴三桂那边却做出了非常大的让步不仅把大批肥沃的土地、煤矿、铁矿等全奉送给了皇商系;还在奉天府的文官架构上。表现得很是谦虚谨慎。条件就有两个:锦州、广宁、长春三地的农庄归吴祖两家经营;袁崇焕的问题上给予吴三桂最大的政治助力。

这条件可太优厚了因为沈阳周边被开地非常好这就是现成的钱啊!文官为了感谢吴三桂的慷慨不仅答应对付袁崇焕;还在献俘的仪式上进行了非常奢华的设计甚至出于自我表现的心理还搞出了一个募捐活动。理由是:

“国家好不容易盼来了伟大的献俘做臣子的。理当自掏腰包组织这次活动坚决不让国家再掏一分银子。”

以上就是文官集团在忙活的事情腐败吗?也不能算毕竟没有一个人敢于触动国家利益的最底限税赋。小朱会同温体仁在外省税率上核定了一个非常高地比例35%。却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这些资源属于白来地有军队保护。有移民生产回报是无穷的

……

“唉!”小朱看到这些汇报的时候已经快点状元了。他头很疼。因为他真的很无奈最近这段时间学子风波已经逐渐冷却。小朱已经可以静下心思。一件事儿一件事儿的处理先是要摆平戴羲问题。

戴羲这个人符合中国人的所有道德标准。归国后戴羲明确表示不想当官只想归隐要么着书立说要么寄情山水。这样的脱叫全天下的人无不对他产生有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仰慕之情为此小朱特意找来了鸿儒社的当家人钱谦益。

老钱是戴羲地老朋友他们老哥几个:黄道周、方孔炤(方以智父)、夏允彝(夏完淳父)、侯(侯方域父)、傅之谟(傅山父)等人现在都处于半赋闲状态但在政坛的影响力却非常强大。看看他们的那些个好儿子就明白了。

所以要想彻底的平息戴羲风波只能先在钱谦益这边取得共识。

“钱先生啊戴羲大义堪称国之重器。而器鼎之重在于民心而非用。但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吾皇圣睿臣受教受益!”

小朱现在地口才已经很不错了他的意思很简单戴羲是英雄而如果英雄被无辜利用成为党争的地手段就实在太过分了。其实以老钱的性子本来也不愿意这么干的。现在觉皇上已经有所察觉惊羞哀怒百感交集。赶紧深深鞠躬随后继续表态:

“从容淡定不计名利臣望止项背矣。现陡起风云实在是吹皱春水。臣臣也是愤而慨之的。吾皇放心臣定要尽忠尽力。”

“唉先生也无需再自怨自艾了毕竟你我君臣同时打赢了三场阵仗我汉家旌旗飘处无不望而臣服至于戴羲嘛朕已经叫御用监的王坤为他打造一件竹节珊瑚树了等颁赐的时候再允他一座牌楼想必可以了吧?”

“呃”钱谦益很感激的拱手谢礼他知道这是皇上在送台阶呢“皇上当年南京地方因为误传戴羲已夭曾经立起了一个牌坊再立的话恐怕戴羲不愿承受。不如不如于应天南和设立一个雪溪书院。取自《雪溪图》以赞誉戴羲可比摩诘先生。”

“呃”小朱一愣半响方才醒悟钱谦益说的是王维。毕竟是画画出身对于一些画家的名字还是有点印象的。想起来之后立刻点头应允:

“好戴羲出任雪溪书院的祭酒果然配合朕许了!再有学院的银子由户部支取吧。”

“如此足堪佳话!”

“哎呀这件伤脑筋的事情总算是可以消停喽。”

都轻松下来的君臣二人相顾莞尔。珊瑚是宝物珊瑚树?哇!然后再雕琢成竹节的模样用来形容戴羲既是国器又是节臣。然后天子出钱亲送他一个学院。呣做到这个份上也算差不多了。再加上学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别处又临近放榜戴羲风波也就正式平息下来。

紧接着就是温体仁主持的科举党派政治再次显现。

“皇上今科举子中通州魏藻德文章曼妙字字珠玑已当会元请吾皇御座太极殿!”

一边领着内阁诸大臣从文华殿奔太极殿走小朱一边琢磨这个魏藻德小子今年35岁北京通州人属于很难得啦!为什么自古科举之中向来北地比不过南地原本小朱还琢磨着找个机会跟诸位大人们说一说别总点南地的状元毕竟平衡才是根本!

但巧了还没等小朱把想法说出来呢温体仁已经推荐了一位北地考生。小朱心中明了这件事儿上‘仁兄’失策喽为什么?很简单温体仁最讨厌江南的东林系所以在殿试前进行推荐时刻意从北地考生中筛选。然而诸党的政治谋划更加曼妙一定早就预判到这点所以提前在北地考生中进行了安排。

‘算啦不考虑这些了通州就在北京旁边是时候给北京人一点乐趣啦!’

小朱倒还想得开因为他相信党派力量敢将崇祯十三年的状元郎送给顺天通州的魏藻德必然有他们的道理。这种感觉在看到魏藻德的考卷之后更加强烈。仔细阅读了考卷之后小朱的心中甚至还存了几分庆幸。

‘两股政治势力都选中这个考生不是没有道理啊!’

魏藻德提出了一个观点:实际控制!并且眼光放的非常之远不仅辽东、蒙古、西域甚至放到了南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