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0 章(1 / 1)

穿越八零成大佬 琅绣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金钱了。

  到时候我们请个人过来,专门搞家务,这些琐碎小事你就不要碰了,专心挣钱就行啦!”

  李心兰骇笑:“那怎么行?家务事也就是几手工夫的事,这个都请人来做,那是以前地主家里才有的作派……”

  “我觉得小楠说得对,”高成功忍不住插了话,“现在很多人都是在外面做生意,就专门请了人过来做家务。

  这也不是什么作派不作派的问题,是各人有需要。有人只会做这些家务,能靠做这个挣钱,对她们也没什么不好的。

  兰妹子你就不同了,同样的时间,你花在做生意上,能挣出更多的钱,何必还花在做家务上呢?还会累着自己。”

  很多夫妻的争吵都源于做家务。

  丈夫觉得做家务应该是女人做的事,回来后万事不揽,只管手脚长摊地歇着。

  即使是同样要上班的女人,回来也半点轻松不得,做饭做菜,扫地拖地,抹桌子洗碗洗衣……

  一年到头地忙活,还不得丈夫一句体谅,甚至有时候还经常被挑剔什么饭菜口味、家庭卫生,换谁谁心里舒服?

  两口子过日子,互相体谅是必须的,但是在外面工作都累,回来后还要做家务,做多做少,做好做坏,总还是会有些矛盾,还不如一开始就请人来做。

  安幼楠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见高成功在这方面思想还挺开通,对他的印象更好了一分。

  琢磨着高成功最后那句话,又夸了她妈能干,又体贴了人别累着,似乎还真是有那么点意思?

  安幼楠打量了高成功一眼,见他说完了话正专心炒菜,也没点眉眼递给她妈,心里忍不住犯了嘀咕:

  这个高成功,到底对她妈有没有想法啊?

  高成功手脚也是个麻利的,很快就炒好了剩下的菜,几个人又等了一阵,才等到了下班回家的魏敏。

  魏敏一脸的疲惫,见家里有客,赶紧振了振精神:“高……成功过来了啊,你们该先吃的,不用等我。”

  她本来想叫“高厂长”,想到高成功已经辞职了,硬生生又换成了他的名字。

  李心兰和安幼楠现在住在何家,魏敏也是主人家的,哪能不等主人家回来就先吃呢?

  李心兰一眼就看到了魏敏脸色有些不好,笑着唤了她一声:“敏姐,我给你打盆温水,你先洗把脸吧。”

  魏敏应了一声,跟着李心兰进了厨房,就听到她轻声问了句:“敏姐,是不是今天出了什么事?”

  魏敏叹了一口气,跟李心兰之间也没有什么好瞒的:“厂里出的一批货被退了,厂长开会骂了半下午。

  几个生产车间的普通工人扣半个月工资,小组长和车间主任扣一个月工资。”

  魏敏就是车间小组长,她现在还有和李心兰合伙这边的收入,扣了一个月工资是小事,关键是——

  “可是厂里的设备都是二十多年前的设备,现在早就落后了,这些设备做出来的面料,哪有外面那些厂里进的新设备生产的好?

  现在退一批货回来就扣工资,因为不扣也确实发不了工资了,这个月算是扣了,下个月又怎么办?”

  厂里倒是想上几台新纺机,可是这些纺机都是成套的,从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到染色,要换就要一套。

  纺织面料的门幅不同,纺机就不同,短纤维、长纤维或者是混纺材料不同,就要换相应的纱锭。

  县针织厂现在哪里还有资金去引进这些新设备?

  越没钱换设备,生产出来的面料越卖不出去。

  就是李心兰这里,原来做头花还让魏敏买她们厂里的碎布头回来,现在她已经看不上那些布头了,都是用从市里小商品批发市场批回来的面料来做。

  这样做出来的头花,花色更新巧,花型更挺拔饱满,缀上珠片之类的,那叫一个精美,就是批发价往上涨了点,那边批发商也乐意。

  李心兰做着生意,自然通里头的事,听到魏敏这么说,也发愁叹了一声:

  “要是隔三岔五地这么扣,大家哪里还有心思上班?

  工资发不出来,到时候生产出来的面料更加不好了……这个不就是小楠说的那个恶性循环?”

  魏敏拿热水洗了脸上的油汗,这才觉得清爽了很多,拧干了帕子挂到洗脸架上:

  “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怎么说我们厂也是国家开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正儿八经招工进来的,总不能关了吧?”

  安幼楠提着箪箩过来打饭,听到魏敏最后一句,笑着接了话:

  “怎么不能关?再是国家开的,经营不下去了,越往后越亏损,肯定就得倒闭。”

  李心兰脸色微变,连忙喝住了安幼楠:“小楠,这事儿在你魏婶面前说说就算了,在外面你可不能乱说。”

  魏敏知道安幼楠是个有主意的,摆了摆手止住了李心兰:“小楠,你见识多,你给婶婶出个主意。像我们厂这样的,是不是以后真的会倒闭?”

  当年搞工业,各地不管实际情况怎么样,都大建工厂,实在建不了钢厂,什么制药厂、针织厂、纺织厂、内衣厂也都一呼啦地建起来。

  后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倒得最快的就是这些厂子。

以后的路怎么走?

  魏敏诚心问,安幼楠就直接掰着手指头给她分析:“我们县里的针织厂,原料是不是从本地就能收到?

  交通是不是便利,车皮或者是货车能及时发货出去,运费还能便宜?”

  魏敏愣了愣,缓缓摇了摇头,永吉县并不是棉花产区,针织厂的原料要从外面运进来,生产出成品后,还要再运出去。

  光是这一样,成本就比那些棉产区要贵上一层,更别说县里还不是什么交通枢纽,做什么都要到市里去转车,交通方面并不便利。

  安幼楠两手一摊:“除非有资金注入,能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在质量上把别的厂子比下去。

  不然的话,什么优势都没有,价格还降不下来,不淘汰这厂子还淘汰谁?”

  魏敏脑子也会想些事,不然她也当不了小组长。

  仔细想想安幼楠的话,觉得确实说得对,可是在厂里做了一二十年了,一想到有一天厂子居然会倒闭,她的心里就说不出得难受:

  “小楠,你觉得……如果厂子倒闭了,国家会怎么安排我们?”

  怎么安排?

  听说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从头再来》让无数下岗工人摔了手里的碗,吃不下年夜饭。

  几十年后,一些收费站撤站,也有收费员哭着说她做了十多年了,除了收费别的什么也不会做,以后可怎么办……

  人无无虑,必有近忧!

  安幼楠叹了一口气:“真出现这种情况,不会是县针织厂一个厂子的事,全国很多地方很多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