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出舱。”
“你们当时更换传感器时中途休息了吗?”
“没有。”唐跃摇头,“老王是个工作狂,我们打着手电搞定的,但是麦冬一个人不能这么做,人手不足容易出问题。”
老猫点点头,摸了摸自己的耳朵。
“太阳升起后,开始第二次出舱,任务是拆开传感器外壳,拆除c1002号导线,这是根深红色的导线,位置比较深,它的上层还有b3074号与b3075号两根线,想更换c1002必须先把这两根线拆下来,这个操作很麻烦,会耗费大量时间,在这个阶段不能急着更换导线,把三根导线全部拆除后带回空间站。”
“这一次行动麦冬得带上修理套具……需要用到的东西很多,我得列一个工具表。”唐跃在白纸上画表格,“操作时工具绝对不能丢失遗忘,带出去多少,就得带回来多少。”
“到时候你得提醒她。”
“我会提醒她。”唐跃指了指手背,“你知道我们以前是怎么做的么?我们用一张小纸条,写上所有注意事项,然后贴在手背上,完成任务之后一项一项地对照。”
“太阳落山之前麦冬必须返回空间站,准备进行第三次出舱任务,这一次出舱麦冬得带上备用零件,把备用的导线与b3074,b3075带回传感器,把导线全部装上,把盖子盖上,螺丝全部拧上,到此为止,修理工作才算是完成。”唐跃接着说,“万一她在第三次出舱时没法完成工作,那么还得第四次出舱……当然,如果一切顺利,她能在第三次出舱时就把任务圆满完成,这是最好的。”
“有没有应急预案?”
“如果第一次出舱评估状况时发现问题远比想象的严重,无法修复,那么我们就放弃s1电池组,所有行动计划废弃,麦冬立即返回空间站。”唐跃回答,“缺乏s1电池板,联合空间站仍然能正常运行。”
除了战略性放弃,他们也没什么其他应急预案了。
唐跃把写得满满当当的白纸推给老猫。
老猫从上往下仔仔细细地看完了表格,一字不漏。
“ok?”
“ok!”
第二百七十二日(1)全都是泡沫
麦冬睡了一觉醒来,距离太阳升起还有四十分钟。
唐跃和老猫早就守在昆仑站里了,他们一直在讨论细化操作步骤,确保算无遗策。
“麦冬小姐,详细的修理方案和操作步骤我已经给你发过去了。”老猫把摄像头扳过来,麦冬的通讯系统上闪现出一个硕大的猫脸,“你确认一下。”
“嗯嗯嗯。”
麦冬正在吃东西,嘴里塞得满满当当的。
女孩打开表格,密密麻麻的字迹跳出来,唐跃事无巨细,每一条注意事项都列了出来,甚至包括解开机械臂的锁扣时先迈哪只脚更方便。
“喔……”
“怎么样?”老猫问,“麦冬小姐,你觉得任务难度如何?”
“没什么问题。”麦冬缓缓地点头,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文档,“只是修个传感器对吧?小事一桩,难不住本姑娘的。”
“那么现在是疑问解答时间。”唐跃插了进来,推开老猫,“麦冬你要仔细阅读这个行动步骤,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力求把计划的每一步都理清楚,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好,我明白了,让我看看……”
老猫离开座椅,唐跃和麦冬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它还有点时间,可以出去照看一下电池农场中的太阳能电池板。
每天展开收拢电池板的工作并非由唐跃一个人完成,老猫有时也会帮忙,但它显然比唐跃要悠然得多,唐跃套着臃肿的明光铠干活,累得哼哧哼哧,像是地主家里的长工,而老猫背着爪子从电池之间逡巡经过,就像是那个地主。
老猫打开气闸室的舱门,站在昆仑站的门口,抬起头仰望天空。
它的猫眼不是高倍望远镜,没法清楚地看到联合空间站,但老猫很清楚那座飞行器每隔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就会从自己头顶上掠过一次,如果是在夜间,反射阳光的空间站会像星星那样发亮,并以极快的速度掠过夜空,这让它在几乎静止的背景星空中非常显眼。
有些夜晚唐跃和老猫就守在昆仑站的窗前,等联合空间站从天边出现,接着就联系麦冬,跟她说“我们看到你啦!”
麦冬已经独自一人在空间站上顽强生存了两百多天,没有后援,补给断绝,这在整个人类航天史中都是惊人的,从尤里·加加林与阿兰·谢泼德小心翼翼地踏进太空的那个时代开始,一直到全球合作进行火星登陆的二十一世纪中叶,都从未有人面临过唐跃与麦冬此刻身处的境况。
老猫作为一个机器人都禁不住感叹,天知道这两个年轻人吃了多少苦,他们还只是初次参加火星计划的年轻人,是日后登陆计划扩大开展的预备人才,比不上老王老汤的沉着冷静和经验丰富,但噩运偏偏就降临在了这两个人头上。
麦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了。
长期的失重环境和严重缺乏营养,正在逐步摧残这个女孩的身体,麦冬从上个月开始就戴着帽子出现在视频里,她没有解释原因,但老猫清楚这肯定是因为严重脱发。
高辐照破坏了毛囊细胞,生发层坏死,头发就会大把大把地掉,这是健康状况恶化最直观的表现,以往任务中宇航员们会服用抗辐射药来避免这种情况,而麦冬的抗辐射药物肯定已经吃完了。
如果不尽快把麦冬接下来,老猫不知道那丫头还能撑多长时间。
但最见鬼的是空间站上根本没有可以用来降落的载具。
唐跃提议使用鹰号飞船的上升段,他认为鹰号飞船的外壳可以扛得住热障,这是唯一的希望。
从理论上来说,鹰号飞船的隔热瓦确实可以抵抗空气摩擦的高温,尽管鹰号飞船是一次性飞行器,但隔热瓦的设计仍然有冗余,克服热障的可能性就在这点安全冗余上,当初工程师们为了保险起见多涂的这几毫米烧蚀材料,就成了麦冬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在逻辑上能说得通,唐跃自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难题,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令人振奋。
他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跨过接下来的几道难关了,老猫从唐跃的乘员休息舱门前走过,都能听到他在里面念念叨叨,什么“反推降落”,什么“空气阻力”,显然是彻夜未眠地思考安全降落的难题。
真难得有什么事能让唐跃如此上心,他那核桃大的脑容量大概全部都放到这上面了。
老猫靠在昆仑站的舱门上,随手捡起脚边的一颗扁平石子,捏在爪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