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1 章(1 / 1)

深空之流浪舰队 最终永恒 2000 汉字|23 英文 字 2个月前

去了。就好像突然出现了两万多个小太阳,把整个大地完全照亮!

从地表上看,强大的等离子脉冲划出了一道道肉眼可见,延绵数万公里的日光灯。

21400个小型引擎组成的功率实在太强,摄像机已经充斥着一片白色的强光。甚至连这位直播的记者小姐姐都呆愣了那么几秒钟,紧接着,她才回想起正事,调小摄像机的光圈,开始科普微波推进方面的常识。

“啊,隔了这么远的距离,我们宇航服的温度还是上升到了300摄氏度……这完全就是一个个强大的小太阳啊……它们就是我们最新的引擎技术,微波引擎。”

“这种能量引擎的比冲非常高,可能已经到达了常规推进的极致……”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推进方式吧。”

“传统核聚变引擎理论喷气速度最高可以达到20000千米/秒。微波的反推速度就是光速,粗略的算300000千米/秒。看起来后者比冲高15倍以上,不幸的是,这一类纯能量引擎能量消耗极大。”

“微波引擎的推进消耗大概在100兆瓦/牛顿,聚变推进在喷气速度20000千米/秒时大约10兆瓦/牛顿。同等推动力夏,微波引擎的能量消耗,是离子引擎的100倍!”

“其实也就是简单一句话,总能量,总质量比一定下,比冲有一个最佳值,物质利用效率才最高……所以两种引擎的结合,才能够让飞船机动性达到最高。”

“当然了,对于超远距离星际航行而言,这两种推进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因为我们发现一种新的利用宇宙本身的宇宙弦推进……来自黄金太阳号人类分支的新科技!”

不过,根本就没有人搭理电视台的科普,地表上的工程师、科学家以及学生们,一个个全都在狂热的欢呼着,欢呼“昆仑山”的第一次远距离试航。

“等我大学毕业,刚好可以上飞船!哈哈!”

“真的有点儿迫不及待啊!”

一位一百多岁的中年人说道:“不不不,你们要知道,星际远航其实是非常无聊的一件事。绝大对数时间都要在虚空中度过……有时候还不得不冬眠,实际上可没有那么快活。”

年轻人摇了摇头,“但你们不觉得,这种星际旅行非常浪漫吗?而且我们现在掌握了新的推进方式……不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才能抵达另外的星球。”

“”感谢黄金太阳号的人类,我们什么时候向他们发送信息呢,我们的发展也很不错啊!”

……

而在“昆仑山”主控室内部,张远等人也在紧张地观察着飞船内的各个参数变化。说实话,因为这艘飞船的吨位太大了,对材料的性质以及飞船本身的力学结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所以,这艘飞船的绝大多数区域,都是由分布式结构组成的。因为单一的龙骨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吨位,所以与其说昆仑山是一艘超级母舰,不如说是36艘大型飞船联合而成的!

其航行的复杂度,相互之间的配合,远远超越了曾经的“地球时代号”!

“幸好多了13台万能工厂的生产力,否则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生产出这么多的新材料。”张远紧张地看着屏幕上的各种数据,到现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命令都是由人工智能执行完成,人类能够操作的部分非常小。

“昆仑山”还在某些部位,特别是传感器位置,采用了和万能工厂类似的生物材料。

第两百九十七章 海燕SPACE-III

这些生物学组织也是最新的研究进展,它是dna、蛋白质以及几丁质等有机物组成的复杂材料,虽然在强度、韧性等性上比不过材料金属以及纳米材料,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第一,生产速度快,产量高,修复起来非常简单,甚至还有一些自我修复的能力。

第二,拥有非常强大而又准确的信息反馈能力!

即便这些生物材料,并非真正的生物,但却有类似于生物的应激性。这种应激性就像一个人体一样,哪里疼痛了,哪里酸胀了,都会得到及时的反馈。而且其稳定的反馈能力是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无论是仿生学机器人方面,还是飞船内部的各种传感器方面,都用得上这种新型的生物材料。

随着昆仑山引擎的全功率开启,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屏幕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数据报告,“ d1334号能源室温度超标,疑似输出功率不足,原因待定……”

“报告舰长,112区域出现可能存在的金属疲劳现象……”

“j5方向的观察室出现故障,原因不明,有待排查。”

一条条跟踪报告汇总到舰长室,张远认真看了一阵子,不过全都只是小问题而已,没有所谓的橙色警告以及红色警告,所以费不着亲自下达紧急命令。

而前方的六万公里处,有着一只由26艘中型护卫舰以及一艘大型驱逐舰组成的宇宙舰队!

每一艘的护卫舰的吨位大概在六千吨左右,长度约240米,就如同曾经的航空母舰大小。

这行护卫舰的型号名为——“海燕space-iii”,采用了大量的纳米复合材料,所以才会如此轻便。

算起来其体积已经不算小了,但和昆仑山比起来,就像一只只小鸡仔一样。

每一艘“海燕”,能够装载40艘小型无人机,26发大型星际导弹、6门小型电磁炮以及数量不等的小型拦截激光,能够有效打击100万公里内的目标,其的机动性也比昆仑山强大地多。

这已经算得上是一只真正的星际舰队了!

张远看了一眼屏幕,前方编队之间的间隔距离被控制的很好,暂时没有飞船脱编的迹象。

而另一个屏幕上,显示着一系列的数据,前方的军事部队正在不断地加速当中,加速度为5米没二次方秒。

“昆仑山”目前的加速度为千分之三米每二次方秒。

对比那么大的飞船体量,这个加速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太空航行嘛,本身就是蜗牛般的速度前进,这一点大家早就有心理准备,所以看完这一系列的参数后,张远也算是轻松地坐在座位上。

“这样看,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经过一番检修后,我们就能够开启真正的深空远航了。”

“本来还想对外发射殖民舰的呢,没想到我们本身就是这一批新的探索者了。”

“我觉得,这五年的时间,还可以造一两艘‘鹰隼-ii’型号飞船,增强军事能力。”

“这个应该没问题。”

“鹰隼号”号驱逐舰,当然是海燕的升级版本,吨位更大,攻击能力也更强,目前的人类只建造了一艘。

看着眼前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景象,张远、李振东几人也是感慨万千,不停地讨论着最后五年需要发展的东西。

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