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7 章(1 / 1)

请你在黎明之前呼唤我 陈施豪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杀,一半驱逐。裴偓见机得早,投奔鄂州去了,王镣却成为真正阶下囚,没了以前贵宾般待遇。而整个城池被洗劫一空,王仙芝、黄巢带着他们的破坏军团把值钱的东西统统搬走,搬不走的固定资产-房子最后也被付之一炬,触目一片残垣断壁。

几十年建造的城池,几天就被破坏成废墟一片。

破坏,永远比建设简单。

战争,永远比想象残酷。

经过此事,王仙芝、黄巢两位合伙人产生矛盾决定拆伙。

带头大哥王仙芝多分点财产,带着3000人的家当继续南下湖北鄂州,名义小弟黄巢就少分点,带着2000人的家当北上山东郓州。

两位大佬从此各奔西东,虽然部队偶尔联合作战,但王不见王,两人到死江湖不见!

时间来到公元877年,这个春节,各方都过得不痛快。

唐政府不痛快,王郢在浙江闹,抓了政府官员鲁寔。王仙芝在河南、湖北闹;黄巢在山东、安徽闹;柳彦璋在江西闹;青、沧八百将士从安南回来,顺路在桂州闹;

江山摇曳,处处烽烟。

南诏不痛快,酋龙去世,上任的也是一个喜欢打猎、宴请的败家子隆舜(又叫法)。

隆舜上位后国号、年号一起改,国号改为大封民,年号改为鹤拓,然后就摊子一撂,专心游玩去了。

两国之间今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在大侠辛谠的斡旋下正式签订了和平协议。

王仙芝、黄巢都不痛快,招安谈崩,还需在成功的路上继续努力打拼。

于是,王仙芝很努力的占领了鄂州,黄巢很努力的占领了郓州,还宰了天平军节度使薛崇,三月,又努力的占领了沂州。

义军多点开花,官军处处挨打。

阳春三月,义军心情良好,前途坦荡。心情很好的还有朱温兄弟。

暖春三月艳阳天,是出游赏花的好日子。25岁的朱温也和哥哥朱存忙里偷闲骑马到宋州郊外游玩。

这一去,就邂逅了他的女神张惠,并立下了为迎娶女神而努力奋斗拼搏上进的宏伟目标。

两兄弟趁着明媚春光看风景时,远处风景来了。他们看见几百兵役保护着两辆精美宝马香车朝前方而去。

一看就是女人乘坐的,春光明媚易发春,两兄弟一时好奇心作祟,鬼使神差就跟着众人后面想看美女真面目。

同一方向的百姓陆续增多,两人跟在队伍后面也不会引起对方警觉。就这样两人跟着到龙元寺前总算看到队伍停下,车中人在丫鬟扶持下车。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端庄稳重,有贵族风范;一位十七、八岁的妙龄少女,眉清目秀,有大家闺秀的仪态。

那明眸善睐的眼神,举手投足间的气质,都让年轻的朱温深深着迷,这是在穷乡僻壤的朱温从来没有遇见过的一种风景。二十五岁的处男朱温发现自己迅速坠入了情网深深不能自拔。

一见钟情,这就是女神威力。

朱温是心动就付出行动的人,钟情之下,还假装上香的信徒和女神迎面错身而过看个仔细,心中更是欢喜。

二见深情,这就是少男青春。

等女神走后,朱温便和主客僧套起了近乎,侧面了解女神的家庭背景。知道女神是宋州市长(刺史)张蕤的千金,样貌才情都是一流。这张蕤和他还都是砀山老乡,貌似有共同点。

回来后,平时开朗,天塌下来当被盖的屌丝青年朱温第一次满怀心事的不想说话,时不时在一旁做出发呆、傻笑流口水、又愁眉的疯癫状,把二哥朱存看的是莫名其妙,还以为朱温中邪了。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疯癫半天,朱温对看不穿的对二哥坦白心事:“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教的为什么汉光武帝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了,我想当年的阴丽华也不过如此,我也想像光武帝那样,把我的‘阴丽华’娶回来!”

看来朱温抽空还是读了点书的,还知道阴丽华。

喜欢看光武帝和阴丽华的故事的人请百度搜索下,会有详细记录,也是个女神爱上潜力股的爱情故事,这里不多描述。

大龄未婚青年朱存比朱温还大几岁,比他还想要老婆,但他已经过了幻想的时期,于是很冷静的提醒弟弟现实情况。

“我们现在寄人篱下,能有个温饱就是万幸,还想什么娇妻美妾!没有努力,光靠妄想是不可能成功的”。

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有目标是好事,目标太高就有点好高骛远。

一个小地主家的长工想娶市长家的千金,这比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希望渺茫。

不努力的话,这种事情只能发生在童话里。

朝哪个方向,怎么努力?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想娶女神,需要有一步登天的捷径,常规方向的奋斗是不可能抱得美人归的。

古代一步登天的职业太少,除了当兵就是做强盗,朱温想不出别的。

这时王仙芝在濮州、黄巢在曹州起义的旧闻也传到了萧县兄弟俩的耳中,当兵晋升速度太慢,等有些成就,女神早就不知道便宜谁,可能小孩都会打酱油。朱温决定不走寻常路,做强盗。

“想要富贵,不是当兵就是做强盗。如今唐室已乱,兵戈四起。王仙芝在濮州起义,黄巢马上在曹州响应,像你我这般有勇力,若跟着他们一起,抢些美女、钱财还是很简单的,何必要在这里混日子,埋没英雄。”

贫穷的人谁愿意甘于现状?不甘于现状的人骨子里都有拼搏的愿望。

朱存也不愿甘于现状,他也想改变人生,想有钱、有房、有老婆。

兄弟俩统一目标,和家人说想外出打工。

古代是个“父母在,不远游”的年代,不过大哥朱全昱比较本分,毫不犹豫的接受了照顾母亲的任务,让两位弟弟放心去打工。

朱母就算再不舍儿子,也不希望耽误儿子们的前程,同意他们出去闯荡一番。

刘崇不同意也不反对,两人不是在刘家卖身为奴,来去是他们的自由,最多以后餐桌上野味少些罢了。

最体贴的是刘老太,不但给路费还准备了干粮让两兄弟路上不至于挨饿。

对员工做的这么周到的古今少有,发迹后的朱温没忘记这位可敬的老太,封她为“国母”,并给刘崇全家富贵。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刘家也被徐、宋两州人称为‘豢龙刘家’。

两人辞别大家在改变命运的大道上行去。

这一去,同是为梦想努力拼搏,哥哥运气不好,战死他乡,从此与大家阴阳相隔;弟弟好运不断,一路升迁如同开挂,最后衣锦还乡!

成功不是努力就足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