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7 章(1 / 1)

武侠世界大明星 殊彦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马身犯何条罪?

包拯:香莲母子将他告,

杀妻灭子罪难饶。

太后:驸马是我皇家婿,

庶民告官罪不容。

唱到这里,太后面色铁青,毫无疑问是被说中了心坎。

网上,弹幕里也是一片的666。

“高衙内也是真敢唱啊。”

“岂止敢唱?你不觉得高衙内将一切事情都料到了吗?回想刚才发生的事情,真是讽刺啊。”

台上唱戏的不知道弹幕如何吐槽,他们已经入戏了。

包拯:说什么皇亲与国戚,

王子犯法与民同。

太后:好一个胆大小包拯,

哀家讲情你不听,

我这里大堂来坐定,

看你把他怎样行!

唱到此处,现场连一个叫好的都没有。

再蠢的人,也能够听的出来这是在讽刺太后。

高大全有胆子将这些东西编排成戏再安排人唱出来,他们在现场还真没有鼓掌的胆量。

也就是网上,现在没有网络实名制,一大堆人在为高大全叫好。

“衙内牛逼。”

“论胆量我就服衙内。”

“从今天开始,我就是衙内的脑残粉了。”

“不畏权势的人听得多了,可是真正敢这么做的,衙内是最牛逼的一个。”

皇室和平民,终究不在一个阶层。

而反抗更高的阶层,是底层人民内心深处的共识。

只是很少有人敢表现出来。

高大全敢,他也这样做了。

所以圈粉无数。

再配合他从前做的那首《爱莲说》,高大全的人格简直无限拔高。

太后气的瑟瑟发抖,她当然看得出高大全在踩着她树立自己的形象。

可是碍于她的身份,太后保持住了矜持,没有现场发作。

她倒是想看看,高大全能猖狂到哪一步?

事实证明,高大全的胆量,超出她的想象。

台上,戏剧还在继续。

包拯——怂了。

面对太后亲自下场,他终究还是软了自己的膝盖。

他把秦香莲叫了过来,拿出了三百两白银,双手交与秦香莲,满面惭愧。

包拯(唱):这是纹银三百两,

拿回家去度饥寒。

教你儿女把书念,

千万读书莫做官;

你丈夫倒把高官做,

害得你一家就不团圆。

秦香莲(唱):人道包相是铁面,

却原来他官官相护有牵连。

三百两银子我不要,

从今后屈死也不喊冤!

戏台上的假包拯,面色羞惭。

戏台下的真包拯,同样面带愧色。

“教你儿女把书念,千万读书莫做官”

“人道包相是铁面,却原来他官官相护有牵连。”

“三百两银子我不要,从今后屈死也不喊冤!”

这一刻,无数的人心中都产生了共鸣和愤怒,为秦香莲,为这个世道。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文人为了表现自己的风骨,都自言蔑视官场。

可是论对官场的讽刺之声,即便诗文众多,却无一首能超越这短短几句话。

世人方才知道,高大全不仅能写出经典的诗词,也能作出传世的戏剧。

单凭这几句话,这部戏就一定能风靡九州。

PS:在书评区建了个龙套楼,想当龙套的可以去龙套楼回帖。

------------

107 终铡美(求收藏)

如果《铡美案》只是讲的男女情事,那说破天也就是一个家庭伦理剧,注定影响力有限。

可是最后,包拯一怂,让世人看到了官场现形记。

而秦香莲的两句话:“原来他官官相护有牵连”和“从今后屈死也不喊冤”,深刻的揭露了一个普通百姓在面对更高权力阶层的无奈以及抗争。

我改变不了你,但是我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

你包拯一样难逃官场黑暗,可是我秦香莲行得正做得直,不会拿你官家一分一毫。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态,却让世人分清了什么是美好。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界限可以模糊,但是底线不能跨越。

很多做官的人,都已经不知道何为底线了。

包拯本是一个好官,却也差点迷失。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向往官场的人还是很多。

但是亦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听到这里的时候,对这个深不见底的官场产生了恐惧。

纵然刚正如包拯,依然做不到独善其身。

他们,又能如何?

有人说,悲剧才拥有更大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传世的爱情,大多都是悲剧。

但是,高大全不喜欢悲剧。

他不想让秦香莲就这么黯然落幕,生活对这个坚强的女人实在太不公平。

他更不想让世人从此放弃反抗精神,他想告诉世人,反抗,是有用的。

戏台上,包拯银牙一咬,叫住了要走的秦香莲。

包拯:回来!

(唱)她母子三人泪不干。

香莲下堂把我怨,

她道我官官相护有牵连。

本当铡了陈士美——

太后:大胆!

帝姬哭。

包拯:太后一旁来阻拦。

有心不铡陈士美——

秦香莲哭。

包拯:倒叫我包拯两为难。

罢!

包拯摘冠。

包拯:拼着官儿我不作,

塌天大祸我承担。

刽子手!

将陈士美搭在铜铡案,

铡了这负义贼再见龙颜。

“好。”

“好样的。”

“包大人牛逼。”

唱至此处,已经是最后的高氵朝。

而经过前面的蓄势,不出意外,包拯敢于承担的行为,果然博得了满堂喝彩。

围观群众甚至顾不得是在打太后的脸,全都纷纷叫好。

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让人将情绪投入进去的,跟着里面的人物命运欢欣鼓舞亦或者悲伤沮丧。

现在,他们就已经陷入进去了。

现场如此,网络上更是沸腾。

很多人弹冠相庆。

“包大人,为官一任,终究不负百姓。”

“我对这人间,又恢复信心了。”

“包大人终于肯站出来为秦香莲主持公道了,为秦香莲感到开心。”

戏台上的秦香莲,已经和自己的子女抱在一起掩面相泣,场面极为感人。

在摄像机镜头下的这一幕,感动了万千百姓。

不过,有一批人,始终没有被感动。

那就是现场的这批文人,以及随着太后一起来看热闹的当朝诸公。

他们谁都不敢出声叫好。

就连包拯本人都不敢。

戏台里的包拯,行为固然大快人心,可是却也把太后得罪了个彻底。

现实里的包拯呢?

当激动的情绪逐渐退却,理智重新回到世人的脑海。

摄像头也适时的对准了看台,那里坐着太后,坐着包拯,坐着很多世人耳熟能详的名士大员。

这种场面极其古怪。

叫好声逐渐消失。

弹幕也渐渐无踪。

大家都知道,戏剧终究只是戏剧。

一切还是要回到现实。

陈世美所做之事,现如今已经无需多言。

只看包拯的决断就是。

今天这件事情,并未超出开封府的管辖范围。

太后看了一眼此刻已经面无人色的陈世美,语气不咸不淡,“今天看了一场好戏,哀家累了,想回宫了。嬛嬛,你不带着驸马一起回去吗?”

赵嬛嬛先是一愣,随即狂喜,飞快的点头,“皇奶奶,孙女扶着您。”

其余人还是沉默,包拯也没有动。

太后心中冷笑。

如果换一个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