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在文坛并没有太显赫的地位。
但是他的两个弟子程颢和程颐确实是厉害,二程之名,在儒家历史上也是避不开的。
更不用说二程之后的朱熹,在继承二程学说的同时,进一步把理学发扬光大,一度成为儒学的代名词。
也正是在二程和朱熹的不断抬高之下,周敦颐的历史地位也不断拔高。
以致于到了后世,都有人冠以“周子”称号。
现在周敦颐行将就木,而二程蓄势待发,朱熹羽翼未丰。
根据高大全目前打探的情报推测,理学这个怪兽,其实距离出世不远了。
而不管怎么看,高大全都是要和这个怪兽死杠到底的。
没办法,理学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直接就是要把高大全的未来堵死。
要是真让理学风靡九州,社会成了一摊死水,他还混个屁。
电视台就真的只能每天都放《新闻联播》了。
其实目前九州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高大全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
进一步,解放风气,真正进入百花齐放的盛世也是百家争鸣的乱世。
退一步,规矩森严,消弭诸多祸患的同时也会扼杀诸多活力,九州成为一潭死水。
对于统治者来说,退一步是更好的选择,所以理学永远不缺市场。
但是对于高大全来说,只有进一步,才有他这种野心家成功的机会。
谁敢退这一步,高大全只能和他——不死不休。
所以,从一开始,高大全就没有选择向二程低头。
李师师不知道其中的弯弯绕,她在震撼于高大全才学过后,猛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不由得脸色一变。
她本想替高大全隐瞒下来,但是想到这次是直播,收看节目的肯定不缺聪明人,所以还是问出了口:“衙内,《爱莲说》一出,您未来能选择的余地只怕很少了。”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这是主流世人的追求。
九州争锋,最绝巅还是王朝的动荡。
英雄也好,枭雄也罢,哪怕千秋圣人孔子,一样为自己在政坛所奔走。
而《爱莲说》,则把高大全架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他若是想要脱下这个高人的衣服,重新投入政坛,只会遭到世人的唾弃。
很多聪明人想通了这一点,不由得骂高大全一声“蠢货”。
高大全自然也明白,不过面对镜头,高大全声音掷地有声:“高某此生,不入政坛。”
这一句话,堵死了高大全成为政治家的可能性。
却让高大全的声望达到顶点。
------------
63 名震文坛
人是很奇怪的。
文人更奇怪。
在人类这个大群体中,文人向来都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比武者,文人能够青史留名的人更多。
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乎所有文人最终的追求。
所以世人可以看到,不管是再大的学术大家,大多都有过一官半职。
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诉求。
说的不客气一点,很多学术大家都是因为在官场上混不下去,才不得不研究学问。
亦或者研究学问积累名声,本就是为了自己将来入仕做铺垫。
但是文人是虚伪的。
他们知道世人最仰慕高人,知道皇帝也不喜欢企图心太重的人。
所以他们往往会给自己披一个高人的皮。
清流的声望,绝对不是重臣能够比拟的。
很多清流,到最后都自己打自己脸,最终还是屈服于名利之下。
正因为如此,如陶渊明这样的隐世,才能够做到天下敬仰。
真正说起来,陶渊明这种人存不存在,对于九州来说都没什么影响。
反倒是缺少了那些政治家,九州绝不可能是现如今这副模样。
但是世人不会这样认为。
都知道权力是个好东西,那没有权力欲望的人,自然就会被人高看一眼。
高大全要的,就是这个声望。
反正他本来也没想过入政坛。
退一万步说,他就算是入政坛,也不会挑大宋。
风波之地不说,皇室大权旁落,民间暗流汹涌。
江南州,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却绝对不是玩弄权术的好地方。
所以高大全不在乎损失什么,他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在官场摸爬滚打,和一群顶尖的精英明争暗斗。
别看八大派跳得欢,高大全并不认为他们有多难对付。
高大全始终坚信,九州真正的精英,三分之一在政坛,三分之一在军队。
还有三分之一,才轮到民间、武林,而且还包括天位和武神之间去争抢。
听到高大全说他此生不入政坛之后,电视机前,很多人都十分震撼。
高大全是高俅的儿子,而高俅是大宋的太尉。
所以高大全如果入仕,是相当高的。
更不用说他和赵构之间的亲密关系。
他这一句话,损失不可谓不重。
正因为如此,他的人品才越发坚挺。
坐在摄像机后,随时听到后台人员反馈收视率的赵构思绪起伏。
高大全,难道真的对权力心如止水?
赵构不确定,却为高大全的决断感到心惊。
而赵构身后,一个不起眼的属官低着头,不让别人看到他眼中的惊讶。
他只是在心中自语:“难道我真的看错他了?还是以退为进?”
太学。
所有在观看《师师有约》的学子都疯了。
不管怎么说,高大全都是从太学走出去的。
高大全的成功,太学学生自然也是与有荣焉。
“高学长说的实在是太好了。”
“高学长的人生境界,已经是我等不可揣摩的层次了。”
“那是,高山仰止,景行景止。”
“以后谁要是敢再说高学长坏话,我陈某人就和他不共戴天。”
高大全这一番秀,让太学生从此都对他死心塌地。
一个无恶不作的纨绔子弟,怎么能做出《爱莲说》这样的传世华章?
肯定是有人故意陷害高学长的。
程宅。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同样面面相觑,震惊莫名。
高大全的才学和决断,都出乎了两人的预料。
“那篇《爱莲说》,我感觉好耳熟。”程颢最先察觉到了不对劲。
程颐和程颢不仅是血缘上的亲兄弟,两人也确实没有什么秘密,同食同寝。
程颢知道的事情,程颐几乎都知道。
几乎是同一时间,程颐就想到了他的师父周敦颐。
“好像师父也写过差不多的一篇文章。”
程颐此话一出,两人都楞了。
半晌过后,程颢沉声问道:“有证据吗?”
程颐摇头苦笑:“师父潜心治学,根本没有名篇问世。就算是有证据也晚了,高衙内是绝不可能和师父产生联系的,真传出去,反倒是让师父凭空受了污蔑。”
周敦颐不是他们。
说句不客气的话,周敦颐在官场以失败收场,而后只能转向学术方面,不管是在政坛还是文坛,都没有太高的地位。
甚至都不及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