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1 / 1)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张佳音 2744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14章

  农村的大席, 即便是寒冬腊月,依然热闹非凡。

  大锅支在外头,热气腾腾,肉香四溢。

  各家搬出桌子、碗筷, 摆满整个大院儿仓库。

  仓库不能同时容纳全村人, 便分成两拨, 男人一波, 女人和孩子们一波,互相串换着添菜添饭。

  赵新山在开席之前, 只说了一句:“大家敞开了肚皮吃, 管够!”

  社员们便热烈响应, 笑脸挂在每一张脸上。

  其实两头猪的肉都当场按斤分好, 抓阄发给了各家,杀猪菜里,除了猪头是整个儿烀熟,基本都是剃干净剁稀碎的骨头和下水。

  但即便如此, 全村人依旧很满足, 有的兴起,直接唱起来。

  这一刻的味道,值得每个人回味许久。

  寒冬中的喜悦是滚烫的。

  哪怕是苏荷,也免不了受到气氛感染,阴转晴。

  杀猪宴快结束,天空中飘起细雪, 吃得满头大汗的孩子们不顾家长的呼喊, 跑出去玩闹。

  雪越来越大, 待到众人收拾完残桌, 地面的雪已经厚到可以没过鞋底。

  第一个半大小子拢起一团雪砸出去后, 大战开始。

  连傅杭都没能幸免。

  雪球砸到身上的时候,傅杭忍不住懵了一下。

  但就像是解了禁,村里的小子们毫不客气地向他扔出第二个雪球,第三个……

  刘兴学看不惯傅杭许久,一下子找到“报仇”的法子,团起一个雪球,砸向傅杭。

  林海洋双拳难敌多手,傅杭不能逃跑,也不可能被动挨打,便弯下了腰,参战。

  这个时候,众人才更清楚地意识到,他们还都是一群童心未泯的年轻人,尚未长成已担负重任。

  赵柯打从第一炮打响,便机警地躲在仓库门后,怕贸然逃走,不敢妄动。

  苏荷也是个边缘人物,“清高”地远离雪战中心,故作不在意地左瞧右瞧,就是不看热闹。

  两个人的视线相交。

  苏荷率先移开,又不服输地转回来,盯着赵柯。

  赵柯手掌朝下,冲她招了招手。

  招狗呢?

  苏荷看来,她就是挑衅,似乎在说“有种你过来啊”。

  她确实说不过赵柯,吃得亏记忆尤深。

  但苏荷更不愿意露怯,便硬着头皮走过去,“你想说什么?”

  赵柯指向人群后怯生生的包小雨:“那个小姑娘家因为她是女孩儿,不让她上学,每天在家里干活儿,可能十几岁就嫁人,换一笔彩礼给娘家。”

  苏荷本来打定主意,她说什么都当耳旁风,可赵柯说得话,出乎她的意料,引得她看过去,还皱起眉。

  她受父亲宠爱,不理解也讨厌轻贱女孩儿。

  “那孩子的爹是知青,他妈妈爱得死去活来,不管不顾非要嫁给有文化的知青,后来知青想尽办法回城,抛妻弃子。”赵柯指着宋瑞,“他妈带着他进城去找人,回来就大病一场,成日里怨天尤人,惹得父母早逝,他小小年纪就要在家照顾母亲,是受大队接济的困难户。”

  苏荷跟着她的手指,看向宋瑞,眉头皱得更紧。

  怎么有那么恶劣的男人?他妈也不负责任。

  赵柯又指向跟在牛小强屁股后,指哪打哪的树根儿,“他妈也是知青,抛夫弃子,他小时候发烧烧傻了,被亲爹后妈弟弟虐待,住在豆秸堆里。”

  苏荷忍不住骂道:“怎么这么坏!”

  赵柯没附和她的话,手指指向春妮儿,“她,嫁到隔壁李村儿大队,因为一直没生出孩子,被婆家骂是‘不下蛋的鸡’,不让上桌吃饭,虐待折磨得不成人形。”

  苏荷攥紧细嫩的拳头,正义感几乎要破体而出,“就没人管吗!”

  赵柯看着她气得胸脯起伏,“我们正在努力。明年新学校建成,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入学;树根儿名义上由大队照顾,实际跟着我们大队小学的顾校长和吴老师;大队发现春妮儿的情况,重重阻挠下支持她离婚回娘家,现在她每天都跟着大队学习上工。”

  苏荷的气微微泄了些,牙齿咬上嘴唇,愤愤地撇开头,“又想教训我?”

  赵柯淡淡地说:“没有,就是随便聊两句。”

  赵瑞是她堂哥,她也天然地偏心,愿意给他机会,希望他向好。

  可明明都犯错,没道理男人能浪子回头,姑娘却被永久地钉在耻辱柱上。

  打雪仗的背景音下,苏荷沉默。

  她其实已经意识到,真实的生活和虚幻的理想是有区别的。

  而生活在这样真实、贫瘠的乡村中,是鲜活的一群人。

  再不愿意承认,也得承认,这一趟出行,打破了她一直以来的幻想和天真。

  偏偏最终,没有以她狼狈离场结局,这场荒唐,赵柯主动给了她一个体面收场。

  苏荷想哭,忍住了,忽然抬起头大喊:“赵柯在这儿!”

  雪战停了一瞬,打仗的,围观的,全都看过来。

  赵柯忍不住后退半步:“……”

  挨过赵柯揍的赵永军举起雪球,起义一样大喊:“抓人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赵柯想跑已经来不及,几个小子包抄围堵,迫使赵柯进入战场。

  赵主任终日打雁,反教雁啄了眼。

  苏荷看着她片刻间就成了雪人,得意的笑。

  然后下一刻,赵柯一个雪球穿越距离,砸到她的人中,一小部分还进了嘴里。

  “噗噗噗——”

  苏荷生气,“赵柯!!!”

  随即抓起一把雪,冲动地冲进去,片刻就被砸得晕头转向。

  苏荷不服气,一片白茫茫中找不到赵柯的人影,就团雪球砸向赵瑞“发泄”。

  赵瑞衣襟上挂着一片雪,呆住。

  苏荷目光一转,对上曲茜茜。

  两个人都迟疑了下。

  随后,曲茜茜眨眨眼,蹲下抓起一把雪,糊在赵瑞脸上。

  赵瑞更傻。

  而苏荷再没有犹豫,左右手一起扔赵瑞。

  苏教授看着女儿终于恢复活泼的模样,怔然之后,乐呵呵地举起相机,拍了不少照片。

  有赵柯加入,战局再次扩大,不过几分钟,就开始无差别攻击,敌我不分。

  围观的人渐渐遭殃。

  赵新山被雪球砸灭了烟,稳重全失。

  赵四爷拄着拐杖连连后退躲雪,没有目标又全是目标地骂“没大没小”。

  春妮儿被赵芸芸拉进去成为友军,连包小雨和宋瑞这样内向的孩子,也都拿起“武器”……

  天上的雪花飘,地上的雪球飞。

  前线战事激烈,大后方逐渐失守,参战人员覆盖六七岁到三十来岁的年龄段,百人混战彻底打响……

  战事结束之后,各家家长揪着自家的大“孩子”、小孩子回家,喝上驱寒汤,趴热炕头,第二天依旧有人趴菜,付出了代价。

  苏教授和苏荷如期离开,村里不少人送行。

  上牛车之前,苏教授跟赵新山道:“你们村去省城买拖拉机的时候,报纸应该出了,一定要去大学找我。”

  赵新山应承。

  苏教授又转向赵柯,道了一句谢。

  为什么道谢,他没说,赵柯也没问。

  ·

  1975年3月18日,《黑省日报》刊登一篇名为《防患于未然,大涝之下的“幸运儿”》的文章。

  文章只占了四分之一篇幅,讲述了双山公社赵村儿大队在暴雨之前,挖凿排水渠,有效防涝,保住半数庄稼的艰难过程,以及如何在灾后迅速补救庄稼,补种白菜,减少涝灾损失。

  配图选的是赵村儿大队的杀猪宴。

  新闻的要素之一,是具有时效性。

  半年过去,人们对夏天那场二十年难遇、跨时一个月的大暴雨的关注度早已散去,尤其关于种白菜,半年前报纸早就大书特书,甚至措辞比这篇文章漂亮许多。

  所以这篇报道一开始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只是小范围的讨论。

  直到两周后,《黑省日报》再次刊登一篇名为《把热血洒在农村的土地上》的文章,三周后,影响力覆盖全国的《群众日报》又刊登一篇《信仰不灭,初心不改,知青力量谱写时代之美》的文章。

  配图都是苏教授拍摄的赵柯和十一个知青的照片。

  几天后,《青年日报》转载,评论“人力战胜天灾”。

  《红星报》发布文章:《不负韶华,青春在农村闪耀》。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首都日报》、《广播电视报》、《滇南日报》等数个报纸纷纷报道。

  关于赵村儿大队在涝灾中“幸存”的故事,彻底发酵。

  年轻的返乡知青毅然决然地留在家乡担任妇女主任,带领一众下乡知青和农民,在一个偏远山村挥洒热血,从迷茫到积极向上,不断前进,不断创造的故事引起大范围的讨论。

  不止赵柯的名字,知青们和赵村儿个别社员的名字,都出现在报纸上。

  从苏教授的文章开始,就像他一开始设想的那样,赵柯和赵村儿的知青们被树成知识青年的楷模、典范,成为迷茫颓丧中的一支火炬,照亮着一些人的前路。

  尤其是赵柯。

  苏教授返回到双山公社,还特地去采访了公社的段书记和吴主任以及赵柯曾经工作过的轴承厂领导,众人全都对赵柯赞誉有加。

  只是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读文章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她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个人魅力。

  光明的未来,永远需要双手去创造。

  努力总会有希望,不努力,只有一场空。

  学无止境,知识具有强大的力量。

  青年的热血永远滚烫,永远赤忱……

  小小村子里的赵柯,在她还不知道的时候,成为了很多人向往的偶像,信件如同雪花一般从全国各地飞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