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还需要没脸没皮的收我30万的润笔金加专家咨询费?!劳资虽然有钱,但30万也不是屙屎屙出来的!
更没想到的是,这位姑父拿钱后,憋了一个月居然憋出这么大一颗卫星来,还是随时会爆炸的那种,便有些打退堂鼓的意思。
尤其是这两天各种明星名人都在玩“悬赏接龙”,已经接到快6000万了,林嘉男作为土矿主,一直很清楚金钱的分量,且始终心存敬畏。一衡量,顿时便觉得摊上大事了。
“耐下性子往后看,好戏在后头。”
孙庆姑父,也就是最近声名大噪的“英喆”,淡淡笑道,“有备对无算,他这次输定了。”
英喆原名付吉祥,早先想要取名“英哲”,但被人抢了先,且还成了名。就取了个谐音,带了自己名字中的“吉”字。一带一双,颇为得意。
其实最一开始决定搞这个,就两个原因:一是跟邓海的旧怨新恨,也希望给他儿子上点眼药水;二是林嘉男的30万。
但随着他对这件事“钻研”的越来越深入,也就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点,尤其是取证过程中机缘巧合的跟几位与金梁有过嫌隙的人接触后,这些疑点渐渐被放大。
如果说最开始他仅是基于跟邓海旧日嫌隙,一半直觉一半心理作用,不相信不肯相信邓海有这么个厉害儿子的话,那么到最后,他是真的觉得这个“金梁”有问题了!
设想一下,如果能由自己亲自捅破“人造金梁”这个弥天大谎,绝对会轰动文坛,甚至文史留名……到那时,什么金钱名利文化地位,还不是唾手可得?
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是自己判断错了,这场仗输掉,在这过程中的曝光度也足够了,不说别的,单单这几天自己受到各种访谈邀约,就是写文再写十辈子也得不到!真是见了鬼了,怎么以前就只知道跟个傻逼似的老老实实写文章,竟然从没有想过往这方面发展呢……
所以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停不下来,也绝对不愿意停下来了!
就在由c
ystal发起的“悬赏接龙”如火如荼声势浩大地进行之际,蛰伏了数日的英喆再次发招,一篇,再掀舆论狂潮。
这篇最新博文中,英喆先是勃然怒斥了金梁圈子朋友对自己的冷嘲热讽,直言某些公众人物素质低下。
然后,晒出了七八篇邓海年轻时的习作手稿,然后通过所谓“文本鉴别学”、“司法语言学”,即通过语言分析、文本鉴别,确定文本的作者身份的一种新兴边缘学科,抽样常用的副词、介词进行比对,最后得出结论:邓海手稿跟的文本相似度,比邓铮高二作文跟的文本相似度高出近30个百分点!
接着,他还对邓海年轻时的文风进行了点评概括:“好古典文化,喜引经据典,受制于阅历,不免拗口晦涩;题材幻想多于实际,曾多次言明:望写游侠类列传。”
“望写游侠类列传”几个字,还给了特别标注和加粗黑体。
而且,为了证明他对邓海的充分了解,证明他的叙述判断真实可信,还煞有介事的讲不少关于邓海的陈年往事,尤其把网友挺关心的那段江南读大学时的恋爱伤心往事述说得惟妙惟肖、仿若亲身经历……
章372 出离愤怒
这第二篇长博,真假不论,但确实是唬住了不少人。
英喆这厮很聪明,充分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不再自作聪明地故意诱导,而是列举了大量详实的分析和模型图表,搞得跟严肃的科研论文一样。
只在博文最后才暴露了些许狼子野心——隔空喊话金梁,希望其解释自证。
此文一出,立马为持续多日的“人造金梁门”风波再添波澜,强烈引发了新一轮的撕逼狂潮:
“事件看来已经很清楚了,我支持英喆。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处事的态度。质疑是需要的。”
“我只想说两句。一,作者天然具有著作权和作者身份不可能被动摇,作者也没有自证的义务;二,写作这件事情,只能证实不能证伪。从逻辑上讲,就算没有证据证明是我自己的写的,你也不能就以此证明就不是我写的。”
“吾庭有枇杷树,英喆疯狗不咬人时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今天我妈带我去相了两个妹子,一个丰乳肥臀,身材绝对一流,可惜长相太吃力了,还有龅牙,一笑我就受不了了;另外一个脸蛋绝对一流,女神级别,可惜是个肥妞。回来之后我一直在想到底选哪个,这可是终身大事啊,绝对不能乱下定论。为了这事我纠结了一晚上没睡,第二天早上妈买菜回来跟我说,两个都没看上你……奉劝英喆小儿,省点力气,别再自娱自乐自高自大玩弄这些无聊文字游戏了。我大金梁忙着连载,没工夫搭理你!”
“算是看明白了——
普通举证:你说我造假。请拿出证据。
英喆式举证:我说你造假,请拿出证据证明你没有。
普通逻辑:a推出
。因为a,所以
英喆式逻辑:a推出
,因为
,所以a,所以
。
我是书呆子,我只知道英喆的这些行为方式不科学不理性。”
“看到这些金粉蛮不讲理负隅顽抗,此刻就只想到了一句话: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
普遍网民间的舆论风潮渐渐有倾斜趋势的同时,因为c
ystal作为源头发起的态度强硬的“举证悬赏”在众人的好心之下衍变成了嚣闹的“悬赏接龙”,同时也有传出消息说“侠之大者”方面准备走司法途径起诉英喆侵害名誉权。自此,也引发了关于公众人物该如何面对网络质疑的广泛讨论。
法律专家、某政法学院教授唐田认为,“对网上侵害名誉权的判断要看对象是否是公众人物,因为既然在聚光灯下就要承担更加苛刻的要求和监督……早点拿出诚恳态度应对才是正理,大可不必大打口水仗,搞什么华而不实的举证悬赏,甚至闹到诉诸法律的地步。”
网络知识产权专家易少然则分析说,“没有人是不可以被质疑的,不管是金梁还是英喆。质疑本身无错。但是,质疑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有可能变成侮辱诽谤。用民事法律的话来讲,就是侵犯他人名誉权。”
某杂志社主编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不仅需要质疑精神,同样也需要理性精神,需要面对批评的宽容心态。三者的合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在目前的‘人造金梁门’事件中。除了事件主角金梁个人还算克制之外,英喆也好。金梁的圈内外朋友也罢,包括双方的广大粉丝。都不同程度的欠缺宽容理性。”
麻辣大v“吾辈当奋起”则是旗帜鲜明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