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149(1 / 1)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临西洲 595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49章 149

  ◎江县人抵达金州,建设搞起来!◎

  陈庚年没有直接把‘鱼钱’交给孙川。

  但年轻的皇帝陛下发明了蒸汽机, 改进冶铁炼钢技术,在金州开设了足足六个大型冶钢厂,给一万八千余百姓提供了工作岗位。

  还把市面上的粮价、盐价都控回到先前的正常水平。

  整个金州城因此迎来一场新生, 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下,家家户户的百姓,都不用再为‘吃一条鱼’的钱而发愁。

  以后,他们不仅仅可以吃得起鱼,还可以吃猪肉、买盐巴、穿棉布衣裳, 闲暇休息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吃顿阔绰席面——

  而这些,都是行宫里那位陛下悄悄‘付的买鱼钱’。

  只不过此刻的孙川一家还尚不知情,或者不出意外的话, 他们永远不会知情。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如沧海一粟。

  国家、皇帝、朝堂、百官对于他们来说,都遥远到无法触及。蒸汽机是什么, 他们也不懂。就好比地面上的蚂蚁, 疲于奔波觅食,哪里会关注天上的太阳?

  但,没关系啊。

  这场由皇帝陛下推起来的时代变革,会温柔的、坚定的, 把每一束光, 都倾洒进万千百姓家里。

  嘎吱——

  早晨,起床后的孙川推开屋门, 被外面暖洋洋的冬日阳光照的眯起眼睛。

  “自从入冬以后, 阴沉了好些天吧, 今儿个太阳倒是不错。”

  孙川憨笑着说道。

  里屋, 吴清跟着走出来,瞧见外面的太阳,只觉得心情也比往常好了些。

  随后她又看了看自己男人穿的邋遢衣服,嗔怪道:“快去换身体面干净些的衣服,以后又不用去锅炉里累兮兮打铁了,还穿着这身脏衣服做什么。”

  孙川升职了。

  他以后是第一炼钢厂的质检师傅,确实不用再亲自打铁了。

  但就算不用亲自打铁,作为质检师傅,在炼钢厂里也难免会蹭到灰尘。

  孙川舍不得穿好衣服。

  但也没拂妻子的好意,笑着去换了一身干净的。

  年轻的儿媳今天则是要去炼钢厂后厨报道,由于先前没有外出做工的经验,表情很是紧张。

  吴清决定陪着儿媳一起去。

  一家三口简单吃过早饭,结伴出门。

  坊里明显比往常更加热闹,年迈的老汉、老太在聊哪个很远的坊里有家米铺子,价格比别处便宜了半文。

  年轻些的,则是在打听炼钢厂的活儿,自己能不能干。

  就算炼钢厂干不了,还有农具厂,或者干脆签一个叫做什么‘保密协议’的文书,进兵工厂。

  “没有打铁经验的,也能干?”

  “听说是机器自己会打铁,你只要看着机器干活儿就行。”

  “吓,还有这种事儿?”

  机器会自己干活儿。

  这个事儿,短时间内如风一般在整个金州城里传开,有见过那机器的百姓手舞足蹈比划,神情激动。

  而更多的人,则是将信将疑。

  但,第一炼钢厂、第一农具厂,都是成百上千的招人,金州城里哪有那么多的铁匠、木匠?

  不会炼铁也没关系,只要通过初步的‘培训’,就能上岗。

  盯着机器干活儿!

  所以南军营现在可谓是人山人海,无数百姓都神情期待又振奋的赶来,企图获得一份工作。

  “那机器真会自己打铁?”

  吴清本来以为自己男人在胡诌,可出家门以后,四周围到处都是人在说这个事儿,终究是没忍住狐疑问孙川。

  孙川的眼睛里带着惊叹:“真会自己打铁,打的又快又好,我们厂子里的一群匠人都亲眼看到的。”

  他没有好意思说的是,自己看到那机器运转的时候,震惊的嘴巴张得老大。

  甚至还特地去绕着机器检查里面是不是藏着人!

  吴清实在无法想象,为什么机器能自己打铁,这超出了她的认知范围。

  没等她继续问——

  “孙川师傅,可找到你了,工部的大人来了。您得赶紧过去参加个培训,厂子今天就得开始干活儿啦!”

  有炼钢厂的员工瞧见孙川,急吼吼来招呼。

  昨天刚招到一批人,今天就开始干活儿?

  赶得这么着急!

  孙川闻言跟妻子告别,一路小跑进了厂子。

  而吴清,则是和儿媳一起,去炼钢厂后厨。儿媳要做个厨艺考核,手艺没问题的话,就能留下上工了。

  第一炼钢厂,1号炼钢室。

  从工部来的大人,是百忙之中抽时间赶过来的邵安邵大人。

  孙川到的时候,上百位有技术的老工匠都在炼钢室里。

  嘎吱——嘎吱——

  旁边的蒸汽炼钢机正在自行运转,哪怕昨天已经看过,今天到了以后,孙川还是没忍住往机器那边瞄。

  实在是太神奇了!

  听说,这是皇帝陛下发明出来的机器。

  皇帝可真厉害啊。

  “咱们时间紧,任务重,多余的废话本官就不多说了。在场的都是老师傅,有技术傍身。接下来机器冶炼的各个环节培训,本官会给出一份流程资料书。到时候,识字的负责把内容吃透,给不识字的师傅讲解。”

  邵大人出乎意料的年轻,但说话却条理清晰:“第一炼钢厂是打样的,等厂子正式运转以后,第二、第三一直到第六家厂子,都会陆续开起来。到过年之前,我们的任务是产出共计两百万斤的钢。这些钢,大部分都要送去兵部,给士兵们造武器装备。只要我们达成这个目标,来年陛下就不会再征兵,士兵们凭借这些武器,就□□。”

  两百万斤的钢,老天爷!

  听到这么庞大的数字,包括孙川在内,所有师傅都觉得眼前发晕。

  可当听见邵安说‘不再征兵’以后,孙川的目光都变了。

  没有人比他更懂被强行征兵的苦楚。

  那个瞬间,孙川当即决定,他一定要好好干这份活儿!

  有机器炼钢,各个工作流程都是清晰且规划好的,有工人负责运铁块,有工人负责加煤,有工人负责清理残渣,有工人负责盯着冶炼炉——

  孙川勉强识字儿,跟着邵大人走了一遍流程,和工匠们内部协商好,基本算是掌握了流程。

  邵大人很忙,交代完毕以后,便匆匆走了。

  留下一个比邵大人年纪大一些,叫做曾羡的工部大人。这位曾羡,以前负责工部冶炼厂,如今被调遣来做第一钢厂的负责人。

  昨天,小半个工部齐上阵,大概招了七八百人。

  今日这七八百人,都被拉进来,在钢厂大院子里茫然又激动的站着。

  曾羡做过‘厂长’,可一下子管理这么多人,哪里管的过来?

  邵安走后,从第一项岗位培训的活儿,他都手忙脚乱。

  “大人,那个清理炉渣的工作,我真能做!我在家烧灶台的时候,清理灶台可勤快啦。”

  “啥?阀门会自己吸水?不行不行,我还是听不懂。要不我提桶往里面倒水吧,大人你放心,我力气大的很!”

  “师傅,那机器真能自己炼钢?”

  百姓们并不是不配和。

  相反,他们‘太配合’了,因为第一天上工,还是高薪工作,大家精神状态很好,叽叽喳喳每个人都在热情参与询问工作。

  “不是,清理灶台和清理残渣不一样,残渣是有毒的——”

  曾羡一个头两个大。

  孙川也是个热心肠,见实在忙不过来,和一群工匠师傅们主动来帮忙。

  但也不知道咋回事,越忙越乱。

  南军营挺大的,临时改的各个炼钢室都在紧急挪出来,准备开工。

  这大几百的新工人,却还在热闹却又毫无效率的培训。

  中途还时不时有负责招工的工部人员带着新人进来——

  “这一批人你们谁接待一下,四十多个,都识字。”

  豁!都识字,那这个得重点安排一下。

  曾羡放弃解释,赶紧去招呼新来的,留下一群仍旧茫然的工人,不是,他们究竟要干什么活儿啊,怎么分配的!

  清理残渣和清理灶台不是一回事儿?拎水桶往锅炉里倒水真的不行吗,以前都是这么干的啊?

  忙了一上午,孙川嗓子都哑了,但他觉得好像也没给工人们培训明白。

  再然后,厂子突然就热闹起来!

  “食堂开饭了,三个素材一个荤菜,一份米饭,只要三文钱!第一钢厂的员工可以去吃,上面的大人说,这是工作餐福利。”

  啥?

  人们激动坏了,一股脑往食堂那边跑。

  孙川也被这个便宜的价格惊的瞠目,随后也跟着排队去打饭。

  好不容易挤过去,刚好发现了自家儿媳。公媳二人互相对视,默契的没有打招呼。

  孙川瞧见了,那三素一荤的菜,三个都是蒸菜,其中一个荤菜,竟然是炒菜,萝卜炒肉片!

  “太香了。”

  “我的老天爷,竟然还有肉。”

  “炒菜,竟然是炒菜,我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炒菜!”

  厂子里的员工们激动到脸色发红,各自端着饭碗,满脸享受的吃着。

  孙川也在吃,但他吃的有点难受,不是因为饭菜不好吃,是因为太好吃了……他拿着高月钱,吃着便宜饭菜,却啥活儿都没干,这咋能行呢!

  他们不好好干活儿,明年陛下还要征兵,征兵——会让更多像是他儿子一样的少年郎死去。

  孙川失去了儿子,他知道这种丧子之痛的苦,所以他想努努力,争取让别人家的儿子都好好活着。

  和他一样想法的不在少数。

  到了下午,工人们更加卖力,一片闹腾中,总算是勉强把第一批人培训出来,1号、2号炼钢室初步开始运转。

  嘎吱——嘎吱——

  当机器启动,自行开始炼钢以后,整个炼钢厂都发出或震惊、或兴奋的欢呼。

  娘嘞,机器真的自己会干活儿!

  孙川更是笑的合不拢嘴。

  “咱们月钱这么高,吃的也好,一定要好好干呐。”

  “大人们说了,只要咱炼到足够多的钢,明年陛下就不扩军征兵了。”

  “真的?那咱一定要努力干活儿!”

  不用征兵,这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儿啊!

  可工作这个事儿,当真奇怪,明明人那么多,大家都在努力,但一个个却都手忙脚乱。

  每个人都看似在忙,又不知道在忙什么,一下午过去,也没有炼出多少钢。

  普通工人尚且还不知情。

  下午收工后,厂长曾羡带着一帮老师傅开了个会,开完会出来,大家都愁眉苦脸。

  工作进度差太多了!

  一开始,只有师傅们知道。

  后来员工们陆续也都知道了,大家都急的不行,但就是不知道怎么使劲儿。

  偏偏炼钢厂的‘高薪’、‘高福利’已经传了出去。

  现在整个金州都知道啦,炼钢厂的工人,钱多,不累,还吃的好,都挤破头想往里面进呢。

  炼钢厂越来越热闹,员工越来越多。

  但这工作进度——真是愁死个人。

  员工们从一开始的振奋,欣喜,到现在厂子里每个人都忧心忡忡,总觉得厂子随时要被他们给搞垮了。

  不仅炼钢厂。

  工部。

  邵安先是把蒸汽机做出来,分出去一部分人去造蒸汽机,然后又分出一部分人去招工,最后又分出去一部分人,去研发蒸汽收割机、蒸汽拖拉机,蒸汽播种机,以及蒸汽纺纱机、蒸汽织布机。

  邵安还说,等这些都研发出来以后,就要着手去开农具厂、纺织纺纱厂。

  工部的一帮官员们快要忙疯了。

  他们好歹认字,做官多年,虽然劳累,但也勉强能跟上邵安的进度。但底下的百姓们很难安排啊!

  “一厂的工作进度再提不起来,咱们这个月前十天的工作肯定无法完成,兵部急着要钢造武器呢!”

  “不是我不努力,厂子里的百姓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现在一切都乱哄哄的,标准制度也没有,很难管理妥善。”

  “农具厂也要开了?那这大冬天的,买卖木材也是个大麻烦呐。”

  “名单呢,最新一批招工名单在哪里,户部着急要过去对接!”

  这些问题都很繁琐。

  但神奇的是,工部侍郎邵安都能找到最妥善的办法去解决。整个工部上下一片叹服,邵大人不仅懂技术,还懂经营!

  兵部。

  李泉在其余同僚们呆滞的注视下,短时间内排查了贪污克扣,还在练兵的同时,带着士兵们搭建兵工厂。

  户部。

  孙成不仅把米、盐的发放安排的井井有条,还把大几千的招工名单都给仔细分类好。

  至于吏部。

  胡铭已经做好了考核标准手册,一一发放给六部官员参考。

  而裴宝来,则是带着五千骑兵,赶往永州。

  全朝堂震惊侧目。

  陛下的这些属下,都是江县出来的吧?小小的县区,竟然能出这么多人才!实在令人咂舌。

  但百官们也顾不得震惊。

  因为实在太忙了,自从陛下那些政策推进以后,整个朝堂所有百官都参与进来,一个个忙到脚不沾地。

  朝堂在忙,最直观的反应就是,短短几天时间,金州毫无预兆的就热闹起来了!

  到处都在招工,哪怕是大冷天,人们也乐意出门。

  生意萧条的店铺纷纷开门营业。

  南军营成为金州最热闹的地方。

  军营外开始汇聚了各色小摊小贩来叫卖。

  户部招的上千百姓押送队伍,和两千余士兵一起,带着八万石粮车队伍,从金州大街出发,准备赶往洛州赈灾。

  那天好多百姓们都来围观,有些家里富裕的,还会多少送点吃的、粮食,往粮车上扔。

  都不容易,他们这边日子好了点,希望洛州人也能好好的啊!

  更让人们兴奋的是——

  陛下说啦,明年不再征兵了!

  不用征兵,代表着百姓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提心吊胆许久的金州百姓,最近走在热闹的街道上,再想想曾经的凄惨萧条,都觉得恍如隔世。

  他们喜欢现在这个新的江国!

  说不上来怎么变得。

  好像从某一天开始,日子突然就不再那么紧绷了。

  行宫,朝堂。

  最近忙,没有开大朝会,但六部的相关官员们,还是凑到一起,跟陛下开了个简单的议会。

  但都是以哀叹居多——

  “陛下,现在的进度赶得太快,百姓们实在跟不上啊。”

  “倒不是臣等嫌累,金州现在看似热闹,可实际上乱哄哄的,并不见得是好事儿。”

  “百姓们大部分不识字,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我们操之过急,很难有成效。”

  “不如放缓工作进度?”

  这些官员们说的不错。

  但也不见得对。

  永远不要小瞧劳动人民的智慧。

  现在闹腾,无非是因为百姓群体当中缺少‘头羊’。

  不是官员,不是技术人员。

  是一群同样是百姓、可以带动其余百姓干活儿,能融进百姓里的‘头羊’。

  听闻陛下的话,工部尚书直摇头:“这天下,哪里有这样的百姓?”

  其余百官也都纷纷表示赞同。

  在他们看来,百姓是被官员们带着、推着往前走的。

  陈庚年闻言摇摇头,没应声。

  当时江县被破坏后,他跟县区里的人说,要走出去,一起建设乱世。

  其实就是在提前做打算,新政策推进困难,百姓难以第一时间进入状态,这些事情如果让官员们去调度,首先是效率低,其次也很难短时间内有奇效。

  要有一批地位相当、互相能共情的‘革命战友’带领大家一起努力,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啊。

  基建,基础建设。

  就是要基层劳动人民来搞建设,把‘劲头’释放出来,齐齐撸起袖子加油干,味儿才是对的!

  没有谁比江县人更适格干这件事了。

  可惜,北方下雪,路况不好,县区里的人暂时过不来。

  “你们先把计划往前推,实在不行就耐心些,稍微牺牲进度,给工人们先培训明白。”

  陈庚年说道:“炼出来的钢,以制作热武器为主。朕这几天,派遣骑兵走一趟凉州,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去凉州?

  那跟解决当前困境有什么关联啊。

  百官在心里嘀咕,可也不敢明说,最后唉声叹气的走了。

  孙川一家也在哀叹呢。

  厂子效率低,产出量不行,就有可能影响明年的征兵。

  一家人坐在饭桌上,各个愁眉不展,连话少的儿媳都罕见参与进来,小声道:“或许可以少吃一点,厂子里的伙食太好了,我做饭的时候,都害怕把厂子吃穷了。”

  孙川和吴清闻言愣住,随后都笑了。

  可见,钢厂的福利是真好啊,好到工人会担心厂子被吃穷。

  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这个新的钢厂,新的国家,新的陛下,有多么喜爱。

  “陛下一定会想办法解决的!”

  最后,仍旧想不出解决办法的孙川笃定道:“他那么厉害,又体恤百姓,肯定能带领大家造出很多钢,给士兵们配装备,打胜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谢陛下’成为了百姓们的口头禅。

  虽然没人见过他,但大家都说,他是个好皇帝嘞。

  就连从来不关注这些的吴清,都难得认同:“这么好的陛下,肯定□□。”

  家里的盐罐,又装进了盐,米缸里有米。男人月钱八百文,儿媳月钱五百文。

  左邻右舍、街道弄堂里,老人开始带着孩子遛弯,年轻男女出去上工。

  金州的粮食车队,要赶往洛州赈灾。

  铺子纷纷开门营业。

  天儿冷了,吴清一咬牙,给家里人都添了件御寒的衣裳。

  连屋子里的油灯,都舍得多加一些油,比往日更亮堂。

  虽然屋子窄小、破旧,也没几样家具,可最近他们睡觉的时候,都踏实很多。

  这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变化,从最细微处,从这家、到那家,一点点记录着整座金州城的变化。

  日子在变好,变轻松。

  而这些,都是行宫里的陛下给大家带来的啊!

  -

  百官在发愁工作进度。

  就连钢厂里的师傅、普通员工也在忍不住担忧。

  陈庚年准备派遣骑兵,去凉州‘求援’。

  而也就是朝堂议会散了后的这一天,大概十几辆马车,冒着风雪严寒,一路从西北凉州跨越上千里路,来到了金州城外。

  北方最近在下雪,但南方没下。

  从凉州出发以后,约莫走了数百里,雪就没了,但天气冷的很。

  好在他们都穿着棉衣,板车上有棉被御寒,就连赶路的战马,也很有劲儿——蛮子骑兵留下来的战马,能不有劲儿嘛!

  “是不是快到了?”

  “哎呀,我看的也不是太懂,头一次出这么远的门,路上也没遇见个人能问问。”

  “豁!阿花,快看,你快看呐!”

  “我的个老天爷。”

  这群板车队伍上坐的,是江县李家村的人。

  他们村够幸运,在抽签派遣的时候,抽到了金州——县太爷就在金州啊!

  听说金州大的很,人也多,县太爷在金州登基,人生地不熟的,也没个帮衬,指不定得多忙呢。

  所以,趁着西北雪下的小了以后,张阿花跟李福一合计,带着李家村的人就赶来了。

  他们是真胆子大,一群没出过远门的人,拿着地图,都敢走上千里路去金州。

  “管它一千里还是两千里,有县太爷在的地方,怎么能算远呢!而且县太爷当了皇帝,咱江县人就得去帮衬他。在一个陌生新地方从头开始,多难啊!”

  用张阿花的话说就是:“以前县太爷带着咱江县最开始搞发展的时候,还有不少百姓误会他,嫌弃他二世祖,嫌弃他年轻,现在想想,县太爷受了多少委屈。咱要是不赶紧过去帮衬,说不定金州的老百姓也会觉得县太爷年轻、不靠谱呢!”

  哎呦,这话一出,李家村人当即开始脑补‘县太爷在金州可怜巴巴的’。

  于是村长李福带头,村里人收拾好行囊,当即就赶来金州了——来给县太爷帮忙,也来撑腰!

  可此时此刻。

  张阿花从板车上下来,看着远方那座雄伟到堪称吓人的州城,目瞪口呆。

  李福,和其余李家村的人,也都满脸呆滞。

  “乖乖,这就是金州城?”

  “凉州和这里一比,都像是个小县城。”

  “这么大的地方,都是县太爷的?”

  “我都有点不敢进去了。”

  张阿花本来也挺没底的。

  可听见村里人这话,当即不乐意了:“有啥不敢进的?县太爷在的地方,能委屈得了咱江县人?放心大胆的进,谁都不能给江县,给李家村丢脸!更不许给县太爷丢脸!”

  后日史书工笔,总会歌颂陈庚年,歌颂蒸汽机,歌颂泰安元年这个奇迹之年。

  少有人知道,大时代的奇迹,是一群不起眼的小人物一点一滴铸就的。

  史书上没写,但这年冬天——

  江县李家村的人,冒着风雪,不远千里来到了金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