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148(1 / 1)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临西洲 6293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48章 148

  ◎震撼金州百姓的招工狂潮,皇帝的日记。◎

  陈庚年的话并不夸张。

  蒸汽机被造出来, 确实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至少——

  金州马上就会迎来一场因为科技革新而引发的‘大动荡’!

  在蒸汽机被造出来的当天,陈庚年召集内阁、其余六部高官,来工部冶炼厂参观。

  每一个看到那自行冶炼运转机器设备的官员, 都瞠目结舌。

  竟然不用人使劲儿,机器就能自己工作,而且炼出来的武器,比先前苦哈哈打出来的铁更加坚硬!

  “这就是陛下说的蒸汽机?”

  “简直不可思议。”

  “这机器运转如此之快,一炉钢只要一刻钟便能炒出来。那我们的十五万大军, 到来年春天,还真能全部配上精良装备!”

  “我们不用再劳民招兵了,单凭这支装备精良的大军,就能震慑祁王和小吉图。”

  “天佑大江,天佑百姓啊!”

  “陛下万岁, 吾皇万岁!”

  先前, 百官其实都觉得皇帝有些夸大其词。

  可当看到蒸汽炼钢器械以后,所有人都激动的脸色发红。

  甚至还有一些年迈的老臣, 小心翼翼的围绕着蒸汽机不停眯着眼打量, 神情震撼又莫名畏惧。

  对超出自己认知的、新事物的畏惧。

  就连老首辅徐亨,都呆愣愣的看着那蒸汽机,打量了许久。

  他知道陛下很有才能,曾经把江县治理的很好。可今日瞧见这嘎吱、嘎吱自行流畅运转的机器, 徐亨还是被狠狠震撼到。

  这项发明, 绝对的利国利民,是大江之福, 百姓之福啊!

  看着神情激动的臣子们, 陈庚年嘴角浮现出一抹笑意。

  蒸汽机确实很好, 但也有弊端, 比如功力不够,再比如环境污染严重。

  但这一时半会儿也急不得,只能在这个冬天先推进下去,等后续稳住了,再升级改进为内燃机。

  但内燃机需要燃料供给,比如石油。

  系统打开全部权限以后,给陈庚年标注了中原地区一些大型石油矿产区,等稳住战争以后,就可以派遣人去开采。

  除此之外,还得推进教育改革。

  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理论,都要整理出来,先在工部这样的技术骨干群体当中推广,然后再慢慢进入学堂。

  从系统里直接拿出来的发明,相当于bug一般空降这个落后时代。

  现在陈庚年要着急苟发展,推进钢铁生产,结束战争,所以一切都先以‘发展创造’为先。

  等明年,政权逐步稳住以后。

  其余行业的改革都要陆续提上日程。

  否则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发明越来越多,也不是件好事。

  将内心的计划暂时压下,陈庚年当晚和内阁、六部一起,把先前朝堂议政的策略,一一落实。

  十万两白银从国库里取出来,用于开办兵工厂、冶钢厂、农具厂等。

  八万石粮食发往洛州。

  其余四万石粮食,一万石盐,分别发往金州、永州等州城。

  这次议事,到了半夜才结束。

  十二月初的金州,天气格外的冷,行宫大殿风呼呼倒灌,令人刺骨生寒。

  但徐亨和一众官员从大殿里走出来,每个人的表情都极其振奋。

  一些老臣眼眶都是红的。

  被曾经那位疯帝磋磨那么久,他们终于迎来了一位明君。

  不,不仅仅是明君,还是足以平息乱世、开创太平盛世的贤主!

  “过了今夜,这座金州城,会再次恢复繁荣——不,会比以前更加繁荣昌盛。”

  首辅徐亨站在行宫的金阶上,俯瞰夜色中的金州城,苍老的脸上难得浮现出一抹豪迈:“陛下年轻有为,将来势必会成为一位盛世明君。我等诸位同僚,能跟随这样一位英主,此生无憾了啊。”

  习得文武艺,卖予帝王家。

  一位人臣,能遇见一位明主,确实此生无憾。

  首辅身后,一群臣子们神情飘忽,只觉得幸福到冒泡。

  从曾经的疯帝,到现在的新君——这前后差距之大,百官晚上做梦都会笑醒。

  给陛下当臣子,实在太幸福了啊!

  但,觉得幸福的,可不仅仅只有朝堂百官。

  就如首辅大人说的那样,随着这一夜过去,黎明到来,金州的数十万百姓,被一条条突如其来的好消息砸到直晕乎。

  新科技时代最伟大发明【蒸汽机】引发的第一波浪潮,轰然‘砸’入了万千百姓家。

  -

  作为雄踞在长江畔的第一繁华州城,金州最近一直被不安的情绪笼罩。

  上一任皇帝控盐、三番五次提高税粮标准,到后来两次强行征兵——整整十万青壮力百姓,在家人撕心裂肺的无助哭声里,被送去了战场。

  再后来,蛮子骑兵来金州攻城,好不容易退兵,一转眼,又有一波骑兵大军冲进了金州。

  那一晚,骑兵的马蹄声震天。

  整个金州百姓都吓得脸色惨白,彻夜难眠,连家都不敢出。

  再接着,百姓们便陆续得到消息。

  行宫里的皇帝被杀了,换了一个新皇帝,国家也不再叫【大晋】了,改叫做【大江】。

  又过了几天,新皇登基,年号也改了。

  今年成为了泰安元年。

  但这些事情,其实都是宫里的皇帝,和朝堂上的官老爷们在‘吆喝’。

  普通老百姓哪会在乎这个?

  家住金州成贤坊、香樟巷的中年妇人吴清,甚至只知道【大晋】,连原来大晋的皇帝在位多少年,多大岁数,在位期间换了几个年号,先前是哪一年,都不清楚。

  她唯一主动去关注‘天下大事’那次,是因为据说大晋亡国,皇帝从北方京师逃到了她们金州避难。

  再然后,为了反击叛军,大晋皇帝开始在金州强行征兵。

  吴清那个十七岁、才结婚三个月的儿子,便被硬生生推上战场。

  也就短短两个月过去。

  儿子战死的消息便传了回来,朝廷奖励了她家一百文的抚恤金,当做赔偿。

  儿媳哭的当场晕死过去。

  吴清的男人孙川,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打了一辈子铁,干的都是体力活,性格也木讷。

  听到儿子死去的噩耗,夜里睡觉一直偷偷掉眼泪。

  男人对吴清和儿子都很好,把辛苦攒的血汗钱用于置办房屋、给儿子娶媳妇,又留下一些,准备夫妻俩以后养老。

  抛开孙川没日没夜的打拼、累了一身伤不谈,这家人日子算是还可以。

  有房有屋,家庭和睦,儿子儿媳恩爱,将来再生个小的,孙川和吴清这夫妻俩,便可以颐养天年了。

  然而,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噩耗降临,将这个小家冲撞到支离破碎。

  不仅仅是吴清家,香樟巷里,有许多人家,都被强行征兵、或者纳粮税——

  唯一的区别是,有人家的儿子、男人死了,有人家的暂时还活着。

  只要有当兵的来香樟巷,基本上就可以断定,谁家有男人又死了。

  孙川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会打铁,现在战时需要大量工匠,所以没有被拉去战场。

  吴清的那个儿媳,就比较惨了,新婚三个月,先是死了丈夫,后面亲爹也被强行征兵,亲娘伤心欲绝,没想开,直接一头栽进了金州河里。

  孙川和吴清夫妻都是厚道人。

  没有赶儿媳走,把她认作了女儿,一家人就这么苦苦相依为命。

  这天,孙川出去上工。

  儿媳在家浆洗,吴清则是出门去采买。

  最近盐价高的令人绝望,米价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涨。

  冬天来了,天气也越来越冷,吴清面无表情的出门,在心里盘算着,自己兜里的三十文钱,能买多少米。

  盐巴就算了,价格太高,实在吃不起。

  往日香樟巷里虽然冷清,可今日倒是奇怪,一个人也没有。

  吴清走出巷子,被巷子口热闹的场景吓了一跳。

  “老板,我要二两盐巴!”

  “我要三两!”

  “别挤别挤,我先来的。”

  “往前走,崇明巷的米价也降了,说是新皇登基以后,把国库里的粮食拿出来救市。具体我也不太懂,反正现在米、盐的价格都恢复正常了。”

  百姓们脸上都带着不可思议的振奋,争相买盐。

  二十五文一斤盐,谁听了不激动?

  因为就在几天前,盐的价格足足在五百文一斤啊!

  而就是今天早上一觉睡醒,一个令无数百姓幸福到晕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金州城。

  盐价、粮价恢复正常了!

  朝廷不再控盐,各大原本被勒令关停的盐铺纷纷开门,粮铺的米,也回落到了先前的价格。

  吴清简直不敢相信。

  她呆愣片刻,随后脸上浮现出了自儿子死后的第一抹笑容。可笑着笑着又忍不住开始红着眼睛哭,一边哭,一边去排队买盐巴。

  盐铺的老板在劝说百姓:“大家不要争抢,都能买到的。朝廷不再控盐了,新皇陛下把国库里的盐都发放出来,据说马上还会派遣人去东南沿海调盐。”

  吴清不知道新皇陛下长什么模样。

  可这一刻,她真的发自内心在感激这位陛下——至少这一个皇帝,比上一个好。

  因为盐价降了,吴清一咬牙,把带来的三十文钱,全都买了盐。

  她拎着盐往家走,路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人们脸上都带着兴奋笑意,都在谈论米、盐降价的事情。

  成贤坊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吴清一路小跑着回家,准备把盐放家里,再带点钱,去买米。

  趁着价格低了,多买点!

  可这刚到家门外,她脸色便有些发白。

  因为几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刚好敲开了她家的门,儿媳吓的脸色比她还白。

  现在老百姓谁不知道,士兵上门,就代表着家里男人战死了——不对啊,她儿子已经死了,男人在打铁上工,家里没有其余男人,战哪门子的死?

  心里这么想着,吴清快速回家,将儿媳护在身后,警惕的看着这几个士兵:“几位官爷,你们要做什么?!”

  为首那士兵客气问道:“敢问这里可是孙满的家?”

  孙满,便是吴清的儿子。

  骤然听见去世儿子的名字,吴清心脏一痛,神情更加冰冷:“是。”

  “是这里便好,我们没走错。户部的大人们最近正在严查贪墨,你家儿子的抚恤金,本来应该是七百文,但却被克扣到一百文,这六百文,我们给你送来了。另外再给你七百文,是因为新皇陛下认为前朝的抚恤金太少,额外给予的补贴。”

  士兵松了口气,随后怜悯的看了眼前这两位妇人,温声道:“还有,你家里有个厉害的手艺铁匠,应该马上会被委以重任,炼钢厂里招工,给你家多贴补了一个名额,清理工你们能做吗,就是护理机器,打扫灰尘之类的,活儿稍微有点脏乱辛苦,月钱是六百文。若是会厨艺,也可以分去食堂做厨娘,这个月钱稍微少点,是五百文。”

  本来还一脸警惕的吴清和儿媳惊呆了。

  吴清接过士兵送来的一两三钱银子,整个人都没反应过来。

  等士兵又问了几遍,她才抽噎着说道:“厨娘,我们做厨娘!家里的儿媳会一些手艺,人也勤快,能干这个活儿。”

  吴清的儿媳闻言一脸感激。

  婆母这是担心她吃苦,特地给她安排个轻松、还能安身立命的活儿呢。

  等士兵们走了,婆媳俩仍旧觉得晕晕乎乎,如置身梦中。

  等吴清一出去打听,才知道,原来不仅她们香樟巷,成贤坊,甚至整个金州城,战死的家属都陆续收到补贴,盐价、粮价都降了下来。

  成贤坊位置稍微偏僻,消息比较闭塞些,据说临近行宫那边的坊,百姓们都已经高兴疯了。

  吴清愣声问道:“为啥?因为盐、米降价了吗?”

  巷子里的邻居手舞足蹈,表情激动的涨红:“可不止是因为盐、米降价!还因为新皇陛下要开办什么炼钢厂、农具厂之类的——总之,听说这次招工足足招至少一万五千人呢!对了,你家男人可是打铁的好手,这下你家要发达啦。”

  足足招一万五千人!

  吴清嘴巴张得老大,随后反应过来,刚才那士兵登门,确实说因为她家有个铁匠马上会被委以重任,所以给了她家一个招工名额!

  盐价、米价回落,家里还多了一个挣钱的人,难道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吴清心脏砰砰砰跳动,有点小心翼翼的期待,又不敢太过期待。

  可,今天所有的好消息,都是因为那位新登基的陛下。

  于是,向来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吴清,生平第二次没忍住,问道:“咱们这位新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

  这个问题,今日的金州百姓们,都会给出答案——

  新皇陛下是个好皇帝啊!

  今日一大早,行宫外张贴了足足十几张告示!

  而这些告示,除了在行宫大殿外张贴,还在金州各个坊、以及朝廷六部陆续张贴。

  “金州的盐、米价格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价格。”

  “今年战死的士兵,抚恤金若是被贪墨,都可以去兵部检举。”

  “洛州遭遇粮荒,朝廷决定赈灾八万石粮,征兆百姓帮忙运粮,运粮者给予六百文的报酬。”

  “朝廷马上要开办六个大型冶钢厂,两个大型农具厂,以及四个兵工厂,共计招工……娘嘞,足足一万五千到一万八千人!”

  “冶钢厂招人最多,从铁铸工,到铁水转运工,转炉工,渣运工,水泵工等等,月钱最低在四百文,最高甚至能有一两二钱!”

  “吓,招这么多人?是真的吗?”

  “是真的,是真的!原本空缺出来的南军营你们知道吧,今天已经宣布改成江国第一炼钢厂了。听说厂子里面有个大家伙,不用人推,自己就会炼钢!”

  “净胡扯,不用人推,哪里来的力气炼钢!”

  “感谢陛下,感谢陛下啊!”

  “咱们赶紧去报名,有活儿干,有钱拿,日子才能过下去啊。”

  整个金州,足足九十万人口。

  最近因为战争,因为高额的粮税,盐价,强行征兵等等,被磋磨的整个州城都一片凄惨。

  直到今日,这个州城,活了过来!

  无数百姓走上街头,兴奋的打探着招工的消息,脸上尽是振奋。

  甚至有百姓自发在行宫外下跪,嚎啕大哭着感谢皇帝陛下。

  临近冬天,寒风呼啸。

  但金州城里的百姓,心头却尽是火热。

  行宫里。

  陈庚年坐在案桌前,正在批阅奏折。

  两万石粮食已经开始发放金州……裴宝来在整兵,即将出发永州……邵安在带着工部的人大批量制造蒸汽机,建造冶钢厂……兵部的李泉在排查贪墨,并且准备制造热武器……户部的孙成把粮食发放安排的井井有条,足足一万五千人的大招工,也没能难倒他。

  整个六部都被这几位优秀的年轻人震惊到瞠目。

  看着这些折子上的内容,陈庚年轻叹了口气。

  当皇帝,和当县令,是两码事。

  以前在江县,他推行某项政策,江县很小,一切变化都能看在眼里。

  可现在,政策推行下去,返回到他这里的,只有奏折,和简洁的工作进度。

  所有人都恭敬的叫他‘陛下’,跪下行礼,话只捡好听的说,折子写的一个比一个漂亮。

  怪不得皇帝被叫做孤家寡人呢。

  坐上这个位置以后,怕是连句真正的实话都听不到了。

  他甚至不知道,金州城这次‘大改革’推进到具体哪一步,百姓们对此反应如何,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提升。

  陈庚年觉得这样子不行。

  他丢下手中的折子站起来,喊道:“三福,随朕出宫,换上常服,去冶钢厂瞧瞧。”

  老太监三福已经习惯了陛下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低眉顺眼的跟上。

  神机营的人,则是同样换上常服,悄无声息的追随在皇帝周围,时刻守护着。

  -

  说起来,自从登基后,陈庚年疲于政务,还没有真正逛过金州城。

  如今这么一番闲逛,竟然也觉得挺悠闲。

  路上的百姓都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

  在谈论着这次大招工,谈论着降价的米、盐,偶尔也会大声感激皇帝陛下。

  没有人知道,年轻的皇帝陛下,正从他们身边悄悄走过。

  他的袖子里藏着一本扎好的空白书,封皮上写着简单粗暴的标题——皇帝的日记。

  金州太大了,百姓众多。

  陈庚年不想坐在宫殿里,看那些数字折子,他决定找一些‘百姓标本’,用皇帝的视角,从各行各业打开这次金州的变革。

  道理很简单——

  如果一个最最普通的金州百姓日子越过越好,那么就足以说明,大时代变革的新浪潮,推进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把幸福‘砸’向了他们。

  南军营。

  这里曾经住着大量的士兵,后来金州军大败,许多士兵身死,南军营便空了出来。

  自今日起,这里正式更改为‘江国第一炼钢厂’。

  先前负责冶炼的一些铁匠师傅们,则是被统一安置来这里,负责当质检工、技术指导工。

  除此之外,还有其余大量的职位在等着百姓们填补。

  “是在这里报名吗?”

  “老天爷啊,感谢陛下,感谢朝廷,终于能有个让人活命的机会了。”

  “大人,我以前干过打铁,我也能吃苦!”

  今日,凄惨清冷的南军营一片热火朝天,无数百姓激动着来报名。

  孙川也来了。

  他打了一上午的铁,中午的时候实在太疲惫,没忍住睡了会儿。结果醒来以后,其余铁匠都不在了,到处打听一番,他才知道,原来南军营在招铁匠,他们都被安排去了那边。

  以孙川的资历和技术,能被安排进冶钢厂做‘质检师傅’,一个月八百文呢!

  孙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一路呼哧呼哧赶来南军营,被这里热闹拥挤的状况吓了一跳,只能无措的看着。

  但为了自己八百文的月薪工作,他还是鼓足勇气,向旁边一个路人问道:“你好,请问铁匠师傅在哪里报名?”

  那人自己在忙着打听报名的事情呢,不耐烦的来了句‘不知道’。

  倒是旁边一个年轻人被惊动,回头笑道:“大哥,你是铁匠啊?快去前面左转,有个快速通道,铁匠师傅可以优先进去的。”

  这人很年轻,模样俊朗,笑容也和善。

  孙川莫名想到了自己死去的儿子。

  他心中一痛,但还是赶紧憨笑着道谢:“多谢小兄弟啊。”

  他是铁匠师傅,有技术,工作年限也高。因此很快便被录取,获得了八百文的工作,还被邀请去冶钢厂里‘观摩机器’。

  孙川不知道的是。

  他报名时候填写的资料,被冶钢厂的人悄然送去了刚才给他指路的那个年轻人手里。

  孙川,金州人,37岁。

  二十年冶炼打铁经验,人憨厚,肯吃苦,常年被腰疼困扰。在香樟巷里有一处房屋,和妻子育有一子,死于战乱。

  家里的妻子吴清失业在家,还有个儿媳。

  陈庚年看完以后,沉默了。

  这寥寥几页纸,就写满了一个普通百姓悲惨、真实、心酸无奈的一生。

  “陛下,可还要去详查此人?”

  三福太监问道。

  陈庚年摆摆手:“不必,朕只是做个追踪记录,你们不要去打扰普通百姓的生活。”

  稍晚一些的时候。

  孙川从冶钢厂里出来,整个人的表情都带着某种激动和震撼。

  再加上因为获得了‘高薪工作’,他出去以后,难得阔绰一把,买了两条肥鱼。

  妻子和儿子都喜欢吃这鱼。

  也是巧了,回去的路上,他又遇见了那个年轻人。

  孙川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鱼,想到了死去的儿子,于是憨笑着热情给那年轻人递过去一条:“小兄弟,多亏了你啊,我没有错过报名时间,拿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鱼,送给你。”

  他不知道,眼前这个人是尊贵的皇帝,什么都不缺。

  但这一条鱼,已经是他能拿出来的好东西了,若非想到自己死去的儿子,他或许都不舍得送。

  “谢谢大哥,我给你——”

  陈庚年接过那鱼,准备掏钱,突然却面露尴尬。

  孙川了然,摆摆手,憨笑着走了。

  年轻的少年郎,总是会拮据一些。

  回去以后,他和妻子一碰面,才得知,米啊、盐啊都在降价,整个金州到处都在招工,他们家里还送来了一两多的抚恤金,儿媳也找到了工作。

  孙川那叫一个开心啊。

  一家人已经很久没这么舒畅过了,儿媳手脚麻利的把鱼炖了,三人坐上桌吃饭。

  似乎是想到了儿子,吴清又忍不住抹眼泪。

  孙川为了给妻子转移注意力,开始夸张且激动的说自己白天在冶钢厂里的见闻:“自己会动,那机器,嘎吱嘎吱就动了!我当时都看傻了!以后炼钢,再也不用辛苦劳累啦。我这腰伤,也能好转。工匠们都在说,日子要变了!以后的金州,肯定会越变越好,老百姓们都能吃饱饭,不愁没有工作!新皇帝,是个好皇帝啊!”

  吴清听的不是很懂,只当他在开玩笑,嗔怪道:“瞎说什么呢,吃鱼吧,都要凉了。”

  一家三口默默吃鱼,谁都没再吭声。

  虽然仍旧沉溺在亲人离世的伤痛里,但家里的氛围,明显松和许多。

  而今日,更多金州的百姓家里,都在振奋开怀。

  他们兴奋于找到了可以糊口的工作。

  却并不知道,时代的浪潮已经拍打下来,接下来只要稍微努力一把,就能乘风而上。

  遥远的行宫里。

  皇帝陛下今晚的晚餐,是一条鱼。

  吃完饭后,他坐在案台上,眉眼松懈的写日记。

  建安元年,十二月三日,冬。

  朕遇见了一个叫做孙川的铁匠,他送了朕一条鱼。

  很好吃。

  但他不知道的是,朕当时荷包里有钱,却故意没拿出来。

  因为朕在没遇见他之前,就已经提前付过鱼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