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145(1 / 1)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临西洲 6143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45章 145

  ◎登基大典,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陈庚年的挽留下, 徐亨没有辞官,继续在内阁担任首辅。

  当日在行宫大殿,百官亲眼看着新皇杀死旧皇, 多少是有些心理阴影在的。

  如今乱世尚未平定,各方混战许久,大晋皇帝昏聩疯癫,治下百姓流离失所。

  陈庚年看似拿下数座州城准备风光登基,其实也等同于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金州、定州、凉州、永州。

  别看只有四个州城, 但真正治理起来,也绝对不是轻而易举能办到的。

  原大晋皇帝身死。

  曾经那些效忠于皇帝的其余州城,大概率都还在观望状态。

  陈庚年登基后,得先稳住政权,然后逐步以金州为基准点, ‘收复’原大晋的领土。

  而不管是治理、还是收复, 都需要人才,而且是大量的人才。

  换句话说, 朝堂不能散, 还得尽快凝聚起来。

  作为整个国家的权利心脏中枢,源源不断向全国输送血液,让这个被战争磋磨许久的乱世,重新恢复生机。

  首辅徐亨, 其实就相当于陈庚年和百官之间的‘调解人’。

  九五至尊、孤家寡人。

  从陈庚年拿下金州, 坐上金銮宝座的那一刻,他的身份, 就从一个小小县令, 成为了一个新国家的开国皇帝。

  他要治理的, 不仅仅只有百姓, 还有臣子。

  百官,尤其是整个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的拉锯战,从这一刻,就正式打响。

  倒不是百官在针对陈庚年。

  这是权势阶级之间生来就有的矛盾。

  掌管生杀大权的皇帝,是所有官员都畏惧的存在。

  这群整个国家最优秀、熟读圣贤书、从一轮又一轮科举中杀出来的‘学霸尖子生’,会紧紧抱团,以‘礼节’、‘贤君’、‘制度’等等,去潜移默化的‘束缚’、‘教化’皇帝。

  上一任大晋皇帝,是反例。

  群臣百官在上一任那里吃了多少苦头,唯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再简单来说,百官需要一个安分守己的皇帝。

  坐在皇位上就够了,国家没有皇帝,或许还会更昌盛繁荣一些。

  但大部分时间,百官往往身不由己,但凡遇见强势又昏聩的皇帝,臣子们都会备受磋磨。

  可这些熟读圣贤书的官员们,会悍不畏死、以身劝谏,甚至越挫越勇,乐此不疲。

  官员们以‘死谏’为荣耀。

  除了上一任皇帝,因为他疯了,没人能招架住一个疯子。

  但这群整个国家最优秀的‘学霸’臣子,同样也是最‘小心眼’的存在,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掌握着绝对的‘文字话语权’——

  简单来说就是,上一任大晋皇帝,在史书工笔上必定会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来成百数千年后,都会成为被后人唾弃的亡国昏君。

  陈庚年入驻金州行宫以后,留下了徐亨。

  这让本在处于惶恐、观望状态的百官们狠狠松了口气。

  有老首辅在,至少朝堂不至于真的彻底完蛋。

  江县骑兵冲进金州那一夜,禁卫军大统领曾云山率领五万禁卫军出城追杀蛮子。

  他们顺着长江南下,在距离金州数十里地外交战,这一战打的并不算激烈,似乎也没有太大的伤亡,但,曾云山却死了!

  据说是遭遇到了第三方势力——倭兵的刺杀!

  五万禁卫军在三天后返回金州城,得知金州换了新的皇帝,在老首辅出面安抚下,并未制造出动荡。

  内阁发给曾云山的密旨,下落不明,存留的‘备份’取出来以后,上面并没有首辅大人的官印,只有上一任大晋皇帝盖的玉玺。

  徐亨被新皇陈庚年‘特赦洗白’。

  百官对此都心知肚明,但老首辅在朝堂影响力深厚,且备受官员们尊崇。

  没人希望来日史书工笔,为天下百姓呕心沥血付出的老首辅,会背负上一个‘反臣弑君’的名头。

  既然新君愿意特赦,百官干脆装傻,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笔墨记录,所有人都对此讳莫如深。

  因为老首辅继续坐镇内阁,当日离开行宫的大部分百官,都决定留下。

  只有少部分年迈的老臣,彻底失望寒心,带着对上一任皇帝的心理阴影,告老还乡。

  但,留在朝堂的百官,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服气’陈庚年。

  近日来,百官们私下经常聚会,商议着一起同仇敌忾,坚决不能再像是上一任似的,被死死压制,任由皇帝胡来!

  “登基大典肯定要办的,但是不能大肆办,劳民伤财,百姓们经不起折腾了!”

  “对,按照开国皇帝一半的规格来办。”

  “备几个好日子呈上去,让那位自己选吧。”

  “如今金州城里百姓因为政权更迭人心惶惶,先前大肆征兵、高额税收也让百姓叫苦不迭。近日天气越来越寒冷,听说北方已经下雪了。至少此次筹办登基大典,不能再征税了。”

  “国库银子不多了啊,倒是盐、丝绸、铁、米粮、煤等等囤货十分充足。上一位耗费大量钱财,准备用这些东西增养士兵。”

  “若是这一位要大肆操办登基大典,吾等一定当朝直谏!”

  “中原洛州夏天大旱,冬日最近又开始下雪,百姓苦不堪言。洛州知府上书投诚新君,但希望新君能赈灾发粮,诸位觉得此事能成吗?”

  “悬,新君政权不稳,和其余几方势力都有私仇。估计会全力增兵,以战养战,上一任把路都铺好了。”

  “这——那也要试着劝一劝,总不能真放任不管百姓死活吧!”

  上一任疯帝死了,这一任入驻行宫。

  百官们狠狠松了口气之余,又觉得自己‘行了’。

  至少——这位脑子是正常的。

  想到这里,百官群臣互相对视,莫名觉得心酸。

  内阁。

  首辅大人年纪大了,批阅折子的时候,坐太久会身体遭不住。

  每过段时间,便会有一位‘起居郎’来提醒他一番,倒杯热茶,让老首辅缓上一缓。

  “大人,这天儿越来越冷了,您喝杯热茶,我给您再添些炭火。”

  一个年轻的少年郎小心进来,给老首辅沏了杯热茶。

  徐亨从奏折中抬起身,瞧了那少年郎一眼,笑道:“是曾澎啊,在这里可还待的习惯?”

  曾云山之子,曾澎。

  禁卫军大统领‘身死’以后,徐亨按照约定,把他的儿子曾澎,带在了身边。

  “回大人,习惯的,多谢大人近日来的照拂。”

  曾澎赶紧说道。

  他自然知道,自己的父亲没有死,只是‘金蝉脱壳’,去颐养天年了。

  曾澎很感激首辅大人。

  他学业不错,资质好,人也不骄不躁,被首辅大人亲自带着,也没有骄矜。

  是个不错的孩子。

  徐亨很满意,并未告诉曾澎,他的父亲和新帝之间还有一份‘开门之情’,这份恩情,足以让曾澎接下来平步青云。

  年轻的读书郎,就该多磨砺一番,以后才能为新帝效忠。

  “好,你下去吧。”

  挥手示意曾澎离开,徐亨想起新帝,又想想近日来经常私下相聚的百官,轻笑着无奈摇了摇头。

  但他并没有制止百官,也没有为陈庚年‘解围’的意思。

  新皇既然已经登基,自然要学会治国安邦。

  收拢臣子,同样是很重要的一环。

  这些,都得陈庚年自己去解决。

  作为首辅,徐亨知道陈庚年曾经把江县治理的很好。

  可现在对方即将登基,只会治理一个小县区,是远远不够的。老首辅其实也在期待,期待新皇会带领着这个新生的大江帝国,走到哪一步。

  “大人,礼部把拟定的新皇登基日期选出来了,还拟定了年号。”

  不久后,新皇登基的具体日子、大江王朝的年号、被送来了内阁。

  徐亨翻开看了看,礼部日子定了三个,明年秋天,后年春天,以及大后年的春天。

  倒是没有糊弄新皇,三个都是很好的日子。

  至于为什么时间拖延这么久——

  登基大典,说白了就是用无数的钱财堆积起来的,还要祭拜天地宗族,兴建祭祀高台,大赦天下,立新法典,织造龙袍,分封宗亲,编排奏乐舞蹈,鸣金钟鼓,开设大宴等等繁琐、复杂、烧钱的环节。

  这些环节,都需要时间来准备。

  而年号,定的则是‘泰安’。

  一听就是很好的寓意。

  徐亨在心里默念了一遍‘泰安’,自己也觉得不错。

  于是他站起来,拿着折子走出内阁,外面风很大,还冷飕飕的。他收拢好衣袍,朝着行宫里走去。

  年号和登基大典日期,最终都是皇帝说了算。

  -

  陈庚年此刻正在行宫书房里,和兄弟们一起整合大军,并且琢磨着把蒸汽机造出来,开设兵工厂,大量制造军需装备的事情。

  这个冬天,趁着修生养息的时间,他总算是能大量制造武器了。

  只要把武器制造出来,翻过年,‘乱世和平’就由他陈庚年说了算了。

  金州行宫里的妃嫔,按照陈庚年的意图,分些银子,各自遣送出宫。

  其余的太监、宫女,也都送出去了一大批,由吴恒和神机营出面,选拔出一批最老实本分的,留在宫里。

  皇帝的尸首被处理掉。

  当日溅了大殿上的鲜血,也早就被清理干净。

  新皇入驻,对待下人的态度可比曾经的疯帝好太多太多了,太监宫女们,在一个老太监的带领下,感恩戴德的把行宫大殿仔细打扫了一遍。

  因为刚刚打下金州,一切还没有步入正轨,裴宝来等兄弟们,也都暂时住在这里。

  大家走在这富丽堂皇的宫殿,有时候都会觉得恍惚到不真实——

  从小江县的差役官吏,一跃成为一个新国家的开创者,这一时半会儿的,还挺难适应。

  不过,最初的喜悦、兴奋过后,兄弟们又各自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接下来可是要管理一整个诺大的国家,相比于曾经管理江县,这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啊!

  好在金州的大军整合出来了。

  拿住兵权,政权才能稳定。

  近日,曾云山的五万禁卫军返回金州。

  北方京师战场胜负已分,祁王入驻京师,小吉图打下四座州城,原大晋二十万士兵战败,最后只剩下八万余人,仓惶回到金州。

  政权更迭,新皇易主。

  按道理来说,肯定会有一番新的动荡,但新皇‘杀神’名头响亮,手中掌握着全乱世都知晓的恐怖热武器。

  这帮士兵又是败军,对上人家一万五千精锐骑兵,也没有闹事的胆量,只能乖乖听命。

  五万禁卫军,八万余归来的败军,再加上陈庚年麾下的一万五千骑兵。

  整合起来,竟然也有十五万大军了。

  足足十五万!

  江县从征战到现在,都从未有过这么多兵。

  金州百官还觉得兵少,新皇肯定会大肆征兵,明年继续征战。

  但其实陈庚年,和他的兄弟们都已经高兴坏了。

  行宫书房。

  “主公,这可是十五万的兵啊!要是都配备上军需装备,咱们绝对天下无敌了。”

  裴宝来很振奋:“这个冬天,咱们把机械水排做好,在长江畔开设兵工厂,制造大量武器装备。等来年修生养息完毕,就算是对上小吉图的十几万骑兵,我们也不用怕!”

  金州背靠长江天堑,南方的倭人和顾金暂时不用忧虑。

  但北方的祁王、蛮子,迟早都要打仗。

  趁着冬天停战期,想来那两拨人也都在暗中使劲发展实力,就等来年继续作战。

  “兵工厂要建,军需装备也得配,练兵的事情也不能落下。”

  李泉想了想,说道:“县太爷,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就得把练兵的事情提上日程。”

  这十五万大军,有一半都是败军。

  肯定得训练。

  孙成在旁边说道:“庚年哥,粮食咱们不用愁,我昨天去看了,国库里满满全都是粮食,养这十五万大军也不成问题。”

  全天下都在闹饥荒。

  金州国库里却堆积着大量的粮食,只能说,当权者掌握资源,悲惨永远都属于百姓。

  说起来,这个会开的也是奇怪,他们这兄弟几个,对陈庚年的称呼各有不同。

  当时陈庚年在江县起兵比较着急,整合大军以后,也没有给兄弟们安排好明确的职务,然后没过几天,他就接管了金州。

  这样也好,趁着在金州称帝以后,也该把兄弟们都安置去朝堂。

  陈庚年可太清楚他这些小兄弟们的实力了。

  先前除了带兵打仗的裴宝来,其余兄弟都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如今入驻金州,情况暂时稳定下来,也是时候,把兄弟们都送到朝堂之上,让他们大施拳脚抱负了。

  心里想着这些,陈庚年也没有先给他们透露,而是笑道:“我们改变一下计划,机械水排不做了,做蒸汽动力。”

  蒸汽动力?

  大家闻言愣住,随后邵安迟疑问道:“县太爷,什么是蒸汽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用水蒸气来作为动力,驱动机器运转。我简单举个例子,手动冶炼速度最慢,机械水排比手动冶炼快十倍,如果能把蒸汽机做出来,那么蒸汽动力,要比机械水排再快十倍。”

  陈庚年笑着解释道:“再直观点来说,把蒸汽动力装置做好,仅仅这个冬天数月时间,我们就能同时开设十几个冶炼工厂,给上万余百姓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把这十几万大军都配好军需装备。包括热武器,也能尽力配备。”

  兄弟们闻言惊呆了,一个个脸色激动的通红。

  虽然暂时不明白这个‘蒸汽动力’具体是什么原理,但庚年哥说的这个也太牛逼了吧!

  给上万余百姓提供岗位!

  短短数月时间,为十几万大军配好军需装备!

  裴宝来喃喃道:“那岂不是等到明年,我们就能灭掉小吉图和祁王。”

  然而陈庚年却叹了口气:“打仗这么久,看着无数士兵死去,我也实在难受。这样,冬天的时候,尽力把热武器的制造也加快进程。到时候来年春天,我们暂时先不开战,先阅兵。”

  阅兵?

  没等兄弟们发问,陈庚年自己先解释道:“带着我们的装备,武器,去北方,去京师附近,实战演习,检阅士兵,秀一秀炮/火兵马,热武器连续轰炸一个时辰那种。先威慑,后开战,把控整个乱世战局,以修生养息,百姓安稳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从明年开始,这乱世,我们说了算,谁敢开战,我们就打谁。直到他们全部投降,我们统一乱世,彻底结束战火。”

  我!靠!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庚年哥做了皇帝,现在身上的‘王者之气’越来越重,他现在整个人的气势都很惊人,说出来的话,更是让兄弟们热血沸腾。

  谁敢开战,我们就打谁!

  没等兄弟们激动出声附和,有太监来通传,说是首辅大人求见。

  一帮歪七扭八的兄弟们顿时蹭一下站起来,各自清清嗓子,规规矩矩在书房里煞有介事站好。

  “臣,徐亨,叩见陛下。”

  徐亨走进书房,行礼问安。

  陈庚年赶紧摆摆手:“首辅请起,来人,赐座。”

  小太监进来给首辅大人搬了椅子。

  徐亨谢过陛下,这才把折子递给陈庚年:“陛下,礼部拟定了登基大典的日期,和江国的年号,请您定夺。”

  终于要登基了!

  兄弟们互相对视,眼神里带着振奋,又莫名怅然。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都特地喊陈庚年‘主公’、‘县太爷’、‘庚年哥’,就是因为等庚年哥登基以后,就不能像是往日那样没个正形了。

  陈庚年打开折子,看了看那登基的时间,眉头微蹙。

  随后他看向徐亨,说道:“登基大典一切从简,不必劳民伤财,祭拜天地,奏乐仪仗走个形式便好,至于登基的日子,定在三日后吧,拖延太久也没必要。登基后,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忙。泰安的年号寓意很好,就这个。”

  徐亨愣住。

  随后他站起来,规劝道:“陛下,登基大典乃一国之脸面,用来震慑宵小,展示国力,寓意四海兴邦九州同庆,万不可如此潦草——”

  “首辅和百官的心意,我都知晓。等以后吧,不仅仅这金州,等整个中原都纳入大江国土的那一天,再举办一次真正的登基大典,你们就算是想一切从简,我到时候也不答应。”

  年轻的新君笑的十分自信:“既然寓意四海兴邦九州同庆,那总得把这些地方都打下来,才能算是真正的普天同庆吧。”

  徐亨张了张嘴,被陛下这肝胆魄力折服,随后郑重躬身行礼:“微臣相信,陛下将来一定可以统一海内,万邦来朝。”

  可话说完以后,老首辅又为难道:“但,三天还是太仓促了,龙袍还没开始绣呢。”

  “有龙袍的。”孙成在后面憨笑道:“先前在江县,有百姓给县——给陛下绣了龙袍,能穿。”

  徐亨沉默了。

  大概是从未见过‘自带龙袍’的皇帝,老首辅消化了许久,才晕晕乎乎的走出行宫。

  裴宝来、孙成等兄弟们互相挤眼睛,对此心知肚明。

  北方大雪封路,江县百姓又马上要赶往各个州城,根本没办法参加庚年哥的登基大典。

  庚年哥这是准备先简单办一个。

  等来日统一中原,回到江县重建江城后,再邀请江县百姓们来观礼登基大典呢。

  江县的百姓,早就盼着在县太爷的登基大典上‘吃席’。

  连龙袍,都是县区里裴家姐妹绣的,百姓们一起见证着,给陈庚年披上的。

  那么陈庚年的登基大典,怎么可能会让江县百姓缺席呢?

  至于为什么简单定到三日后,那肯定是先登基,才能名正言顺。

  登基形式走完,还得忙着造蒸汽机,建兵工厂呢!

  -

  老首辅回到内阁,一群百官都在焦急等待着了。

  “大人,您为何这副表情?”

  “陛下是不是不满意我们一切从简,所以要大肆操办登基大典?”

  “亦或者陛下对国号不满意?”

  “或许对龙袍样式不满意?”

  “该不会是对行宫不满意,觉得晦气,要重建行宫大殿吧!”

  登基大典,说白了就是皇帝和群臣的拉锯战。

  皇帝要大肆操办,因为关乎面子,而且一生只有一次。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登基大典最为隆重,因为是‘大庆’。

  正常继位的皇帝,刚死了老爹,还在国丧期,表面会要求‘一切从简’,背地里大肆操办,大到盖宫殿,小到嫌弃龙袍不好看,五花八门难伺候的很。

  陈庚年好歹也是开国皇帝,凶名在外。

  百官嘴上说着‘一切从简’,可也不敢真怠慢了。

  瞧见首辅大人这副为难的表情,大家都在猜测,皇帝肯定出幺蛾子了。

  “陛下说,一切从简,登基大典定在三日后,只简单祭拜天地,奏乐鸣钟便好。”

  听到首辅大人这么说,百官惊呆了,险些没反应过来。

  三……三日后?

  一位臣子震惊道:“可是,龙袍还没来得及绣呢!”

  徐亨神情发飘:“陛下自己带的有龙袍。”

  百官:“…………”

  他们已经做好跟陛下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的准备了。

  结果最后竟然一切从简,还‘简’的如此可怕!

  百官互相对视,都看到了彼此眼睛里幸福到不真实的晕乎。

  从原来的疯癫皇帝,到现在的新君,这差距对比,不是一般的惊人啊。

  甚至有老臣子忍不住呜咽出声。

  他们……好像真的迎来了一位明君。

  -

  陈庚年要求一切从简。

  百官们反而不苛刻了,三天时间,大家尽力把这场登基大典办的隆重一些。

  但其实短短三天时间,也隆重不起来。

  大江建国的第一年,初冬,同时也被称为泰安元年。

  身穿黑金色龙袍,年仅22岁的陈庚年,带领百官,祭拜天地,宣告江国建立。

  这一天,百姓们前来观礼,眼睛里或振奋,或迷茫。

  此时还没有人知道,这个新建立的国家,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仪式虽然一切从简,但也忙活了一天。

  到下午的时候,才算是彻底走完流程,一身黑金色龙袍、身姿挺拔、神情坚毅的年轻新帝,在百官们的注视下,一步步脚踩金阶,踏上行宫大殿。

  冬日的风有些冷,呼呼从行宫外倒灌进来,在大殿前狂舞。

  新帝的龙袍在风中烈烈翻飞,整个人行走在金阶之上,恍若随时要羽化飞升。

  直到登顶后,他转过身来,面向群臣。

  冬日下午的太阳光并不刺眼,辉映的新帝身上那件龙袍熠熠生辉,五爪金龙仿佛活过来一般夺目。

  受命于天,既寿于昌。

  他迎风站立在最高处那一刻,百官其实心里是澎湃振奋的。

  这个新生的大江王朝,是在曾经死去的大晋王朝之上建立的。

  大晋穷途末路,溃散消亡。

  但大江,才刚刚起航!

  “跪新君!”

  在首辅徐亨的带领下,百官齐齐参拜,山呼万岁。

  “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群臣参拜的山呼声中,陈庚年站在高阶之上,目光看向远方,神情坚定。

  【叮!尊敬的陛下,恭贺您正式登基!】

  【您将解锁一切最高权限!】

  【世界疆域图解锁中……奖励物品无限解锁发放中……民生、战争、经济、教育、医疗、交通板块规划发放中……】

  【陛下,从今日起,您可以在这片废墟乱世之上,尽情建设您的城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