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登山滑雪的,只是路过这里,觉得风光不错打算休息几天。”本来就没人光顾,好不容有了还往外赶,洪涛的好奇心都快爆棚了。打死也不走,必须住下,到底要看看这里有什么鬼!
“还有其它需求吗?比如婴儿食品,我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护理。”看到洪涛执意不走小伙子也没再说什么,这回更像个旅店老板了,开始关心顾客的需要。
“那太好了,正是我需要的。对了,刚才我在院子外面看到南边还有一座房子,好像挺新,我可不可以选择那里的房间?”得寸马上进尺,洪涛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地址。
“那里是私人住宅……”一提起后面的房子,小伙子稍微有点警觉,顺手拿起了洪涛的护照。
“我只是个路人,可以和后面的主人聊一聊,说不定他会邀请我做客呢。”装傻充愣是洪涛的老本行,在没有确定这里是江竹意家之前,顶层套房肯定不能上,太贵了。
“艾特先生来自中国?很巧,房子的主人也来自中国。不过江女士不在家,在她回来之前请不要进入后面的院子。”小伙子又把洪涛的护照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了一丝超出职业本能的笑意,善意满满。
“我想很快就会见到这位江女士的,我还要送给她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如果方便的话,请帮我给她带个信,就说卡尔堡的主人来了……先帮我叫一份醋焖牛肉,孩子的晚餐也交给你了。”
齐了,这下洪涛全放心了,抱着洪常青就往楼上走。一天要一亿法郎也没关系,自己不光不给钱,还要免费把女主人给睡了!
在江竹意回来之前,洪涛还是按照老习惯,每到一个新地方必须转一转、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尽可能多的掌握当地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力争做到心中有数。
经过一天的走访,因特拉肯小镇的全貌基本也就被搞清楚了。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意思就是两湖之间,所以在当地又叫湖间镇。
它的历史比较久远,镇子里还保留着十二世纪的古堡和十四世纪的教堂,唯一一条商业街上还新建了赌场。但真正让它名声在外不是这些人文建筑,而是东南十多公里之外的少女峰和一东一西两座大湖。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山两湖的优势,小镇才会在几百年前就成为驰名欧洲的旅游和疗养胜地,同时也是登山运动的一个重要补给站。
既然是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那当地居民自然不会闲着。即便大部分瑞士人并不太渴望游客的到来,可是谁和钱有仇呢?
只要你能付得起明显高于其它城市的住宿费、同时又不会给当地添太多麻烦,他们还是比较和蔼的,也不会对你的肤色、种族、语言有什么区别对待。
另一个特点就是这里的居民个个多才多艺,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都能熟练掌握三四门外语。这倒不是他们天赋异禀,也不是刻苦好学,更不是敬业,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特殊民族构成。
------------
1017章 乌合之众国
众所周知,世界上并没有瑞士语,这个国家本来就是由德裔、法裔、意大利裔和很少一部分当地山民联合组建起来的。
但大家谁也不服谁,咋办呢?不咋办,各说各的呗。所以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都算瑞士官方语言。
这种现象不光体现在语言上,还波及到了行政规划。至今为止瑞士也没有一个真正的首都,伯尔尼只是联邦政府的所在地。
根据瑞士宪法规定,这个国家不能设立正式首都,就是因为几大族裔谁也不愿意让对方的城市凌驾于自己的城市之上,所以干脆就不要了。
怪就怪在这里,连国语、首都都定不下来的国家,按说就够乌合之众的吧。可就是这群乌合之众硬生生在一片鸟不拉屎的高原山脉里撅着屁股玩命干,愣是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拼出一条血路,建立了一个让世人都流口水的富饶国度。
放眼全世界,很少有多民族国家一点矛盾都不闹的。大英帝国因为北爱尔兰问题折腾了几百年都没消停、大老美内部非裔、西裔、白人之间矛盾越来越严重、两个牛逼哄哄的邻居法国和德国同样有移民问题。
唯独这群乌合之众挺踏实,互相瞧不上还是瞧不上,但不打不闹。他们到底是怎么和平相处又各自保持自身原则的呢,这可能和组成国家的人民有关。
用瑞士人自己的话讲: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在瑞士公民的权利非常大,大到洪涛听起来都有点嘬牙花子的程度。
比如说宪法规定,只需要凑齐十万瑞士公民的正式同意就可以修改宪法、修改国家外交政策和抵制政府的所有政策。如果说全世界有哪个国家最接近民猪,瑞士绝对算之一。
就整个瑞士领土而言,德语区占据了东部和中部的十七个州,法语区只有西部靠近法国的四个州,意大利语没有单独的州,只有两个三语州中有意大利为主的区域。
但有些地方比较例外,比如说因特拉肯。这里是单纯的德语州,但德裔精于制造,生活简单,搞旅游真是太为难了。
法裔和意大利裔生**漫、善于交际和美食,于是这个小镇就成了三语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都有群众基础。因为有交流的刚需,所以时间一长,大家就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三种语言都可以掌握。
别以为会三种语言就能洋洋自得,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相当于家庭妇女、老头老太太档次。既然是旅游区,必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各种语言都掌握不太可能,挑比较容易的德语、英语学学还是能办到的。
所以在小镇里,但凡是三十多岁以下的人基本都会五六门语言,每门还都说得不错。再好学一些、走过南闯过北的,搞不好就能再多会几门,甚至连中文都有人会。
洪涛只走了三家店铺,就遇到一个手工艺品小店的店主会几句中文,他来过不止一次中国,照片装了好几个大相册,走过的城市比洪涛这个中国人还多。
要问为啥德裔瑞士人还得学德语,难道瑞士德语和德国德语不一样吗?还真不太一样,连洪涛这个听不懂德语的人能都听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