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6 章(1 / 1)

我的1979 争斤论两花花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么话,我帮你跟她说?”。

苏明慌忙道,“没有,没有,我就是感谢她一下,有时去我家帮小妹补习功课”。

李和了然,这就差个窗户纸了,眼前了了,却不知下手处,看了一眼苏明,一脸嫌弃,“没出息,对付个女人都熊成这样,活个什么劲”。

苏明气结,李和说别的他服,这个坚决不能服,要不是怕挨揍,早就用话反击了,你又能比我好到哪里去。

刚想反驳,李和转身就带着平松、罗培拎着大包小包进了火车站。

这次好歹是硬卧,硬卧比硬座已经够舒服了,算是革命性进步了,可以从白天睡到黑夜,再从黑夜睡到白天。

卧铺车厢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

卧铺里已经有了三个人,一个小姑娘,一对中年夫妻,李和算是松了口气,没有破坏王熊孩子,就是最大的幸运。

女孩子低着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那对夫妻感情超好,女人神情就像18岁初恋的小女生,嗲声嗲气,娇羞窃喜溢于言表。

李和三个人上了剩下的三个空余卧铺,留下一个人看行李,两个人睡觉,轮换着来。

开车了,车门还没关上。

厕所都占满人和行李,上厕所就是奢望,不敢吃喝。

李和不睡觉的时候,仿佛能看到时间像一只树懒一样,一点一点不慌不忙地爬着……

等到挨着时间,经过一次漫长的爬行,李和出了站,才算活过来了,没有飞机或者汽车之前,他决定不再进行这种大规模的长距离的远行了,太熬人了。

中国到底有多大?

大部分都能脱口而出,960万平方公里,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但是没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实地考察,在大部分人脑子里就只是个概念,体会不了,对低平宽广的平原、峰峦高耸的高山、起伏不平的丘陵,也不会有实际感受。

李和给平松和罗培一人一根烟,深吸了一口,然后说,“你们不用送我了,我自己找个三轮车就可以了。你们也先回家吧,毕竟离开家也有几天了”。

平松说,“没事,我们给你送吧,也左右耽误不了多长时间”。

罗培也符合说,“都到家门口了,还着急啥”。

李和把行李分出来,把几包奶糖和巧克力,给两人一人分了点,“拿回去哄孩子吧,不能空手回去”。

两个人都要推辞,不好意思再接了,这一趟,从手表到腰带,鞋子,两个人都是换了崭新的,东西没少拿。

李和强行塞到了两个人的包袱里,然后拦了一辆三轮车,把行李袋子都直接放了上去,回头跟两个人说,“赶紧回去吧,瘦猴的东西,你们也别忘记送就行了”。

说完,招呼三轮车师傅直接走。

(未完待续。)

------------

32、金龙

京城似乎有所变化,又没有什么变化。他才离开没几天,哪里能有什么变化呢。有几条路段正在建设,有几座老房子正在拆迁。

小年轻依然在热火聊天的谈恋爱,学习电影里的罗曼蒂克,以替女孩子拎包为荣,专虐单身狗。

女孩子们的化妆技术有了进步,脸上的颜色与脖子的颜色终于保持了一致,时髦一点的还修了眉毛,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的裙子。

至于男同胞们,就要落后多了,花衬衫、蛤蟆镜,会哼几句港台歌曲,就敢称自己是潮流青年了。

爱美的天性跟思想进步不进步没一点关系,女性始终是时尚潮流的主力。

李和刚到家推开门,连家里的两条狗都愣了愣,然后才欢天喜地的扑过来。

李和身上大包小包,可没功夫陪他们缠,立马用脚跟挡到一边了,用脚拦也没敢用劲头,那条母狗已经挺大肚子了,不用多长时间就要下崽了。

太阳已经落山,但是依然很热,,这会已经是5点钟了,李和糊涂了,不知道人去哪里了。

堂屋没找见人,后院也没人,不可能人出去的,出去了起码会锁门。

天热烦闷的不得了,李和就先在井水边冲了澡,又自己泡了壶茶,端着茶壶慢慢悠悠的往前院的小花园去找人,其他地方没人,只可能在那边了。

前院的小菜地,被何芳开发的越来越大了,基本连下脚地都没了,白菜、黄瓜、西红柿、辣椒,基本种齐全了,长的还喜欢人。

李和看到何芳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

何芳上身穿着李和的旧大褂,脚上穿着雨靴,手里拿着铁锹,正在池塘里清理淤泥,铲一锹就要把淤泥甩上岸,满头大汗,脸上、头发上也都是斑斑点点的泥巴,头发都打结了。

淤泥都堆成了一大片,旁边的鸡鸭就在淤泥堆里翻找泥鳅、虾米。

看到李和的时候惊喜的说道,“你回来了,你等我会,我这个给弄好就上去”。

李和说,“这天这么热,你这不是瞎闹腾吗,好好休息是对暑假最起码的尊重”。

何芳没好气的说,“那我还能指望你弄?这池塘马上就要堵死了,一点水都积不住。要是清空了,下雨好歹能蓄水,我菜园子也能用得上”。

池塘已经被何芳清理的已经有3米多深了,周边的淤泥被挖后,扩宽了一大圈,池塘终于可以称为池塘了,这么大的工程量,而且还需要很大的臂力才能把淤泥甩上岸,一个女孩子确实不容易,李和有点不落忍了,就说,“那我下去弄吧,你上来洗洗”。

“别,你刚洗完澡,糟蹋完,还要换衣服,找累的还是我”,何芳赶紧阻止要下来的李和,“你要是怕热,去小竹林里呆着,里面凉快“。

“我当然怕热,谁都怕热,如果我死了,别忘了在我的棺材里面安个空调”。

“就你一天到晚会胡说”,何芳又指着小竹林底下两个个木桶说,“你看看,那里面鱼怎么处理,那种红色的鱼能吃吗?”。

李和一听是红色的,兴冲冲的过去,一个桶都是鲫鱼和鲶鱼,还有一些泥鳅,在半桶浑浊的水里晃来晃去。

朝另一个桶里一看居然是野生红色金龙鱼,还有五六条呢,有一条至少有十年以上,尾巴都已经红透了,这种野生金龙是本土野生鲫鱼演化过来的,可不是马来金龙那种大路货。

对李和来说绝对是惊喜,这种红色金龙一直是大户人家的观赏鱼,一般都是放在水缸里,极少放养池塘,因为放在池塘成活率低,而且产卵后,鱼卵基本就被其他鱼类吃的一干二净,繁衍困难,所以才说能在这种泥坑里活个十几年真是奇迹。

当然从鱼龄来说,野生金龙活个百十年,一点问题没有。

简直是发现新大陆,这种鱼很珍贵,有价无市,从体型外观看跟马来金龙差不多,但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