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貌似是个锱铢必较的,这年头敢这么刺头的人不多,估计将来也不会乖乖去法院系统。要是以后当个涉外律师,倒是可以合作一下。
直到82年国内定律师管理暂行办法时,全国的律师也就1万人。
这些人可不是拿来民间勾心斗角的,当时除了刑事之外,剩下的民事基本上都是跟外资的纠纷要用。
连律师事务所都是国家分配的工作。
第85章 平易近人
奔驰770驶入西郊宾馆的大门,萧穗那些女同学就震惊了。
“哗这里就是原先的414招待所啊,我小时候听说这里是行宫啊。”牛萌萌是本地人,所以忍不住卖弄都市传说。
张彩萍:“真大,太浪费地皮了,几:“大家都是好姐妹,有想推荐的当然可以,不过就两条,首先不能长得太丑,其次要14岁以下的。因为成年演员厂里都能解决。
最后,我不保证能用,只能说优先选有过上镜经验的。如果到时候别人有推荐上过镜的,你这边没上过,那就只能让给人家有经验的,我们也不能让香江同胞觉得谋私。”
“那我们推荐的人选如果也上过镜呢?”始终没发话过、一直闷头吃菜的俞芬问道。
“如果都上过镜,当然是用自己人了。”萧穗对此倒是绝对敢大包大揽。
“芬姐,没听说过你家有什么亲戚演过戏啊。你这是帮谁问呢。”牛萌萌拿胳膊肘偷偷捅了捅室友,悄悄话地问。
“随便问问嘛。”俞芬随口搪塞。
其余几个女生,也开始默默盘算起来,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里头,有没有谁家小孩上过镜的。
饭局上的氛围渐渐沉默下来。
李怡然是学法的,家里没有搞文艺的亲戚,便有些心不在焉,吃了一会儿菜,她首先注意到了外面的响动。
“好像有车队来了,是有别的贵客住这里么。”她好奇地趴到窗口,就看到一长队车开了过去。
前头是一辆军绿色的京城212吉普开道,中间是三辆红旗,末尾还有一些吉普和别的中型车跟着。
“不要随便打听。”顾骜拿餐巾擦了擦嘴,不着行迹地警告了一句。
萧穗本来想小显摆一下,不过看顾骜表态了,也就夫唱妇随不再开口。只是挽着顾骜的胳膊,靠在他肩膀上。
不过谜底还是很快揭开了。
因为他没想到伟人居然如此平易近人,下榻不到半小时,就健步如飞精神矍铄地往三号楼逛了过来,丝毫没有要求清道扰民,着实是与民同乐,堪称楷模。
可能是工作人员告知、包船王85岁的老父亲,因为听说了好消息,所以也亲自来了沪江吧,华夏素来是礼仪之邦,有尊老传统,这是不以身份贵贱为转移的。
而包船王和其父,果然是老远就迎接了出去。
“你们快点吃,吃完了回房间里休息吧,我跟穗子到旁边待命。”顾骜连忙披好衣服,拉着萧穗就走。
或许一会儿并不需要他干什么,他也只是作为背景板,在随行人员的末尾静静站着。万一有领导提问,才会有机会开口
新闻连播上,每一次视察的画面上,都会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之多的背景板,连领导身边5米的距离都不一定靠得过去。
但总归是小心无大错了。
其他几个同学顿时手足无措起来,牛萌萌窃窃私语地问旁边的学姐:“顾哥付过账了么?”
萧穗心细,注意到了大家的慌张,临走时连忙解释了句:“放心,今天一切都是包船王付的账,我们是来为国创汇的。消费越多,才证明这家宾馆创汇能力越强嘛。”
妹子们再次被刷新了三观:原来自己吃喝也是为国创汇啊……
顾骜带着萧穗,通过了检查人员的盘问,跟港方的其他随员一起,远远跟着人流移动。
果然运气不可能每次都站在他这一边,所以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也没有解释的机会。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兆龙饭店”四个毛笔字,被题写了出来。
这也算见证了历史吧。
(本来想制造点意外偶遇的表现机会,不过还是被制止了。不能和过高级别的人产生直接指点江山的互动,大家旁观历史就好。
可能因此导致前文某些铺垫变得有点多余,只能求大家理解这种题材的难处,就当主角已经被当面嘉奖过了,自己脑补那些台词吧。)
第86章 桃李满天下
两天后,外滩,一座露天的咖啡茶座。
顾骜和萧穗,站在江边,裹着大风衣,迎着冬日午后的阳光,看眼前一群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在那儿按照港方的要求忙碌。
“干杯!”包船王与邵爵士也是最后一次贪婪地饱看外滩美景,然后与顾骜等人一起举杯,也算是告别。
他们都是大人物,在香江的生意日理万机,不可能在内地待太久。如今距离过年还有一周多,是时候回去了。
前天伟人提完词后,昨天包船王的1000万美金就到账了,然后地方上也是马力全开,把选址的论证工作表决通过了就按去年下半年,国家侨-办廖主任选的“国内首批八家星级涉外宾馆”选址,把原定给沪江华亭酒店的地皮,优先拿给了“兆龙饭店”。
然后今天一大早,包船王和他的老父亲就去了“兆龙饭店”的选址,搞了个剪红绸带的仪式,要人们各自为新酒店铲了一锹奠基土,算是开工仪式。随后各路随行人员也都铲了,连顾骜都凑热闹铲了一锹,跟植树节活动氛围差不多。
奠基仪式完了之后,他们就该走了,所以才来外滩看最后一眼,顺便稍微围观下《沪江滩w的拍摄。
顾骜亲眼看到邵爵士和包船王都真情流露,擦拭了一下眼泪。
很多人觉得港商对内地没有归属感,还老是拿“当时是我们需要钱,所以我们有求于港商,对方不可能那么客气”说事儿,觉得他们如此上赶着送钱见伟人不合理这其实是刻板印象的一刀切。
任何群体都是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
首先,老一辈的港商,多数还是有点家国情怀,一直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尤其是明州系和汕州系又明显不一样。李家诚这些汕州系,地方注意稍微重些,至少觉得自己是“会说粤语的南方人”。而邵爵士、包船王这些明州系,则更侧重自己是“中国人”这个大概念。
因为沪江滩本来就是他们年轻时青春热血过的奋斗场所,是生意做到三十岁、倭寇入侵了,他们才背井离乡逃去香江。
同样的道理,在湾湾同胞身上也是适用的,第一辈逃过去住眷村的,当然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即使后世湾湾有些数典忘祖